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止处文学启程!作家东西对话青年记者有何妙语?

2025-07-08 -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茹 毛亚珂 姚静

5月12日,河南日报社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名家‘益’起读——文化的回响”的文学沙龙活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东西,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赵萍,与河南日报社的40多位青年编辑和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文学与时代发展的共鸣之道。

4月25日,东西成功注册并认证了个人顶级账号,发布了作品,并加入了顶端作家MCN。自其成立之初,顶端作家MCN一直坚持“汇聚国内顶级文学大家,深入挖掘河南丰富文学底蕴”的运营宗旨,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优质文学的汇集地以及文学爱好者交流的温馨场所。

“我与河南颇有渊源”

东西一开场便聊起了与河南的深厚联系。谈及河南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东西能够熟记于心:“‘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乘坐清晨的首班电车前往工厂,当你拿起犁耙走向田野……请你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默默地吟诵这段文字,以此来激励自己。”

东西在谈论中提及了阅读河南作家姚雪垠所著的《李自成》对其创作生涯带来的启示。在东西参与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并成功入围时,为他颁奖的是来自河南的李凖先生。他回忆说:“那时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因为我在大学期间就曾阅读过李凖老师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并且后来还深入阅读了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谈及对河南的整体感受,东西表示,在河南,每走一步都能遇见一景,每走一步都能触摸到一段历史。即便未曾亲身经历,仅凭焦裕禄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也能让人深感触动与震撼。这既体现了文字的感染力,也彰显了这片土地所蕴藏的深厚力量。

故乡,是作家离不开的精神原乡

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无尽的生机,故乡则成为了每一位作家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东西表示:“故乡这个概念在这里被放大了。当我身处异国他乡时,中国便是我的故乡;而在广西,河池成为了我的故乡;至于在河池,谷里村更是我的故乡。”谷里村的一山一水,以及那悠扬的山歌,共同构成了他人生的底色。

然而,东西方文化都强调,现代作家在思考问题时,不应始终局限于“故乡”的视角;若想成为与众不同的写作者,就必须拓宽视野,研读全球范围内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样的交融与碰撞,能够激发出独特的文化反差,进而激发创意的产生。

热爱写作的人都是善良的

有观点认为,文学领域的兴盛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一个庞大的创作队伍同样构成了庞大的读者队伍。在我看来,那些热爱写作的人往往心地善良,追求真理与美好,这亦是我们社会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的体现。东西如此说道。

早年投身媒体行业的经历,为东西在创作后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他眼中,记者们关注着世间万象,担任记者这一角色,能够拓宽视野,深入大地,远赴他乡,探索未知。

新闻报道的终点即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实际上,不仅限于东方,邱华栋、毕飞宇等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都曾担任过记者。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同样有过战地记者的经历,而他创作的《老人与海》这一小说的灵感,正是源自他早年撰写的一篇篇通讯报道。

好的作品要寄托在作家身上

AI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文学创作领域遭遇了空前的挑战与契机。谈及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西表示,目前AI的写作还仅限于模仿得“像”,实际上它是在整合我们现有的文学知识和文本,进行总结和模仿,但其原创性仍有不足。

目前,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取代作家。对此,东西明确表示:“假如AI能够创作出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样流传千年、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诗歌,那么人类创作者确实有理由感到担忧。但截至目前,我们并未发现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仍可保持一定的信心。”

人类创作的精髓,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那位与鲨鱼顽强抗争的老人,尽管最终只收获了鱼骨,但他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却已经成为了永恒。这种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是人工智能难以触及的领域。尽管AI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在创作领域,我们依旧迫切需要作家,尤其是那些如东西老师一般顶尖的创作者。”赵萍语气坚定地表达道。

观察现状,显而易见,真正的优秀作家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谈及未来的创作计划,东西坦诚道:“在《回响》问世之后,我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和各类工作,导致写作时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此次从河南返回后,我将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