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认识
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认识
赖林松
毛泽东人口思想是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产物。毛泽东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一系列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和观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是我们认识人口规律、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武器。
我们研究毛泽东人口思想,要采取唯物史观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把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他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得出的错误结论以及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和创新,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人类生产要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就十分注意和重视人口问题。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在湖南长沙创立新公民学会。1920年12月1日,他给蔡和森等人写信说:“据蔡和森所言,用俄国的方法来实现中国和世界的改造,是有利于马克思的方法的。”他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了深深的赞同”。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给蔡和森写信指出:“唯物史观,是我党哲学的基础,这是事实。它不象理性主义那样不能证实,容易动摇。我虽然没有研究过,但现在我不承认无政府主义原理是一个可以证实的原理,而且我有很坚定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他在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所说的:“此种社会状态,必使人类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其最后结果,必然是人满为患。如果不能达到(1)不吃饭,(2)不穿衣服,(3)不住房屋,(4)世界各地气候与土壤肥力一致,或(5)发明无数新的土地供人居住,则终将遇到人满为患的问题。”
可见,毛泽东早年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行动指南,并用它来观察人口问题。他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而且从人类生产本身的角度,指出不能无政府主义,显示出其基于唯物史观的人口思想的敏锐性。在随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农村调查,特别强调要进行人口和土地状况的调查。在各个时期,对人口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建国前夕,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唯心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16日)评论,深刻驳斥了美国艾奇逊用马尔萨斯人口论来解释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谬论。毛泽东指出,按照艾奇逊的观点,中国人口太多,粮食不够吃,所以就发生了革命。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把握。“中国没有出路,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革命也好,不革命也好,都是可怕的。”毛泽东指出,粮食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口多,是一件大事。再增加人口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生产。马尔萨斯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谬论,不仅在理论上已被马克思主义者彻底驳斥,而且也为苏联和中国解放区革命后的事实彻底驳斥。”
毛泽东提出了“革命加生产就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著名原则。这不仅是毛泽东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人口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革命”,应当赋予一般意义,就是泛指消灭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把人口问题同“革命”和“生产”联系起来考察和解决,把人口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上。
建国后,毛泽东针对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对计划生育作了准确的理论总结。1956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就人口问题作了重要谈话。他说:“今天我们谈话很好,特别是谈到了一些人的生命本身的问题。”他问客人:“南斯拉夫实行计划生育了吗?”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计划生育”这个新的科学命题。他说:“过去有些人批评我们主张节育,现在更多的人同意了。”“社会生产已经计划好了,而人的生产本身还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计划。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人的生产本身也实行计划呢?我看是可以的。”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看,人类最不善于管理自己。工厂生产布匹、桌椅板凳、钢铁,都有计划,但是人自己生产,却没有计划。这是无政府主义,是无组织,是无纪律。这样下去,我看人类会提前灭亡的。”毛泽东再次阐明了人类生产本身不能无政府主义的原因,并认定人类生产本身和社会生产都要有计划、有协调,否则,人满为患是必然的,人类会提前灭亡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两种生产”的人口原理。他指出:“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和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物种的再生产。”马克思根据这一原理说:“社会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一个“由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决定的人口限度”,这个限度“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缩小或扩大”。恩格斯认为,调节人类生产,对人类人口的增长设定一个限度是可能的,但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做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人自身生产的发展;人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两种生产”的人口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
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两种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了人类生产本身必须适应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把恩格斯关于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调节人类生产本身的思想发展为人类生产本身也同社会生产一样,必须而且能够被计划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生产计划”是指整个人类社会,而不是特指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不能单方面认为计划生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生育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产必须有计划、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无论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人类生产计划都是需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西方一些国家早就有生育控制,但往往是计划生育。毛泽东的计划生育不仅要求计划生育,而且要与国家的五年计划相协调,甚至写进国家宪法,这才是最完善的计划生育。这正是毛泽东提倡的计划生育的本质。
中国人口有好有坏。
毛泽东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口多,有好有坏”的著名论断,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存在人口问题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口多,有好有坏。中国的优点是人口多,缺点是人口多。”这是因为人“不但是消费者,而且首先是生产者,生产能够超过消费。”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质,人口多是好事,因为“人是制造工具、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总要革命。生产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就要通过人民、通过劳动者说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关系。”所以,毛泽东多次说:“我们没有别的资本,只有一个,就是人民。人口多,土地多,就是我们的两堆资本。”“人多,议论就多,积极性高,干劲就大。”但是“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劣势,人口太多,那么多人要吃饭穿衣服,所以现在还有很多困难。”中国农业还是靠两只手、锄头和牛耕种。“农民不识字,又有早婚的习惯,你可以强迫他们实行生育控制,但不管用,他们自己控制不了。人类不能掌握这个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几亿人自己掌握不了命运。”人口太多就会变成劣势。一个人的历史作用的大小和人口的数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当生产条件能够适应人口时,就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如果超出了生产条件适应的可能性,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毛泽东“人多可以好,也可以坏”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生产必须适应生活资料生产的客观规律,阐明了“革命加生产,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的基本原理。由此,他得出结论,计划生育是适应这一客观规律和人口原则的必然措施和唯一途径。
