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辨别国粹与民族败类,重建文明
新思潮的意义
研究问题
进入理论
整理国家遗产
重塑文明
(一)
最近,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解释“新思潮”的文章。读完这些文章,我觉得其中引用的新思潮本质要么太琐碎,要么太令人不安,不能算是对新思潮运动的真实解释,也不能指出未来。新思潮的潮流。例如包世杰先生的长文《什么是新思潮》就详细列出了新思潮的内容。但他从未让我们理解这些新思潮的共同含义。最简单的解释是,我的朋友陈独秀先生所列举的新青年的两大罪孽,实际上就是新思潮的两大罪孽。一个是支持先生(人民统治),另一个是支持。先生(科学)。陈先生说:如果你想支持纳德先生,你就必须反对儒家思想、礼法、节操、旧伦理、旧政治。如果你想支持那赛先生,你就必须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你要支持德先生、赛先生,就得反对中华国粹、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第六卷第1期第10页)
虽然这句话很简洁,但是还是有点太扎心了。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非要支持德赛先生、赛先生,而不反对中华国粹和旧文学呢?”答案自然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和旧文学是与德赛两位先生对立的。”又问:“为何?同德二君岂应凡事反对?”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回答的。
据我个人观察,新思潮的根本含义就是一种新的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称为“判断态度”。判断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重新区分一切事物的好与坏。更具体地说,判断态度包含几个特殊要求:
(一)对于代代相传的制度和习俗,我们要问:“这个制度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二)对于古来圣人的教诲,我们应该问:“这句话今天还好吗?”
(3)对于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和信念,我们应该问:“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可,难道不是错吗?如果别人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比这个更合理、更有利吗?
尼采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一切价值重估”的时代。 “重新评价一切价值观”这八个字就是对评判态度的最好诠释。过去人们说女人的脚越小越漂亮。如今,我们不仅不把小脚视为“美丽”,甚至称其为“不人道”。十年前,人们和商店用鸦片烟来迎接顾客。现在鸦片已经成为违禁品。二十年前,康有为是维新党的祸害。现在康有为已经成了老古董了。康有为没有变。评价的人变了,他的价值也变了。这就是所谓的“重估一切”。
我认为现在所谓的“新思潮”,无论多么矛盾,都有一个共同点:批判态度。对儒学的讨论,只是为了重新评价儒学的价值。文学批评只是重新评价旧文学的价值。对贞操的讨论无非是重新审视现代社会贞操的道德价值。对老剧的批评,只是为了重新评价老剧在当今文学中的价值。讨论伦理只是为了重新评价古代伦理在今天的价值。女性面临的问题很简单,就是重新评估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关于政府和无政府状态、私有财产和公共财产的讨论,只是试图重新评估当今社会中政府、财产和其他制度的价值。 ……我不需要倒数。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这种评判态度是新思想运动的共同精神。
(二)
这种评判态度实际表现出来时有两种倾向。一方面,它讨论各种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学问题。一方面,它引入了西方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理论”。这两项都是新思潮的手段。
如果我们随便翻一下近两三年的新杂志、报纸,我们就能看到这两种趋势。在研究问题方面,我们可以指出
(一)儒家思想问题
(二)文学改革问题
(三)民族语言文字统一问题
(四)妇女解放问题
(5)贞操问题
(6) 伦理问题
(七)教育改善问题
(8)婚姻问题
(9)父子问题
(10) 戏剧改进等问题
在学术理论输入方面,可以指出《新青年》的“易卜生”、“马克思”,《民多》的“现代思想”,《新教育》的“杜威”,《建设》 “全民政治”学术理论,以及《晨报》、《国家公报》、《北京周评》、《行四评论》、《时事新闻》、《解放》等报刊杂志介绍的各种东西上海改革、广州民俗周刊等。新西方主义。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时期。有很多海关和制度从来没有造成过问题。现在,由于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逐渐成为难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它们,不能不问旧的解决方案是否错误;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发现错误,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适应现在的要求。比如儒教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后来,当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靠拢时,儒学的力量逐渐衰落,于是就有了一批信仰儒学的人,想用政府法律的力量来恢复儒学的尊严;但他们并没有采用高压的知识方法,只是激起了怀疑的反应。所以。民国45年,儒教活动最多,反对儒教的人也最多。就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就出现了问题。如今,大多数理智的人都已经脱离了儒家的梦想,这个问题也逐渐变得不是什么问题了。所以,当皖福利部委员通过儒学为修身之本的议案时,全国无人理睬!
