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长安十二时辰:梗的精妙之处与剧的注水问题

2025-05-21 -

近期,一部名为《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崭露头角,凭借其精心再现唐代风貌而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好评。剧中的“叉手礼”、“圣人”、“子午簪”、“大荒落”等古代元素让观者感到既新奇又有趣,而其服饰、化妆和道具亦相当精致考究。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剧集。然而,耐看与好看并非同一概念,尽管剧情至今播出了不少亮点,但仍有许多观众表示难以全情投入其中。《长安十二时辰》描绘了一幅天宝三载上元节前夜的虚构“反恐”画卷,坦白讲,我对这个故事的核心并不十分热衷。剧情的展开过于冗长,穿插了众多闪回和旁枝末节,采用了一种类似“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技巧,导致整部剧缺乏那种“三一律”式的紧凑感。剧中的一些片段让我着迷,诸如张小敬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长安“吃播”,许鹤子的花车演唱会。这些充满古代风情的“梗”巧妙地融入剧情,不时地跳出来让人感到惊喜,仿佛在读古人的笔记小说,成为夏日消暑的乐趣。

元载的登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料记载,他出身于贫苦之家,却最终荣登宰相之位。在剧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城府极深、野心勃勃的人物,一心只想着攀爬社会阶梯。当他首次亮相时,便被一群体态丰腴的贵妇簇拥在中心,熏香袅袅,仿佛置身于豪门大户之中。然而,紧接着,家中那位口才了得的婢女却一语道破了他的真面目,“不舍得花钱买炭取暖,反而天天雇佣人挡风”。胖妇人们陆续离开,纷纷抱怨所给的工钱过少,而小女奴也透露了真相,屋内值钱之物仅剩元载的那件官服,而到了明天,家中恐怕将面临断炊之境。

北大清华搞笑段子_北大x清华cp虐文_清华和北大的腐段子

这则故事颇为引人入胜,背后亦有其根源。据五代时期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在寒冬时节,常挑选肥胖的婢妾排列在身前,用以挡风,借助人体的温暖,因此称之为“肉阵”。由此可见,当时权贵阶层中确实存在这种奢华的娱乐风气。即便元载只是个八品的小官,他宁肯忍受饥饿,也要雇佣人组成“肉阵”,且对此中的乐趣深有体会,一心想要跻身上层社会,其个性鲜明,跃然纸上。这颇似《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文人风范,不论元载的品德如何,他所展现的风采并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体会到唐代文士那份不愿屈居贫贱、内心崇高的气质与风骨。

岑参,即剧中的程参,是我颇感兴趣的一位人物。恰巧,他中进士的那一年正是天宝三载。然而,在剧中,他的命运却颇为多舛,身为落魄书生,他不仅失去了视为知己的爱马“绿眉”,其干谒用的诗文亦遭毁灭,而他本人也在追求公道的过程中不幸被捕入狱。这一角色既令人同情,又带有几分幽默。在狱中,张小敬对他的慷慨陈词选择了忽视,然而他所说的内容却是——“若是没有我的诗篇记录,无数英雄豪杰便只能度过此生,只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而若有了我们的诗文记录,他们便能永存于世,活在人们的心中,跨越千秋万世!”

清华和北大的腐段子_北大清华搞笑段子_北大x清华cp虐文

在古人看来,这被视为书生的迂腐之态,然而在现今的观众眼中,这却是一段令人动容的非凡预兆,它揭示了唐诗永恒的魅力,而岑参在舞台上骑马吟咏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正成为了至今仍广为传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吗?

几个画面虽少,却让岑参对诗的痴迷深入人心。他将爱马视为知己,因知己之死而怒不可遏,挥刀刺向狼卫的英勇举动,亦让人窥见了唐代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崇尚武艺、重视道义,颇具侠客风范。在狱中,岑参曾说:“我因怒而杀仇人,此行为当为天下人传颂为佳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年少任侠,手刃数人”的李白,以及他那“纵死侠骨香,不辱世上英”的《侠客行》。岑参面对着像“阙勒霍多”这样的西域冷门语言,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对张小敬说道:“科举考试不考,并不意味着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唐代的诗人们热衷于四处游历,足迹远至塞外边疆,他们的视野极为宽广,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堆砌,绝非那些酸腐的儒生,他们怀揣着勇闯险境的豪迈气概,怀揣着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在长安城,岑参曾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剧中塑造的岑参形象,无不映射出他们的风采。他仿佛是唐代诗人众多轶事趣闻的缩影,使得热爱唐诗之人,在心灵相通的瞬间,不禁会心而笑。

舞剧《杜甫》的编导曾提及,《杜甫》中所蕴含的诗篇数量或许难以确切统计,然而,对于对唐代历史和唐诗有深入了解的人而言,他们越发地钟爱这部作品,并能在其中发现更多的诗歌。《长安十二时辰》亦同此理,对之了解越深的人,便能察觉到越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源自笔记小说,亦或是历史零星的记载,它们都是古代的“梗”。这些细节重现了古代生活的片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更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马伯庸在访谈中透露,张小敬这一角色的灵感源于《开元天宝遗事》中的记载,“骑士张小敬率先射中杨国忠使其落马”。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诸多古人的典故,等待读者和观众去发掘。这或许可以被视作一种书卷气浓厚的表现手法,或是将学术元素融入戏剧的写作技巧。知晓这些典故,具备相应的学识,能带来更丰富的趣味体验;而即便不了解,也不会影响欣赏故事和风景。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其思想深度和历史文化底蕴,而且理应被视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文学创作方式。

北大清华搞笑段子_清华和北大的腐段子_北大x清华cp虐文

然而,在另一方面,相较于“梗”的巧妙设计,《长安十二时辰》的核心剧情却让人感到有些冗长。据称,该剧最初计划分为60集,一度引发了关于“内容注水”的争议。如今,影视创作往往聚焦于几部知名IP,翻拍作品层出不穷,而那些浩如烟海的笔记小说,也同样是古典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这些古老的“梗”是否能够与现代创意相碰撞,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呢?这些剧集是否能够独立构成短片集,进而促进影视作品形式的持续进步,更好地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

在戏剧创作上,可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还有很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