读书的有趣事

2024-04-12 -

前几天看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看他讲了读书的趣事。 他在文中写道:“千尺楼必有基石,最初的爱好是不可替代的。所有的智者、诗人或许都经历过孩子们被星光启迪的那一刻。我总觉得这这种爱好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性一样不可或缺。” 我觉得王小波说得很好。 爱好是人生最好的品味。 没有爱好的生活就会缺少很多美好。 对于读书、上学来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动力。 想想我第一次学习的时候,我觉得很有趣。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的父母只上过小学一年级。 可以肯定的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不会数数,更别说认拼音a、o、e了。 我清楚地记得,大约二年级开始的时候,父亲约我去给我注册。 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 父亲先到山上地里干活,差不多同时就去学校给我报了名。 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很忙碌。 我和父亲分道扬镳,以节省他的时间。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到达学校时,父亲拿着锄头来到学校。 他把锄头靠在学校教室的外墙上,拉着我去报名。 那时,锄头上似乎还粘着泥土。 每次想起这个场景,我都会想起父亲年轻时坚强而灵活的样子。

我的父母非常重视我的学习,尽管他们不太重视报名。 他们基本上不谈论阅读有多重要。 他们常说的是,你必须会读书,会记账。 你必须认不出自己的名字,但你必须能够认出账簿和工作共享帐户。 我出生在80年代,当时还没有工作共享账户,但我也知道这是他们遇到的问题。 我的父母很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也没有说过要让我考初中、高中,但他们却明确表示读书很重要。 这对我来说很好。 我能感受到父母对读书的重视。 我上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上初中,更没有想过去城里读大学或者工作。 我去上学只是因为我的父母让我去上学。 我父母让我去上学,所以我就去了,仅此而已。 我觉得这样很好,无忧无虑,没必要让孩子觉得应该早点上大学什么的。

我的小学生活很有趣。 我一年级的时候读了两遍,都是在同一个教室里读的。 那时,教室的屋顶是瓦片,墙壁是土坯砖。 我不知道这堵砖墙是什么时候建的,只知道教室很旧了。 下雨的时候,墙壁会变得湿漉漉的。 当时,一个同学用手指把墙上的土挖出来,在墙上挖了一个浅凹。 我看到同学挖土,我也挖土。 土壤松软,颜色深,挖起来很有趣。 后来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墙上的土已经被挖掉了,他告诉我们:“墙不能挖,不然会挖出一个洞,墙就会倒塌。” ”。 现在想想,老师当时并没有批评我们,只是说了一些话。 幸好被老师发现了。

如果再挖下去,就会挖出一个大洞,墙就真的塌了。 那时,下雨天,我就穿着黄色的解放鞋,走在泥泞的路上,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那时我特别佩服我的小表弟。 他很瘦,身体很灵活。 下雨天,他穿着黄色的解放鞋,在泥泞的路上走来走去。 当他回到家时,鞋子上根本没有泥土。 我很想模仿他,但我的身体很笨。 尽管我走在他身后,踩着他走过的地方,但鞋子上还是粘了很多泥。 夸张点说,他差一点就拥有了轻功。 他可以在泥泞的道路上施展凌波微步,连一片树叶都沾不到他的身体。

我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那时,春天收麦子之前,父亲晚上就带我去石匠家磨镰刀。 磨镰刀是一项技术活。 一般人都磨不好,只能找石匠。 从石匠家出来后,爸爸带我去同学家玩。 我父亲和他父亲是熟人,当时他们都是年轻人。 回想那时,我父亲大约30岁。 他的身体很轻,走起路来也很轻快。 当他和同学的父亲谈论孩子的学习时,他们总是客气地说:“你的孩子比我的孩子聪明。” 他们都没有当真,但我这个小听众却当真了。 回家的路上,我认真地对爸爸说:“我比一鸣好,我比他多了两分!他得了16分,我得了18分。” 我只得了18分。 想想就觉得好笑,我竟然没有心疼,甚至还纠正了父亲的意见。

然而,这是我至今记得的唯一一个单科成绩。 感谢上帝,我记得这么清楚,只是因为我爸爸和别人开的一个玩笑。 想想,那时的我们真是幸福极了。 我们并没有因为只考了18分而感到羞耻,父母也没有因此而感到着急。 整个一年级我都感到非常困惑。 我每天只是去学校。 我的父母没有问我学习成绩如何或考试成绩如何。 他们只是要求我每天去学校。 那个时候,家长还没有为孩子的成绩而焦虑,或许觉得一年级不需要关心。 对我来说一年级“留级”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必须留级。 直到二年级我才慢慢开始懂了,拼音、数字等学得更好了。

其实整个小学生活都很正常。 只是现在想起来很有趣,但当时却觉得不有趣。 我每天只是去学校,没什么特别的。 但当时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

