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饮酒礼-击鼓传花
饮酒点可分为“普通点”和“雅点”,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既优雅又不难。 这种酒令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人人都可以参与。 《击鼓过花》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游戏不受物质条件或环境的限制,因此被广泛传播并受到大家的喜爱。
1 击鼓过花的由来
说起这个游戏,我们都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几个或几十个人坐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拿着一朵花。 比赛期间,指定另一人蒙眼击鼓。 当鼓声响起时,参与者开始依次将鲜花传递给下一个人,直到鼓声停止。 鼓手敲击时,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让大家都感到非常紧张。 鼓声停止后,谁手里拿着鲜花,谁就上台表演。 有时他们必须按照纸条上写的说明行事。
据史料记载,这种游戏在唐代就出现了。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宴会上的一种娱乐游戏。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击鼓催花”。
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音乐史料《结鼓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李隆基非常擅长打鼓。 一年二月,天气潮湿,下了几天雨。 天放晴的时候,李隆基发现院子里的柳树和杏树似乎都抽出了新芽。 于是他请高力士拿来他最喜欢的介鼓,在窗边敲着节奏。 当他打完鼓的时候,柳树和杏树已经长出了叶子。 后人称这种鼓声为“花催鼓”。
“花鼓”之名至今仍有踪迹。 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有相关诗句:“白雨声催花鼓,十二竿头常垂”。
击鼓催花逐渐演变为宴会上助兴的游戏。 古诗词中经常描述这种比赛的场景。 比如杜牧写的《羊栏铺夜宴》诗,有“球来香”袖子隐隐暖,酒凸心灯明。有一首唐诗描述得更直观:“城墙击鼓铺花枝,席上握松子”。
2 元宵夜宴《春暖花开入目》序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以“万花筒”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 至于“击鼓过花”这个游戏,《红楼梦》原著一共描述了三个击鼓过花的场景。
首先是第54章元宵夜宴时表演的《眉心令》;
二是第六十三回玉印堂平儿等人所传牡丹令;
第三个是第七十五章中秋节土比山庄的桂花令。
其中第六十三回芍药令的传说只是简单提及,没有具体描述,但大体上与另外两次的描述类似,就不赘述了。 第54回和第75回的两个“击鼓传花令”,都是诗、乐、文体中酒令的一种。 两人都用讲笑话作为惩罚来完成点菜游戏,而曹雪芹则巧妙地利用了酒点。 与笑话融为一体,在大型合家团圆宴会中,以酒令为载体,以笑话为契机,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凸显了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为后续剧情提供基础。 伏笔还是伏笔,所以要重视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十四章 凤姐见贾母甚是高兴,便笑道:‘趁我女儿儿子在,不如请他们打鼓,传梅花,以示春天的喜悦? 贾母笑道:“这是个好命令,合时宜、合景。”
什么叫“眉头春色”? 其实,在古代,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 “梅”字与“眉”字谐音。 为了求吉利、吉祥,古人专门称“川美”为“眉宇间春意盎然”。
原著将击鼓传花的过程描述得更加生动,让人阅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女祖们都习惯了,或紧或缓,如漏水一滴,如豆子突然爆裂,如受惊的马狂奔,或如闪电骤然暗去。其鼓若若”声音慢,梅花声也慢;鼓声快,梅花声也快。刚到贾母手上,鼓声突然就停了。”
鼓声停止后,收到鲜花的人应该做什么? 你可能还记得,被惩罚的人被要求讲一个笑话。 这本书里讲了三个笑话。 一首是贾母讲述的“巧妇”,其余两则是王熙凤讲述的“全家吃年酒”和“聋子放鞭炮”。 这三个笑话都在书中。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不妨一一分析:
一、贾母所说的“巧嘴妻”
第一轮比赛,梅花传给了贾母,于是她讲了一个关于“巧嘴妻”的笑话,基本上就是说“巧嘴妻”之所以这么犀利,是因为她喝了酒孙悟空的尿液。 读者应该有印象,贾母不止一次称凤姐为“猴子”。 比如第22章贾母说:“你听听这个!我很会说话,但我不会和这只猴子说话。你婆婆不敢强迫她的嘴。” 贾母的笑话是以《西游记》《九姬》为基础的,巧妙地讽刺了凤姐,又不失笑话的娱乐功能。 就连一向矜持的薛阿姨也说:“笑话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让人笑就行”,大家听了都笑了。
2、凤姐讲“全家吃年酒”和“聋子放鞭炮”
下一轮比赛,梅花就传给了凤姐。 她讲了两个笑话,分别是“全家吃年酒”和“聋子放鞭炮”。
凤姐的两个笑话都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寓意深刻。 第一个笑话显然来自贾府元宵夜宴的场景。 此时的贾府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公府的奢华达到了顶峰,入元为妃的喜悦之情依然笼罩着贾府。 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曹雪芹用笑话渲染了贾府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这个笑话不仅生动贴切地描绘了贾府元宵节一家人吃酒赏灯的热闹喜庆气氛,也再次体现了凤姐的性格。 “僵嘴”一侧。
