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这是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哪吒时代?

2025-07-16 -

1905电影网独家报道:经过长达178天的沉寂,我国电影院于7月20日重新焕发生机。早在7月17日的下午5点40分,我国电影界的“巨龙”苏醒之际,全国影院复映的首张电影票便在预售开放的首刻售罄——而这张珍贵的票,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

缘分天定,哪吒这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国漫英勇形象,恰是无数电影工作者在疫情与自然灾害的考验中坚守岗位的真实写照;这张具有深刻纪念价值的电影票,无疑彰显了电影人自身的英雄本色;当去年的票房之冠与今年的首张电影票相遇,仿佛预示着中国电影行业将再创辉煌的吉祥征兆……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一年成功打破了我国电影票房的历史记录,荣登榜首,这并非巧合。实际上,我国动画电影已经如同夏日盛开的那朵莲花一般,迈入了哪吒的时代。

盛夏火莲·“魔童降世”晕染的少年群像

许多人小时候对哪吒的最初印象,源自于《西游记》86版中的哪吒三太子形象,但在西游四人组主角的光环映衬下,他的魅力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他的戏份都不及那个更像哪吒本身的红孩儿。

86版《西游记》剧照,左为哪吒,右为红孩儿

在四年后的电视剧《封神榜》里,哪吒以其英俊的形象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主角中的佼佼者,甚至该剧的片尾曲也是专门为哪吒创作的主题曲。

90版《封神榜》中的哪吒

然而,实际上哪吒这一动画形象早在1961年便已诞生,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由万籁鸣与唐澄共同执导的动画巨作《大闹天宫》中,带有浓厚传统艺术风格的哪吒角色便作为孙悟空的强劲对手之一,首次跃然大银幕之上。

《大闹天宫》中的哪吒的三个头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与《大闹天宫》齐名的我国动画佳作,便是1979年推出的首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巨制《哪吒闹海》。在这部作品中,少年哪吒对父权的挑战精神令人感慨。多年来,哪吒那清澈的双眸、洁白的衣衫,以及他在漆黑如夜的暴风雨中挥剑自尽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然而,这种充满深沉悲壮的意境,随着我国动画片逐渐走向低龄化和商业化,已逐渐消失无踪。

《哪吒闹海》某种意义上是父子版的“霸王别姬”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被誉为双峰的《大闹天宫》与《哪吒闹海》两部作品,曾一度陷入无人超越的境地。哪吒这一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动画形象)始终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尽管《十万个冷笑话》中出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春丽版哪吒造型,但剥去网络调侃的表象,其本质依然是商业化的拼凑与复制。

口碑高开低走的《十万个冷笑话》中的哪吒

“哪吒荒”问题直至去年才得到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去年才算得上是动画领域的“哪吒年”。无需提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突破50亿的票房成绩,也不必强调其触动心弦的剧情和震撼的特效,仅是对原著中父子关系决裂这一不近人情的片段进行成功改编,便足以展现出当代中国动画制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和创新的思维意识。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中,李靖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性化处理,堪称对该形象的一次创新演绎。

在同一时间,备受好评的电影《罗小黑战记》中,少年哪吒的形象再度登场,他的“不高兴”性格与黑小子的“没头脑”特点相得益彰,喜剧效果极为显著。

《罗小黑战记》中的哪吒(右)

与此同时,《白蛇:缘起》的导演赵霁及其原班团队经过四年的精心打磨,完成了《哪吒重生》的制作。该片成功入选了2020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的“WIP(Work in )”环节。据悉,该片有望在今年暑期档与广大观众见面。根据目前已公开的素材来看,这部影片很可能是一部以赛博朋克为主题的哪吒动画电影。

上周,马伯庸的现实主义奇幻小说改编作品《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也公布了一系列概念设计图,其中将传统集市与未来科技融合的蒸汽朋克风格的哪吒故事,同样引发了广泛的期待。

现在,我们得以宣告:中国动画的“哪吒时代”如同夏日绽放的莲花一般,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故事的巧妙改编,抑或是《哪吒重生》与《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对哪吒未来世界的科幻构想,这些作品都深入挖掘了这位“宝藏男孩”的潜能,无疑将激发中国动画人涌现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构思和灵感之路。