我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湖北同学。 我家到湖北的直线距离估计不到200米。 与湖北接壤的地方,两边的村庄其实都叫“界岭”。 当时,这位同学姓陈,但我忘记了他的名字。 我记得他穿的衣服很不合适。 应该是他哥哥的衣服,比他大很多。 我还看到他的父亲多次来学校找他。 他又高又瘦,脸上带着悲伤的表情。 那时我家里有几十棵橘子树。 那时候农村的橘子树比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想买我的橘子来吃。 我基本上没卖过橙子,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卖。 做生意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我什至觉得我超越父母去卖橙子是不对的,虽然我会把钱交出来。 不过,我经常给这位同学带橘子。 他很温柔,话很少,我和他相处得很好。 原因大概是我自己说话比较少吧。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的样子。 每次他说要给我钱的时候,他都是真心实意的告诉我的。 这应该是因为他觉得应该给他钱。 但我当时确实没当回事,只是几个橘子而已,也没有想过向他要钱。

但我再次“邪恶”地向他要钱。 我觉得这很邪恶,毕竟我无意要钱,而且我知道他根本没有钱。 向他要钱对他来说是完全困难的事情。 但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是用他哥哥的复习材料来付钱的。 不一会儿,他竟然带来了一本书,是弟弟小学六年级的复习材料。 复习材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我以前从未见过。 一本破旧的旧书,由于翻动太多,纸张可能会很软。 这本书不仅封面没有封面,而且还少了几十页。 背面依然没有封底,少了几十页。 但是,我还是继续前行。 我不认为这本书对我有用,但毕竟他认真对待了。 当时,安徽的小学是五年制,湖北的小学是六年制。 教材不同,考试内容也不同。 我知道他给我的这本书对安徽孩子来说不会有直接用处。 当时,我把书带回家,扔在床上。 我不知道为什么它被扔在床顶上。 这也颇为有趣。 可能是当时藏东西的地方太少了,所以床顶就隐蔽了一些。 我大概是担心爸爸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我就把它扔到了床顶上。

自从我把这本书带回家后,我就再也没碰过它。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又把它摘了下来。 我不记得我把它拿下来的具体原因了。 当时家里的房子是泥房,梁上铺了一些木板,木板上可以放东西。 这种木板将房子分成两个空间,上部相当于“二楼”。 但我家没有足够的木板,而且木板之间的缝隙很大。 我父母只是把土豆种子之类的东西放在“二楼”。 “一楼”和“二楼”由木梯连接。 木梯只有50厘米左右宽,移动方便。 “二楼”虽然没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地方,所以我和弟弟经常没事就上去看看。 事实上,除了少量物品之外,什么也没有。 我想有一天我从“二楼”下来时,把床顶上的书拿了下来。 因为梯子放在床顶边缘,所以可以很方便地把书拿下来。 同时,我也不记得我是从哪一天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内容的。 具体时间估计是四年级的某个时候。

我和语文之间的趣事_语文的趣事_趣事语文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小学课本很枯燥,没有故事。 但我也逐渐了解到,有长段文字的地方,通常都有短篇故事。 因此,我喜欢翻书,看看哪里有长段落的文字。 我不知道哪一天我看到了这本关于一个人下棋的书。 故事的主人公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个瘦弱的男人。 后来,两人一起去了乡下。 后来瘦子来了,就展现了自己的棋艺,很多人都被他打败了。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让我想继续读下去。 不过,这是中文评论材料,仅部分摘自书中。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前面看不到这个故事的标题,后面看不到故事的结局,真是烦死我了。 后来我把这本书看了很多遍,把整本书来来回回地翻着,希望能看到结局,但看不到。

其实现在想来,一本小学生的语文复习材料能在两三页的时间内提取出一个故事的精彩情节,真是令人惊讶。 我想小编很喜欢这个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扣人心弦,而且我还没有看完,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个故事。 那时的书确实很少,有故事的书更是凤毛麟角。 当我想读书的时候却找不到书看,于是我逐渐产生了对书籍的渴望和对农村文化条件的不满。

高中的时候我终于能够读懂这本书里的所有故事了。 我高中时在县城读书。 学校旁边有很多书店,可以站着看书。 那时候,我经常在周六、周日去学校周边的书店看书,挑选有故事的书。 好像在一家叫“长和书店”的书店里的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个故事,那是我们同学经常去的书店。 读者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全名吗? 这个故事就是阿城的《棋王》。 当时,阿城的《棋王》非常有名。

