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存在尧舜吗?北大教授为你解说

2024-04-30 -

主讲人:陈永超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时间:2018年5月

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主流认识中,尧、舜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尚书》和《史记》都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考古和文化记录都无法完全证明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尧、舜。 既然尧、舜的历史真实性无法完全证实,那么是否意味着尧、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呢?

当然不是。

这里我们需要清楚地区分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历史总是以客观真实性作为终极追求; 文化更注重人类创造的意义、情感和功能。

至于尧、舜,尧的事迹相对较少,后世所认识的他基本上也是从他老皇帝的形象开始的。 但舜不同。 他的身世传说非常清晰。 他一生从平民到大臣再到帝王,完美诠释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诚、正、修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标准。 他是古人心中的理想人,以至于《五帝记》中说“天下将光明”。 然而,在有文字以来的漫长历史中,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另一个像舜那样的完美之人呢?我个人认为,考虑到以儒家、墨家为代表的先秦“先学”而道教都喜欢把社会理想投射到古代社会上,可以从学术上推论,春秋战国时期相继出现的尧舜传说,不排除是一种先秦人的历史建构,要更加注重对历代流传的尧舜传说的文化象征价值的理解和诠释。

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_诸城土话搞笑视频_诸城话搞笑视频

山西省运城市舜帝陵庙。 2006年5月,该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尧舜传说的民间传统

尧、舜同属三君五帝。 历代关于他们的传说似乎主要是政治叙事,带有很强的严肃性甚至神圣性。 这是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叙述也带有耀眼的光芒。 民间人物。 特别是舜的家族传说,是一个典型的后母虐待前妻儿子的故事。 烧尸、盖井、醉酒等具体迫害情节,完全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题材,符合民间叙事的“三重格局”。 原则。

诸城土话搞笑视频_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_诸城话搞笑视频

所谓“三重体”,是指在民间故事中,常常将相似的人物和情节定为“三”,以表达“多”的意思。 先秦时期还有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周氏始祖后稷诞生后的神奇经历。 由于后稷是无夫之女的孩子,出身十分不光彩,所以他屡次被抛弃,先是在巷子里,然后是在树林里,最后是在冰上,但他和舜一样,无论别人如何迫害他,他永远不会死。 这个故事情节证明了他超乎常人的超能力。 《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记载。 这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部落诗。 史诗。 如果我们后人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风靡全球的弃儿故事。 难怪他的真名是“废弃”。

我个人认为,舜齐传说本来是先秦时期流传最典型的民间叙事,堪称“双宝”。 而“以三为多”的观念不仅是民间文学中的习惯,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老子》不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但如果“三生四,四生五”继续下去,《老子》可能会成为民间笑话集。 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并不是天生就与精英文化对立的。 它们之间的共生和融合也许更能体现它们的本质。

舜的家世故事在战国时期广为流传。 一度只模糊地提到“父亲固执,母亲傲慢,大象骄傲”。 然而,在《孟子》中,却产生了许多生动具体的事迹。 他们大多来自《启东野蛮人》。 《话》,日本学者青木正二在《尧舜传说的构成》一文中认为,这些故事蕴含了大量齐鲁民间传说的元素。 除了鄂帝女儿和嬴妃的事迹外,还凭空添加了很多女人的故事。 历代《孝子传》、《列女传》多以舜和二妃居上。 这就是原因。 事实上,后来的民间文学对此有更多的发展。 从汉代画像石到敦煌变文《舜子变》再到后来的地方传说、说唱、戏曲等,舜孝的故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延伸; 舜的孝道故事得到了更充分的延伸; 两位妃子的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说教妇女道德,而是逐渐发展成一段凄美凄美、哀伤缠绵的爱情故事,并与潇湘等现实用语具体联系起来。 清代曹雪芹写道,林黛玉的闺房也自称“潇湘阁”。

诸城话搞笑视频_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_诸城土话搞笑视频

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演员表演歌舞剧《尧颂》。新华社

今日田野中的尧舜传说

尧舜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然而,主流传统并没有详细记录民间表达方式。 后世学者仍难以全面考察其演变过程。

但我们仍然有解决办法,比如废墟。 只要有与尧、舜有关的遗迹或碑记,就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传说。 这是民间传说生命力的外在象征。 我在做博士论文《尧舜传说研究》时,以《嘉庆重建统一》为数据库,摘录了有关尧舜的遗迹,在中国地图上一一标注了它们的位置,并制作了《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尧舜传说的密度分布,其中可以概括出五个相对密集的簇。

我的博士论文发表于2000年,十年来,我收集了很多相关报道,并以此为线索,走访了尧舜传说的许多关键领域。 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蓬勃兴起,各地都有呈现本土文化的情怀和冲动。 我还对一些优秀的民俗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地调查。 今天我非常愿意对尧舜的传说进行实地考察。 民俗为您提供概述。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实地调查,我发现目前尧舜传说的分布与我从文献中勾画的“分布图”几乎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我在分布图上勾画的五个区域基本是一样的。 若有重叠,这里按现行行政区划介绍:

以山东省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心,辐射到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邻近地区。 《孟子·礼楼下》云:“舜生于诸峰,迁于伏夏,卒于鸣条,生于东夷。”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被父母赶出后,曾“更离山,于类泽,陶鹤宾,器制于寿丘,时于伏夏”等这些地名据说都在山东。 比如诸城就被认为是古代诸峰,当地还有骊山。 名字。 济南还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骊山,相传雷泽就在兖州、蒲州地区。 这里有很多关于舜平民经历的传说。 虽然这些地名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但《孟子》明确指出舜是“东夷人”,这给了山东人民很大的信心。 山东东南部、河南等与尧传说接壤的地方,以尧传说为主,特别是尧葬于枢纽林之说。 最古老的证据是汉代城阳姚氏墓碑五块,在《红石》《礼史》中记载比较完整,近年来,当地考古队和文化界人士发布了《考古简报》。 《菏泽市胡集镇城阳古城与姚墓遗址》,证明此地至少在汉代是官府祭祀姚的地方。 我们在菏泽、鄄城、濮阳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 当地有许多关于尧、舜的遗迹和传说。 关于尧陵的选址,这一地区至今仍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争论不休。

以晋南为中心,辐射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邻近地区。 《五帝本纪》云:“舜,冀州人。” 该地区属于广义的冀州范畴,其突出的文化标志是尧、舜、禹三圣人的都城都位于该地区。 至少从东汉末年起,尧都平阳就被广泛提及。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平阳”的地方很多,而且分布广泛,但过去的主流历史观点逐渐统一为尧都平阳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 更何况舜的都城蒲坂也在今天的山西永济,所以这一带有很多关于尧舜的传说和遗址,而且往往形成序列。 除了京城之外,还有尧墓、舜墓,以及前面提到的诸峰、伏下、骊山、鸣条等地名,而且还不止一个。 单就“骊山”而言,我个人至少走过四个地方,其中有海拔2358米、雄伟的猿曲骊山,还有与周围黄土坡几乎等高、难以区分的永吉骊山。 。 我们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洪洞梨山进行调查。 每座骊山都蕴含着一系列传奇遗迹,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非常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些我稍后会重点介绍。 这一带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考古成果,那就是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河北省中部唐县、望都地区。 该地区传统上主要被认为是瑶族的出生地和瑶族母亲伊期的故乡。 相传姚氏在此长大,登基前被封为唐侯。 然而,关于唐朝位于何处,以及唐朝与道、唐、尧之间的关系如何,学术界争论颇多。 正如我之前所说,在早期文学中,关于尧本人的传说很少。 这里主要流传着姚母生下姚的故事。 这个母题带有浓郁的预言神话风格,而且比较简单。 虽然我一直关注这个地方,但是却错过了很多机会。 我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只收集了一些当地的出版物,这是一个遗憾。

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为中心,辐射整个湘江流域,以及广西、广东、湖北等与湖南毗邻的部分地区。 这一带显然是以舜帝南巡并葬于九嶷山的传说为中心的。 它的传统非常古老。 战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中经常提到舜帝在九嶷山,如《九嶷宾》中“来迎,神来如云”这句,充分说明了舜帝是一位统领当地神灵的大神。 这里主要传播舜帝南巡教育的传说,尤其是“韶乐”,被认为是舜帝的代表音乐,是代表天下治理到最和谐状态的审美表现。 孔子听完绍乐,激动得不知三月肉的滋味。 这就是这一地区“韶山”、“韶关”等地名的由来,还有更多。 当然,还有二妃沿湘江寻夫,最后溺水湘水的悲惨故事,由此诞生了湘妃竹等雅致催人泪下的名品。 民间传说如此美丽,在文人墨客的帮助下,几乎整条湘江都笼罩着扑朔迷离的悲壮内涵。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永州待了很长时间,发现当地的舜王传说不仅在汉族民间流传,在瑶族等其他民族中也有表达,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嫁接特征。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浙北绍兴、上虞、余姚地区。 根据传统文献推断,这里很可能是某个自称舜后裔的支系迁徙发展的地方。 晋太康的《帝记》认为,这里是舜避丹朱、百官跟随的地方。 恐怕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 然而,这里关于舜的民间传说却比记载丰富得多。 更重要的是,以绍兴王滩镇舜庙为中心的舜王游活动,涉及绍兴、上虞、诸暨、嵊州等地数十人。 村庄。 我们对当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充分感受到了民众和文化人士对舜王巡游的热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我们也看到了各种现实情况。

以上是尧舜传说在全国实际分布的大概情况。 按照定位,这5个点可以看作是3+2的模式,其中北部有3个点属于中原地区,南部有2个点。 从传奇内容来看,也可以分为2+3模式。 上述前两个区域的传奇内容是尧舜共有的,而接下来的三个区域则以尧或舜为主,只有一个核心。

