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字体存在误导性,引发不少笑话。郭沫若有罪吗?
“就算外面有寒潮袭来,冰雪也不会结出奇异的胚胎,东风吹遍天下之后,紫红会绽放千次。”
这首诗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后写下的。
后来,博物馆重新扩建后,人们把“山东博物馆”的字样做成了匾额。然而,此后该博物馆多次遭到嘲笑。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一直在讨论郭沫若是否应该受到指责。
山东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
山东省博物馆始建于1954年,是山东省唯一的省级博物馆。 1954年至198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即使在建国初期的动荡环境中,也保留了一大部分珍贵文物。这些为后来专家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1992年,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在济南千佛山建成。 2006年再次修建,位于济南市主干道经十路东段。 2010年对外开放,由原山东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山东省博物馆。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博物馆的外部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有四五层楼高。整体看起来不死板,层次感十足。整个博物馆呈“背”字形,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
山东博物馆不仅建筑雄伟,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所有藏品,每件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甲骨、字画等20万余件,全部向人们展示的,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文化传承。
山东博物馆藏品中不乏珍品,如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发现最早、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壁画;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简牍这两本已经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珍贵兵书同时出土,让人们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还有悼词、郑燮的双松图、明朝的九冠等。
按理说,这样珍贵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应该是人们的共同财富,也应该是人们来山东旅游必去的历史景点之一。然而,近年来,博物馆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而这些嘲笑与博物馆本身无关。没关系,这都是因为郭沫若在给山东博物馆的诗中署了“山东博物馆”五个字。因为这些字的草书写法很容易被当成其他字,所以引起了不少笑话。
博物馆收回郭沫若诗题匾额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学家,但同时,郭沫若的书法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称为“郭式”。他的书法多为草书,笔法放荡不羁,风格刚劲有力。人们常因其笔力犀利而将他与苏轼相提并论,而郭沫若的书法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015年,郭沫若写的“建筑”二字被拍卖,拍价千万。
郭沫若还为许多著名建筑题字。例如,故宫内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是郭沫若于1917年亲笔书写的,挂在匾额上。此外,还有沉阳故宫、龙门石窟、大明湖、华清宫等。等等,连我们手里拿着的中国银行银行卡上的字都是郭沫若写的。那么既然郭沫若的字迹如此被认可,为什么山东博物馆的匾额却被嘲笑呢?
原来,“山东博物馆”五个字并不是郭沫若专门为山东博物馆题写的。郭沫若的其他碑文中,字迹清晰可辨,但这五个字却是郭沫若一首诗的结尾。签名写在上面。
起初,五个字是竖排的。后来,为了契合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博物馆负责人将其改为横式格式,并直接采用郭沫若的草书作为山东博物馆的匾额。
大家也都知道,草书多是根据作者的心情来写的,也表现出一种磅礴而不拘的气势。其特点是构造简单、笔画连续。经过历史的传承和演变,现在不同的书法家所写的草书作品也各有特色。也许每个人在交流文化体验时都会对书法产生感情,但它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符号。
正是因为草书的这个特点,很多人在读字的时候闹出笑话。例如,在这五个字中,“山东”很容易被视为“心”或“博”字。笔画写得比较像“情”字,“物”字写得像“女”。这样读起来不仅粗俗,而且令人反感。更何况,作为省博物馆,这样的误解是一种侮辱。性的。
人们正在讨论是否用牌匾代替
众所周知,牌匾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在古代,富裕人家的房屋上,甚至宫廷大厅上都挂有牌匾。如今,一些文化古迹和寺庙建筑上都挂有牌匾。甚至在故宫的各个角落里也有很多牌匾。
牌匾也很有讲究。字体多为楷书、隶书、篆书,也有草书。其中大部分是一些著名人物写的。
在古代,皇帝的铭文最为珍贵。如今,一些书法家的题字十分显眼。由于匾额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人们开始建议山东博物馆更换匾额,或者使用王羲之的书法。或者用别人的书法,但山东博物馆对这些讨论也很尴尬。
就书法本身的描写而言,郭沫若的这五个字气势磅礴,具有他典型的书法特色。而且,这些人物的选择,当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对人物的误解是故意的。如果仅仅因为别人的几句嘲讽的话就更换牌匾,那不仅是对郭沫若的不尊重,而且也是默认了那些嘲讽者的话。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做法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有些人认为其他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些话。这些文字的原文也有误导性,更何况它们并不是郭沫若专门题写的。这样被人嘲笑,对于山东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是非常不利的。 ,对不合适的装修及时调整也没有什么错。如果你继续忽视他们,这个话题只会让人更加笑话。
这两种说法其实各持己见,也有一定的道理。文化的传承和诠释,还是要从人自身看问题。如果人们有足够高的素养和文化知识,那么就不会误解和故意歪曲文化。原本很有意义的事情被贴上了庸俗的标签,这是对文化和作家本人的极大不尊重,所以人们还是应该改变自己,对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天内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该内容。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应用建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