当时我就感叹:哇,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看过阿城的小说《棋王》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四年级的我太厉害了! 然而,到了高中,我对故事本身失去了兴趣。 四年级的我只是沉浸在读这个故事的美妙之中,对《棋王》小说本身并无兴趣。 就像暗恋一个人很多年,沉浸在暗恋的感觉中,却对暗恋的人失去了兴趣。 “我喜欢的是暗恋而不是你”,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小时候并不是没有书可读,只是读的书太少了。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老师给的历史课本,因为里面有简单的故事。 但不幸的是,我很快就读完了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上的所有故事。 开学时看故事的乐趣没两天就消失了。 那时我很希望有书可以读,可惜没有。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去镇上的书店买书。 镇上新华书店的店长说:“你可以给你的孩子买这个。” 当我大约二年级时,我父亲把它送给了我。 我买了新华字典。 虽然他才一年级,但他认为读书很重要,所以一有机会就去新华书店问我他这个年纪的孩子可以看什么书。

可惜新华书店没有书,店长只能推荐词典、字典之类的。 这次是四年级,店长推荐了一本书。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成语词典》。 现在想来,这位店长对书籍一窍不通,却给家长推荐了参考书。 不过,父亲很高兴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因为他认为给孩子买了一本好书。 回到家后,我没有立即看书,爸爸也没有催促我看书。 小时候,父母从来不逼我做作业,也不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也不问我考了多少次等等。我买了书回家后,我没有读,爸爸妈妈也没有催我读。 但有一天,我真的读了这本书。 后来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我就一个人到自己的房间看这本书。

那时我家有四间瓦房,所以我会去最后的瓦房看书,我可以关上门,直到妈妈叫我吃饭才出来。 当时,爸爸看到我回家积极读书,非常高兴。 可悲的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干扰。 但我很快就忘记了这次打扰。 这种中午回家看书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 当时我其实很喜欢成语词典里关于成语起源的介绍,觉得那些古文很有趣。 记得有一篇关于刘备的成语由来的介绍,文中用了“备”字。 那时我才意识到,“贝”是一个人的名字,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不然字典里也不会出现它。 当时,我因为这次经历而感到非常高兴。

那时,我对书籍的兴趣完全是自发的。 成语词典里的古文看不懂,就多看两遍。 如果你实在无法理解他们,就放弃吧。 完全没有压力。 我想这真的要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从不问:“你明白吗?你明白吗?” 一切都按其应有的方式进行。 他们几乎全神贯注于我的学习。 但我能从父母身上感受到读书的重要。 他们没有以任何方式强调,但明确表示读书很重要。 于是,我就按部就班地学习,从来没有特别刻苦,但也没有偏离轨道,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直到长大后,我对成语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这个四年级的基础上的。

后来,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成语,我发现老师说的成语我基本上都认识了。 还有一件事我真的要感谢那位姓陈的同学。 正是在他的语文复习材料中,我看到了汉语的主、谓、宾等语法知识。五年级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时,我几乎不需要听。 而且那时候我经常发现语文老师犯错误,所以我就不听。 当然,我绝对不会告诉老师自己错了。 那时,我开始喜欢找书自己看,而不是听老师讲课。

关于读书,初中时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后悔。 有一次,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一本《青春文学》借给我看。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杂志上的作品不是很精彩,但是有一篇中篇小说连载了,很吸引人。 我让同学给我带来下一期的《青春文学》。 但当他回到家时却没有找到。 当时他的父亲为他订购了这本杂志。 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经济困难,所以不敢向家里要书。 而且,在当时的老师眼里,课外书只是休闲书,我也不敢要休闲书。

那时我最渴望读书,但始终找不到书看。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农村完全是一片文化沙漠。 当时,我遇到一本字数很多的书,就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可惜当时武侠小说并不多见,文学水平不高的《故事社》都很难借到,更不用说文学水平高的书了。 遗憾的是,一个人在最年轻、最幼稚、最愿意读书的时候却没有书可读。 所以我总是感叹时代确实进步了。 现在,农村的孩子至少不用为买书而烦恼了。

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语文老师。 他的课非常精彩,改变了我以前对语文课的看法。 说实话,我真讨厌老师把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段落总结课、思想教育课。 很多课文在老师不教的时候对我来说很有趣,但是当老师解释的时候就变得乏味了。 这些老师彻底毁了语文课程。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的同学在大一第一周就不再上中文课了。 我觉得上课不听讲很奇怪,所以我强迫自己听。 但一个月后,我再也无法忍受,不得不彻底放弃。