在第二次描述贾家元宵节时,凤姐讲了这个以“鞭炮”为主题的笑话。 两人放在一起看,《红楼梦》中“鞭炮”的特殊内涵呼之欲出,“鞭炮”声四散。 鞭炮就如贾家的高贵奢华一样,无法与天启法则抗衡,好景不长。 他们最终被击败并且不可逆转。 就像爆炸的鞭炮一样,烟雾散去之后,就像一只吃完食物的小鸟,一头扎进了森林。 辽阔的白色大地是多么干净啊!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伤的迷雾笼罩华林”。 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曹雪芹用令人捧腹的笑话,深深渲染了一种悲伤,庄严与和谐融为一体,喜忧参半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确实是绝无仅有的。
3 中秋家宴:土壁山庄桂花令
《鼓楼过花》虽然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三次,但各有风格,没有任何错误。 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中,曹雪芹除了讲笑话外,还插入诗词代替发号施令,使两段对“击鼓过花”命令的描写变得更加有趣。 巨大差距。
一、贾政所说的“男子畏妻”
这场传花游戏的第一轮,花就落到了贾政的手里。 而贾政则讲述了一个“男人怕老婆”的故事。
这一章,鼓声两声,桂花就落到了贾政的手里。 大家的反应是:“兄弟姐妹们,你们悄悄拉我一下,我偷偷捏你们一下,他们都笑了,想听听是什么。” “玩笑”,可见在家人眼中,贾政是个守规矩的人,和他相处的青客大多都是烂文人。 所以,在贾政的世界里,可能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笑话”的存在,这个笑话可能是他一时兴起编出来的。 因此,对于他一贯说话认真的表现,他是否会讲笑话是大家最好奇的。
家里有一个人,最怕他的妻子。 这个怕老婆的人再也不敢迈出一步。 碰巧是8月15日。 当我在街上逛街时,遇到了几个朋友,并邀请他们到我家喝一杯。 我不想喝醉,就在朋友家睡着了。 第二天我就醒了。 我非常后悔,只好回家道歉。 他的妻子正在洗脚,说道:“既然如此,你给我舔一下,我就饶了你。” “那人别无选择,只能舔他,这会让他恶心、呕吐。” 妻子生气了,想打她,说:“你太轻浮了!” ” 那人吓得跪下哀求:“不是奶奶的脚脏。 只是因为昨晚米酒吃多了,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儿,所以今天感觉有点酸。 ”
他讲的笑话实在不高明。 这和凤姐、贾母等人开的玩笑相差甚远。 结合《知表》的这一章“真是一篇大文章,让郑老笑话他”,我们可以一窥贾政一生的另一面,这也体现了知言斋对曹雪芹人物塑造的深刻理解。 就这样,贾政郑这个人物摆脱了呆板保守的单一面孔,立刻变得灵活活泼。 同章的另一条评论“这是贾政的笑话,也是一个好笑话”,明确提醒读者贾政笑话的初衷是为了戏弄好人。 由此可见,贾政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人。 为了冲淡老母亲心中的悲伤,他特意讲了这个通俗幽默的笑话,逗得贾母哈哈大笑。 难怪。 因此,直皮本能地断定“这是贾政的笑话”。
2、贾赦的“古怪母亲”
这次的击鼓传花也传达了另一层重要的人物关系。 大家都记得贾赦讲的“父母偏心”的笑话吧?
“儿子是家里最孝顺的儿子,我妈妈生病了,到处都看不到病,就请了针灸师。老太婆一开始不识脉,只说是心火。”现在她用针灸,针灸针灸就能治好。儿子惊慌地问道:“心若见铁,就会死。” 怎么针呢?”婆婆说:“心脏不用针,针肋骨就可以了。”儿子说:“肋骨离心脏远。 我怎样才能针灸?”可以吗? 婆婆说:“没关系,你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是有偏心的。”
贾母听了这个笑话,顿了好一会儿,笑道:“给我婆婆打一针就好了。”
事实上,贾母和贾赦一直有矛盾。 从贾赦要请鸳鸯为妾就可以看出,贾母不太喜欢自己的长子。 曹雪芹巧妙地用“击鼓、传花、讲笑话”的方式,清晰地揭示了母子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看似只是一场轻松有趣的饮酒游戏,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伴随着各种情节和场景,让读者细细品味。
三、贾政限制的“秋”字
这次的“击鼓传花”点单方式与上次简单的讲笑话不同,增加了“限字令”。 这是针对书中不擅长讲笑话的角色的特殊链接。 书中宝玉、贾兰、贾环所下的命令,既是一种限字令,又是一种情景诗。 它们都属于诗歌、歌词和音乐。 文学饮酒令。
具体来说,书中贾政限制的字是“秋”,即诗序中的诗必须含有“秋”字。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的中秋诗有评曰:“以中秋诗为始,以中秋诗为终,用秋诗社”。叹者亦三春,乃以三秋为要。 由此可见,“秋”和“春”在书中被曹雪芹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而且它们也应该是一一对应的。 至于对“秋”字的描述,除贾雨村的中秋诗和上述的《易纸皮》外,再无其他描述。 但本章所缺的宝玉、贾环、贾兰的中秋诗均用“秋”字。 标题应该在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是否可以据此理解“三秋”暗指宝玉、贾环、贾兰呢? 然而《红楼梦》并没有完成,这里缺失的三首诗最终也将成为永久的遗憾。 而且,我们无从得知这三首诗是否对所涉及的人物或整本书的结局有更多的暗示。 对于“若缺中秋诗,我等雪芹”的评论,我们只能徒然叹息!
4、尤氏讲的半个笑话
荣国府中秋夜宴结束时,游讲了一个笑话:
“一个家庭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有一只眼睛,二儿子只有一只耳朵,三儿子只有一只鼻子和一只眼睛,四儿子是完整的,但他也是哑巴。”
这个笑话的具体含义不是我研究的,所以不再赘述。
在“击鼓传花”等酒令中,曹雪芹将酒令与笑话混合在一起。 曹雪芹以酒令为形式,以笑话为意,在人物刻画、故事情节推进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红楼梦》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