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墨斯之失言(更新)(曹卫东学术文集)

2024-03-21 -

我清楚地记得,那也是一个多雨的盛夏。 我躲在北京郊区一处偏僻的平房里,刻苦学习了两个月,有的学中文,有的外语; 一些理论和一些实践。 突然间,我似乎对学习和生活有了一些认识和追求。 太阳落山后,伴随着闪烁的余辉,我开始寻找自己的学术进步之路。 尽管我缺乏天赋和知识,我还是开始翻译一些我感兴趣的德语文本,包括哈贝马斯、伽达默尔、英加顿的著作以及几位德国汉学家的著作。 虽然一开始我这样做有些过于自信,但没想到一开始写就没有停下来的可能,真正走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学术之路。

掰着手指头算,距离我第一次翻译罗曼·英加滕的《论戏剧语言的功能》已经有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零散写作和翻译确实不多,更谈不上什么重大的学术成就。 充其量,它给我留下了一些学习、思考和写作的记忆。 但我很珍惜,今天读完后,觉得这些译文还是有价值的,于是在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整理出版,留作纪念。

这些文本看似复杂、缺乏联系,但细心的读者仔细阅读后应该能够发现其中的互文性和内在线索。 要说有一个主题,“对话”和“交流”就是其中之一。 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将这些文章分类整理成四册,分别是:《形而上学批判》、《走向话语政治》、《知识与信仰之间》、《诗学的交际实践》。

《形而上学批判》第一卷收录三篇文章,分别是格哈德的《生命范式——康德的人性意义》、霍克海默的《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和伽达默尔的《逻辑或修辞学》。 三位作者中,除了格哈德比较不出名外,另外两位应该说是很有名的。 文章中我会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这三篇文章讨论了哲学领域长期存在争议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之所以选择这类文章并将其放在本书的前面,是因为形而上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我个人学术思维的起点。 格哈德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方法,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了康德哲学的意义,指出“早在康德那里,世界就被视为人周围的世界。在生命的范式中,自然与理性就像创造性的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思考始于对黑格尔形而上学和同一性范畴的批判。 他认为,在形而上学层面上,黑格尔与启蒙运动哲学家殊途同归,完全对立是错误的。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与逻辑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解释学的早期历史。

第二卷《走向话语政治》主要收录了哈贝马斯的文章,包括《生产力与传播》(克鲁格访谈)、《新不可理解性》、《论人权的跨文化跨文化主义》、《欧洲需要吗? 《一部宪法》、《论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德里达合着),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但都有一个明确的道理。没有改变的是建立基于“交往理性”的政治话语模式。在《生产力与传播》访谈中,哈贝马斯从总体性批判和理性批判的角度探讨了西欧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模式。不可理解”,哈贝马斯指出“乌托邦的力量已经耗尽”,特别是“社会福利国家的发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劳动社会的乌托邦力量也已经耗尽”并依然存在。 是历史意识和政治讨论的乌托邦,因此需要重构新的政治理念。 《论人权的跨文化性》一文不仅批判了相对主义的人权观,而且对西方自身的传统解释方法做出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欧洲需要宪法吗?” 提出超越民族国家的团结之路,支持欧洲各民族的团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捍卫欧洲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论欧洲的复兴》是哈贝马斯撰写、德里达署名的宣言性文章。 它讨论了后民族国家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第三卷《知识与信仰之间》包含四篇讨论宗教问题的文章,包括巴尔塔萨的《启示与美》、《悲剧与基督教》以及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与彼岸》。 ”,“关于上帝与世界的对话”(门迪塔访谈)。 自现代性出现以来,启蒙运动与宗教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长期以来,宗教作为“启蒙话语”的另一方,一直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 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大多被视为不相容且针锋相对的。 但这些文章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启蒙运动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启示与美》探讨了神学中的审美因素和美学中的神学因素,试图揭示现代思想中启示话语与审美话语的联系。 《悲剧与基督教》将悲剧与信仰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通过对希腊悲剧的分析,指出“耶稣基督是世间悲剧的主人,他不仅继承了希腊悲剧,也继承了犹太悲剧”。 哈贝马斯的宗教思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交流”的意义。 “内在的超越与超越”是哈贝马斯在沉寂许久后对学界的回应。 这也是哈贝马斯的第一个回应。 这次他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 《关于上帝与世界的对话》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其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上卷《诗学的交流实践》包括罗曼·英加登的《论戏剧语言的功能》、克雷格·欧文斯的《他者的话语》、海纳·弗洛夫的《论东西方文学中的异国情调》、特劳泽特的《论美学》鲁迅小说的主人公结构》、特拉普的《时代逻辑反讽》以及库宾的《少女与魔鬼》、《哲学之路》、《铁马黑骑士》主要讨论了交叉问题-文化对话。罗曼·英加登是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论戏剧语言的功能》简要阐释了英加登对戏剧表演、舞台、台词等问题的看法。《论东西方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探讨了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德国多位汉学家撰写的《论鲁迅小说主人公的审美结构》、《时代的讽刺》和《少女与魔鬼》,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异国情调。小说; 顾斌教授的另外两篇文章《道路的哲学》和《铁马黑骑士》是对中国现代诗人冯至和郑愁予的研究。 这些汉学家的文章都具有跨文化的阐释意义。

这二十年的求学道路,我跌跌撞撞地走来,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导和指导,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指导,得到了学生们的无私帮助。 在这里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列出。 庆幸的是,未来的学术路还很长。 如果我继续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行,一定会让自己越走越宽。

曹卫东

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_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_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

2008 年 12 月 10 日

在北京师范大学

八年后,我有机会重新出版这本书。 除了修改一些错误之外,我还添加了几个翻译来补充。

第一卷增加了哈贝马斯的一篇文章《论实践理性的实践、伦理和道德意义》。 本文译自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一书,其中哈贝马斯从实践问题、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三个角度定义了实践理性的功能,可以看作是哈贝马斯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回应。

第二篇补充文章是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种思想的生活历史根源》,哈贝马斯于2004年获得了京都学术奖。在当时的获奖感言中,哈贝马斯谈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堪称一位思想家的学术自白。 另一篇文章是波茨坦大学教授、《德国哲学杂志》主编克鲁格的文章《生产与传播:或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 他对哈贝马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他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

根据内容,原第四辑被拆分为两辑,即第四辑《诗学中的他者》和第五辑《诗学中的交往实践》。 无论是从西方视角讨论女权主义还是中国,都涉及到现代性话语中的他者问题。 他者不仅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更是构成自我认同的必要存在。 第四卷增加了欧文·科本的一篇文章《卡尔·麦与中国》,探讨了小说家卡尔·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当时,德国人对中国有着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也难掩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对尚未进入文明世界的中国人的蔑视。

本选集所收录的译文,从翻译时间上来看,相距二十多年。 我也从初遇学术界的青年走到了四十岁,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文章中可能还有错误,还请各位老师和读者指正。

曹卫东

2016 年 5 月 19 日

在北京师范大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最短的笑话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