高中三年,我所有的语文课都在读散文或小说,老师对我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贡献。 幸运的是,高中语文老师也很容易交谈。 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读什么书,做什么作业,他都不干涉。 当我上小学和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并不像高中语文老师那么差。 他们只是让我觉得语文课没意思。 我想这是因为老师的水平太低了。 当然,我们当时的教师水平确实很低,尤其是小学教师,连中学学历都没有,更不用说语文专业的背景了。 我想这也是“文化沙漠”的一种表现。 但我喜欢的这位老师让我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觉得语文课可以这么有趣。 他的知识、解释能力和幽默的风格让我很喜欢他。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提到了自己在大学时的经历。 毕业于现在的黄山大学,原名黄山高等师范学院,简称黄山学院。 他说:“大学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很多书,所以你想读多少就读多少。” 这句话让我对大学产生了美好的印象和向往。 所以在大学的时候,我经常提醒自己,过去我对大学的向往就是“有很多书可以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这种向往给我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光明。 顺便说一下,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大学和我有什么关系。 初中的时候,我什至没有考虑过自己能不能上高中。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 我记得很清楚,初三毕业前两三个月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做作业。 妈妈一边割猪草,一边问我:你能考上镇上的高中吗? 我当时就听到了这句话。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好。 因为这句话解除了我的任何压力,所以我当时就回答:“考到镇上的高中是没问题的。” 那一刻我感觉特别舒服。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提出任何要求,让我自然成长。 也许是因为他们真的认为上高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是别人孩子的事,与自己孩子无关,所以他们从来不去想。 简而言之,在高中之前,我从未考虑过也不需要考虑上大学。 这样的生活很平凡,没有任何波澜,但至少没有焦虑。 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告诉孩子要上大学。 这种感觉太可怕了。 很多孩子肯定很早就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要读多少年才能上大学,很多人也都在为自己能否通过考试而焦虑。 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啊!

很多年后,因为我的导师和同学研究幸福,我一度关注幸福这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平淡。 例如,你可以每天身体健康,吃健康的食物,每天和家人在一起,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分离,没有焦虑、抑郁和痛苦。 虽然这样的生活很少见,但我每天都感觉很平凡,并没有感到特别快乐。 我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 我不记得有什么令人兴奋的事情,也没有感到特别高兴。 当然,人们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很平凡,但是每天都能尝到幸福的滋味。

我认为,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幸福是一种能力和人格。 马斯洛提倡“反复欣赏生命的能力”,认为这可以增强幸福感。 然而,这种能力和性格特征通常只会出现在三十多岁的人身上。 年轻的时候,他们常常焦躁不安,试图寻求更好的生活。 童年的这种躁动并不一定是错误,因为平凡的生活对幸福的贡献确实不够,缺少这样的“一丝色彩”。 而这种鲜艳的色彩是由兴趣和向往贡献出来的。 我感觉小学时读过的《棋王》、《成语词典》等与我兴趣相关的东西,还有初中语文老师说的“大学里的书很多,你可以读任何你想读的内容。” 这“亮色”来了,这“亮色”带来的美妙味道非常持久。

我当老师十多年了,我经常思考学习动力的问题。 我认为上学是必要的。 然而,仅仅带着“必须”的感觉去阅读可能会很无聊。 如果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特别的向往,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特别的兴趣,那么上学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有趣,他们的阅读生活也会变得非常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是自发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至少不会感觉困难。 整个学校生活,只有小学一年级老师,初中语文老师,还有阿城的《棋王》片段让我向往读书。

因此,我在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感到有些遗憾。 如果老师给我推荐一些好书,并告诉我如何欣赏这些书,我的大学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当然,你不能凡事要求太高,我也不会要求太高。 另外,我认为一开始我们需要对孩子学习动机的发展速度有更高的宽容度。 如果想让孩子发展出内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包容他们学习动力发展较慢的情况,不要对孩子的发展过多干涉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强调上学的必要性上,我们不能让步,必须严格要求。 但在具体管理上,应该宽松一点,让孩子慢慢培养兴趣。 这样,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趣很多,至少不会有很多焦虑、抑郁和痛苦。 从上大学到现在,我已经在大学生活了17年,我见过很多很多厌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

我清楚地知道,他们缺乏内生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人生中最需要努力的时期是高中、大学及以后。 如果你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感到厌学,你真的会浪费很多生命。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从小就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压抑,导致青春期亲子矛盾,导致大学学业松懈甚至放弃。 这个结果非常糟糕。 我想说,我们很多家长的目标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结果却是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学业压力太大的孩子很少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很少有内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具有强烈内生学习动机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大学生。 他们的优秀之处在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们渴求知识,并努力寻求知识。 我教过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努力让我很感动。 我看到很多人呼吁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施加压力,这让我很高兴。

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感叹他十三岁时就可以钻进父亲的书柜里看书了。 当我十三岁的时候,我还在感叹乡村是文化沙漠,感慨万千,所以把这些往事写下来。 感谢时代的进步,我今天再也不用担心没书看了。 我只希望,面对书架,面对大学时,我还是那个爱读书的少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