特别需要补充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五个地区只是因为它们的传说保存得比较密集,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就没有尧、舜的传说。 我曾多次讲过尧舜的传说,每次有观众来问我:“我家乡的某个地方也有尧舜的传说和遗迹,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其实,在我的家乡江苏常州,也有一个尧舜的传说。 我也看过果山、顺景这样的遗址和传说,也看过《顺歌宝卷》这样的说唱文字。 我只是从整体上区分最突出的点,并不能在各个地方一一列出。 这只是策略性的,不包括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但一提到尧舜这个话题,我就特别能理解大家想要为家乡争光的愿望。 这也说明尧舜传说在文化上已深入人心。

诸城话搞笑视频_诸城土话搞笑视频_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

6月10日,山西临汾首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演员表演歌舞。新华社

大大小小的传统所共有的文化结构

诸城土话搞笑视频_诸城话搞笑视频_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

最后我想展示一个具体的尧舜传说的民俗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炼出一些有趣的思考。

这里我选择山西洪洞县的一个民俗活动,叫“接姑姑迎皇后”。

简单来说,在汾河东岸的山谷中有一个叫羊斜的村庄,被当地人认为是瑶族的第二故乡。 所有羊邪人都被认为是尧王的后裔。 汾河西边的山上有骊山,相传历史上是舜王耕种的地方。 当地人也认为是舜王的后裔。 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两地结为亲戚。 阳邪人年纪大一辈,称二妃为“姑姑”,而骊山人年纪小一辈,所以称二妃为“娘娘”。 这里的“皇后”在方言中就是“奶奶”的意思。 每年农历3月3日,羊、谢族人都会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上骊山接两位姑姑回村,以“接姑姑”; 农历4月28日,据说是尧王的生日,骊山百姓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下山迎接“皇后”归来,称“迎皇后”。 婚礼队伍会经过很多村庄,持续两三天,形成非常壮观的庙会。

诸城土话搞笑视频_诸城话搞笑视频_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

每年农历三月,山西省洪洞县都会举办“接姑姑、迎皇后”的民俗民俗婚礼活动。 图为婚礼队伍从古里山抬出娥皇、女英雕像,准备返回羊斜村。 2008年,洪洞探亲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

这种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大型活动的仪式框架无疑来自主流的尧舜传统传说,但传说却发生了很多变化。 尧、舜直接在当地实施,但在整个活动中只占据了仪式的两个端点。 专门走动、产生影响的,就是神化的二妃了。 而且,二妃也不再像主流文学中所表现的那样端庄柔顺。 她们会像普通村妇一样有七情六欲。 其中最受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两姐妹“争小妹”的传说,基本上就是说她们一起嫁给了舜。 有了这个丈夫之后,就发生了谁大谁小的争论,所以尧王或者舜王不得不想出三个问题(有的传说问题更多):煮豆子、收集鞋底、回到娘家(丈夫)的房子(有的传说问题较多),让两个人竞争。 河东和河西的比赛结果也不同。 河东说“大仍大,小仍小”,河西说“大变小,小变大”,甚至寺庙里的造像图像海峡两岸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在这项民俗活动所经过的地区,还流传着一系列较为复杂详细的传说,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的团队在当地进行了八年多的调查,走访了数十次,才逐渐摸清了这个传说和祭祀活动对人们的真正意义。 我亲自考察了尧舜传说中不同地方群体的身份和利益关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 这里要重点说的是,虽然同一个地方的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兴趣,形成各种传说和版本,但有一个底线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阳邪村的尧王会有两个女儿。与骊山舜王联姻,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这是人们共同信仰的基础。 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特殊习俗:羊歇族与骊山族世代不准通婚。 事实上,从当地有据可查的家谱来看,我们最多只能追溯到500年前,而且按照传统礼仪,五线衣以外的人都不是近亲,是可以结婚的。 更何况民间还有着两个人关系亲密的约定。 当地居民既想宣称自己是尧舜的直系后裔,又大力推行这种婚姻禁忌。 表面上看,她们似乎很矛盾,但如果深入探究民俗,我们就会发现,她们实际上把尧、舜两位妃子视为神明和神灵。 被奉为祖宗,从而在普通的真实身份之上,增添了更高的圣王后裔身份,从而获得更多的信仰加持。 他们原本只是邻近的村庄。 经过尧、舜传说的改造和“迎姨迎后”的宗教活动,他们将地域关系转变为血缘关系,并深信不疑,并以此为荣,从而努力创造区域内关系密切、和谐。 当地人说,因为是亲戚,所以什么事都好商量,经常用“血浓于水”之类的话。

这种文化再创造,似乎只是草编者的改编。 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史记·五帝列传》,那么《礼记》中五帝三王的家谱,我们后人可以从多个角度推断,可能是一个春秋时期,是战国以来知识分子阶层的苦心创造吗? 他们创建它的初衷不也是为了将分散的部落融合到同一血统中,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合法性基础吗? 《五帝列传》与“会姑迎皇后”活动只是构建范围不同。 他们的内在思维和文化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这再次体现了大大小小的传统的共生和互文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传统和凝聚力。

关于诸城方言的笑话_诸城话搞笑视频_诸城土话搞笑视频

陈永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叙事及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 着有《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迹》等,主编《中国民间文化学术历史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