毛泽东指出:“中国六亿人口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一穷二白。”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对人类的贡献却和人口比例不相称。“中国在政治上、在人口上是大国,但在经济上还是小国。”这样下去,人们就要“把你们从地球上驱逐出去!”因此,中国的人口生产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必须实行生育控制,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强国。
我们需要研究计划生育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
毛泽东“计划生育”主张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计划生育的全面内涵。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方面,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不只是减少数量,它包括两层含义:根据国家的国情,要么控制生育,要么鼓励生育。而且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鼓励生育,要么控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指出:“总之,人类要控制自己,有时允许增加一点,有时允许停顿一下,有时减少一点,波浪式地向前推进,实现计划生育。”
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我们希望人口发展,科学进步。”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受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比较广泛的知识,发展出健康的身体,养成共产主义道德。”这里说的是学生,其实是人口发展的一般要求。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开发利用。”“提高劳动生产力,要靠物质技术,靠文化教育,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是精神作用。” “要强调艰苦奋斗,扩大再生产,要强调共产主义的前途和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去教育人民。”
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研究计划生育问题,采取一些办法。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节育措施。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生育也要有十年规划。”“夫妻双方要制定生育计划,规定一生要生几个孩子,这个计划要和国家的五年计划相协调。”
2.政府可能必须设立一个部门或一个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政府机构。
3.县级以上党委要重点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包括“劳动、工资、人口”工作。
4. 组织群众团体进行推广。要实现全面计划生育,必须有社会力量,必须人人认同,必须大家共同努力。
5、解决好人口问题。“在大部分人口多的地方,要逐步实行试点,推行和普及计划生育。”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适当发展人口。“西藏地大物博,人口少,需要发展人口。”
6、“计划生育要进行宣传教育”。针对有些人听了计划生育宣传,认为应该修改婚姻法,急于结婚,毛泽东说:“要劝导他们,教他们一些节育的方法,请教员。”“我主张中学要办班,教人怎样生孩子,怎样养孩子,怎样不生孩子。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
7、研究方便群众的避孕措施和工具。避孕不能只提倡,而要帮助解决药费和工具问题。“最好能发明一种简易的口服避孕药”,避孕药要送到群众家中,免费提供。
从6亿人口起步,全面实施战略方针
实行计划生育,既要保证人口生产的均衡发展,又要综合地决定人口与发展,使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协调一致。毛泽东提出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战略方针。他指出:“这里讲的统筹,是指六亿人的统筹。我们做计划、做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们国家有六亿人口出发,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生育,这也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泽东提到的统筹六亿人口的战略方针,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的问题是六亿人的穿衣吃饭问题,人多了事情就不好办。大家都知道国民经济是按比例、按计划发展的,但是我们许多同志不懂得怎样按比例、按计划发展。”“要同时兼顾安排人民生活、安排集体积累、安排国家需要三个方面。”“我们的重点要放在发展生产上,但是要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平衡起来。”“生产好、生活好、孩子保育好,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要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6.5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第一要务。”“全党必须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
“农民联军问题非常重要,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政治上的错误总是和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减少的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了。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使农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大致相当,甚至更好。”
“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我们的方针是团结进步、进一步发展。”“我们要真心诚意、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人口、政治、经济、文化。”
“我们六亿人,都要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们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区、勤俭建国家。我们的国家要勤俭,不能懒惰、不能奢侈,懒惰导致忧患,这是不好的。”“我们要节俭,一方面讲节俭,一方面讲节俭,这要成为一种风气。”
“我们要多学习客观世界的规律。”“如果我们不认识自然,或者认识不清自然,我们就会遇到阻碍,自然会惩罚我们,反抗我们。比如,一个水坝修得不好,质量不好,就会被水冲走,淹没房屋、土地,这难道不是一种惩罚吗?”“开垦荒地时,要结合水土保持规划,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
“我们要把祖国的河山都绿化,要实现山水甲天下,处处美丽起来,改变自然面貌。”“我们要把能植树的地方都植树,逐步绿化我们的祖国,美化人民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
我们必须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找到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毛泽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奋斗了一生。他深情地说过:“最终还是要找到解决办法。资产阶级能做到的,无产阶级难道做不到吗?资产阶级学到的技术,无产阶级也要学。资产阶级能够达到的生产水平,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也应该达到。资产阶级能够控制人口的发展,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者难道做不到吗?”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大大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得一百多年。”“我劝同志们,要多想困难,从而把时间想得长一点。”
毛泽东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1974年5月25日,他对希思说:“八亿人要吃饭,工业又不发达,我们中国还吹不出来。”他指着在场的年轻人说:“就看年轻一代怎么样了,我接到了上帝的邀请,要去拜访上帝。”同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审阅国家计委核心小组《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时,在“计划生育是毛主席提倡的”这句话后面又加上了“必须控制人口”。这是毛泽东晚年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最后表态。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十分丰富,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重大指导作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他在人口问题上有所偏离,但正如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时曾说:“我们当然要认识到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复杂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地、科学地、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曲折,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城乡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国贯彻落实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全面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
(作者为中国人口报原社长、总编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