又如文学革命问题。教育从来都是少数“学生”的特殊权利,与大多数人无关。写作难度不是问题。近年来,教育已成为全国人民的一项公共权利。大家都知道,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渐渐有人知道文言不适合教育,文言、白话就成了问题。后来有人觉得,单用白话文作为教科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去学一门除了教科书之外没有用的语言。这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不仅不值得作为教育的工具,而且也不值得作为文学的工具。欲兴华文教育,必先兴华文文学。文学革命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现在全国教联一致通过了小学教科书改为国语的议案,越来越多的人用国语写文章,这个问题逐渐不再是问题。
为什么要输入理论?对此可能有几层解释。首先,一些人认为中国不仅缺乏大炮、军舰、电报、铁路,而且缺乏新思想、新学术,因而极力引进西方现代理论。其次,有的人对某种教义深信不疑,希望它能够传播、发展,所以极力宣扬。第三,有些人自己不能做具体的研究,觉得翻译现成的学说比较容易,所以很乐意从事这种业务。第四步是研究具体的社会或政治问题,一方面是破土动工。一方面,不仅难以对症下药,而且还很容易惹上麻烦。所以,还不如做介绍理论的生意,借“学术研究”的名声;既可以避免被指责为“极端分子”,又可以报恩。你可以播下一些革命的种子。第五,研究问题不能只关注问题本身,而要思考问题的意义。但当问题引申到意义时,就不得不依靠许多学术理论作为参考和比较材料,因此学术理论的输入往往能够帮助问题的研究。
这五种动机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一种“评判态度”,总是表达着对旧有学术思想的不满和对西方精神文明的新认识。
但近两三年新思想运动的历史应该给我们一个非常有益的教训。有什么教训?那就是:近两三年新思想运动最大的成就几乎都是研究问题的结果。新文学运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个原因很容易解释。任何问题成为社会问题,必然与很多人密切相关。虽然其中很多人无法提出什么新的解决方案,但他们自然也不能不关注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能详细分析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加上批判性的研究,指出其中的不满,并提出新鲜的补救办法,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自然,一开始很多人都反对。但反对是关注的证据。这是一种兴趣的表达。我们来看看最近报纸上发表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人反对吗?有讨论吗?没有人讨论,没有人反对,这是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证据。研究问题的文章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最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最能让人们意识到的问题。玄空引入了专家理论,比如“剩余价值论”,除了少数专门学者之外,永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将学术理论输入到研究问题中,或者用学术理论来解释问题的意义,或者从学术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输入学术原理,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学术原理的影响。不仅如此,研究问题可以帮助读者逐渐养成批判的态度、研究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十个“纯理性判断”,还不如一点判断态度;十个“剩余价值论”,还不如一点研究兴趣;十大“流行政治理论”还不如一点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结一下:研究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非常有效,正是因为研究问题有以下好处:
(1)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2)由于问题涉及生活,最容易引起反对,但反对应该受到欢迎,因为反对是利益的表达。而且,反对派的讨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免费的广告,也让我们从讨论中受益。让真相更加清晰;
(三)由于问题是现实的、紧迫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服从;
(4)因为从研究问题中导入的学术理论最容易消除普通民众对学术理论的抵触情绪,也最容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术理论的影响;
(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一批研究型、批判性、独立思考的创新人才。
这是近年来新思潮运动的重大教训!希望新思潮的引领者们今后能够领会这个教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问题上;他们可以不把一切学术理论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视为研究问题的基础。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将所有学术理论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各种重要问题上;可以做研究问题的学术理论输入工作;我们可以利用研究问题的时间来提升研究问题的态度,培养研究问题的人才。
这就是我对新思想运动的解释。这也是我对新思潮走向的希望。
(三)
以上提到了新思潮“审判精神”的两个现实表现。现在我们要问:“新思潮对中国旧学术思想的态度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这也是一种评判的态度。”
分别来说,我们对旧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一是反对盲从,二是反对和解,三是主张重组民族遗产。
盲目服从与判断相反。既然我们主张“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我们自然反对盲从。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和解?因为评判态度只承认是非、好坏、舒适与不适,不承认古今中外的和谐。和谐是社会的自然趋势。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保守惯性。少数人只能走向极端的改变,但大多数人只能跟随你半途而废。这就是和解。和谐是人类懒惰的自然倾向,没有必要提倡。我们走了一百英里,大多数人勉强能走三十或四十英里。如果先讲交融,只走五十里,就不能再进一步了。所以,创新者的责任就是往“是”的方向走,决不回头谈和解。社会上自然有无数又懒又丑的男人出来求和。
对于旧的学术思想,我们只有一个积极的主张,就是“整理民族遗产”。整理就是从混乱中找到一个连贯的脉络;从无头中寻找因果;从废话中找到真正的意义;从任意的迷信中找到真正的价值。为什么我们需要组织它? “因为古代的学术思想从来都是无组织的、毫无头绪的、系统的,所以第一步就是把它们系统地整理起来。因为研究古籍的前人很少有历史和进化的视角,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过一件事。”一种学术思想的起源,一个思想的因果关系,所以第二步就是要搞清楚每一个学术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古人读古书的时候,除了。少数学者,大多数都是基于关于不实传闻, - - 如太极图、药辰图、先天图、卦气……等 - 因此,第三步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确的研究,清楚地理解古人的意思。学术思想,带有各种武断的偏见,存在各种可笑的迷信——比如称杨朱、墨斋为禽兽,却尊孔子为与天地相配的德人,古今道教领袖。现代! ——所以,第四步就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每个学校都还给他一个他的真面目,每个人都给了他他真正的价值。
这就是所谓的“整理国家遗产”。如今,很多人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什么,却硬要讲“保存中华民族的国粹”。林钦南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不应该被抛弃。他说:“我知道原因,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如今的众多国精党党员,有几个不那么糊涂无知呢?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谈论国粹?要想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粹,首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梳理民族遗产。
(四)
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批判态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输入学术理论。
我个人认为,新思潮未来的走向应该是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重要问题的研究,并在研究问题中做好引入学术理论的工作。
消极方面,新思潮对旧文化的态度是反对盲从与和解;积极的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组织事情。
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这是关于重塑文明。
文明不是一般创造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进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它是一点一滴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爱讲“解放转化”,但要看到,解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放,转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化。解放就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解放,这个那个思想的解放,这个那个人的解放,一点一点的解放。转化就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转化,这个、那种思想的转化,这个、那个人的转化,是一点一滴的转化。
重建文明的第一步是研究这个那个问题。重建文明的过程是解决这个或那个问题的方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