尤为关键的是,无论是从经典之作《哪吒闹海》演变至创新之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其成为里程碑式作品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在于从二维到三维的技术革新,更在于角色塑造的丰满与故事情节的感人。无论是那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英勇少年,亦或是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都深刻地映射了时代的特征。而情节从忍让自刎到挑战命运的转变,也彰显了当代国人更加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哪吒的形象本质上代表了一位叛逆的少年,一位纯真的孩童。长期以来,这一形象在中国动画,乃至中国电影中都是一个较为薄弱的刻画环节。以这位带有神话色彩的少年形象为切入点,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动画创作者的想象力,还能在更为自由的动漫创作空间中,全面展现当代少年的风采,为中国动画、中国电影中的少年形象构建坚实的基础。

提及我国动画领域的“哪吒时期”,其实正是紧随《大圣归来》所掀起的“孙悟空时代”之后。

金猴奋起·“大圣归来”开启的自我拯救

承前文所述,《大闹天宫》与《哪吒闹海》这两部中国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自三十多年前问世以来,始终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在2015年,一部名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新片横空出世。在这部作品中,3D技术与东方美学完美融合,好莱坞式的公路片结构与我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巧妙碰撞。在拯救世界之前,主人公首先踏上了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一个与我国动画电影同行的“大圣”就此诞生。

孙悟空这一形象不仅鲜明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印记,而且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动画形象之一。追溯至1941年,我国动画界的巨擘万氏兄弟执导的我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孙悟空这一角色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造型融合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色,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且富有趣味。

中国早期的动画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因此,《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角色多少带有一点米老鼠的痕迹。

《大闹天宫》这部作品同样出自万氏兄弟之手,它通过讲述孙悟空在龙宫大闹和反抗天庭的故事,鲜明地展现了孙悟空敢于担当、机智乐观、勇敢挑战天威神权的无畏精神以及斗争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色彩。这一从戏曲中汲取灵感的大圣形象,对几代中国动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上世纪最后一部经典动画《宝莲灯》中,这一形象也得到了延续。

《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依旧保持着戏曲脸谱的形象,而其中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陈佩斯为其献声配音。

《大圣归来》里那位长脸马猴的形象创新无疑是真正的突破,而这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外貌上。其最为显著的突破,还在于它所展现的复杂且人性化的性格刻画。所谓“一念可成魔,一念可成佛”,如今我们目睹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他既拥有魔性又兼具佛性,既胆怯又勇敢,既肩负着拯救他人的使命,又承担着自我救赎的重任。这样的孙悟空,仿佛是最接近“人”的存在。他打破了传统神话的束缚,让孙悟空那战天斗地的使命重新回归到人的内心深处。自我救赎,成为了孙悟空和观众共同面临的心灵难题,而大圣也成为了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自己的影子。

与此同时,《大圣归来》取得的成就,为续集的创作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其续作《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已推出水墨版海报,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期待东方美学与动画特效的完美融合,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这部作品预定成为《大圣归来》五百年前的前传,而作为大圣对手的哪吒形象,其突破性的演绎无疑是创作者们需要重点描绘的精彩篇章。

显而易见,自2015年起,我国动画界迎来了“大圣”与“哪吒”两个时代,这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两部经典作品的高峰期相吻合。在这两部作品相同的人物原型和故事框架之下,塑造的角色和内涵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回响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如同“见山又是山”,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展望未来,继哪吒之后,又将是谁引领新的时代?《哪吒》电影中的彩蛋中那句“姜子牙,你可知罪?”似乎已经透露了答案。因疫情延误半年的《姜子牙》电影,无疑已经让众多影迷期待已久,这种因压抑而产生的报复性观影热潮,或许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提前到来。

从先前发布的海报所展现的悲愤表情可以推断,影片中的姜子牙似乎又是一个陷入拯救众生与自救双重困境的中年男性——这与2015年回归的孙悟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成为了国产动画中“中年危机”形象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形象,将与叛逆的少年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年与少年两条并行发展的国产动画叙事线索。在传统神话无尽的宝藏中,在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东方美学熏陶下,两者在持续的交织与化学反应中,并肩前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