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喜剧为何不好笑了?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2025-07-20 -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喜剧节目《金牌喜剧班》备受欢迎,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在该节目中,喜剧艺人陈佩斯所阐述的“笑声的创造应作为创作的初衷,而非仅是创作的手段”的观点,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

观看喜剧能让人感到愉悦,然而,创作喜剧却是一项既严谨又遵循艺术法则的任务。喜剧的魅力在于其幽默感,这确实是衡量喜剧品质的重要指标,然而,它并非衡量标准的全部。

“唯笑点论”体现了一种创作上的短视行为。这种做法要么是盲目地,要么是一味地追求幽默效果,其结果将削弱喜剧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降低他们对复杂生活的理解深度,反而会加剧那些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段子手”特征。

笑的产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观演过程中,若双方达成了某种默契,观众方能心领神会地微笑。这种默契的形成,依赖于戏剧情境的构建与情节的逐步展开,它依赖于演员与观众之间逐步深入的交流。当演员的表演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时,笑声便随之而来。

将制造欢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彰显了当前喜剧创作领域内若干引人关注的趋势。在创作过程中,过分追求密集的笑料,使得“段子”制作成为首要任务,而故事叙述则沦为简单的笑料堆砌、才艺展示叠加、网络流行语的拼凑;部分创作者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力求在创作中实现即刻的成效、直接的表达、持续的喜剧效果;这种对观众即时反馈的迫切追求,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单薄,故事情节缺乏逻辑性,创作容易陷入模式化。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未能从喜剧与戏剧的内在规律出发,忽略了构建和讲述故事的关键性。以相声艺术为例,它强调“三翻四抖”的技巧,通过层层递进铺垫,最终达到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每一句话都蕴含着笑料,那么如何制造出对比?又该如何构建起节奏感呢?若某个看似幽默的台词未能促进喜剧剧情的进展,那么在相声表演中,这样的内容便算不上成功的“点缀”,观众或许会短暂发笑,但很快便会淡忘,甚至可能对表演者后续的笑料设计产生不利影响。

喜剧制作者的首要职责在于编织一个精彩的故事、构建一个合理的情节,并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激发观众的笑声;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取悦观众,而讲述一些逻辑混乱、与现实脱节的故事。这种行为是颠倒主次。

众多人不禁赞叹那些经典喜剧作品所具有的持久魅力。实际上,那些真正铭刻在我们心中、历经时光洗礼而留存下来的,是那些台词背后所蕴含的对生活、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洞察。这些值得多次品味的高品质喜剧作品,不仅格调高雅,智慧深邃,还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它们让我们坚信,真正的欢笑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回响在岁月的深处。

在相声《宇宙牌香烟》里,马季巧妙地演绎道:“电报挂号,一推六二五;电话,不论三七二十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因为这是对虚假广告夸大其词的讽刺;而在小品《打工奇遇》中,赵丽蓉生动地唱出:“群英荟萃,萝卜开会”,引得观众开怀大笑,揭露了那些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的不法商家;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则以上世纪90年代一个北京六口之家及其亲朋好友的生活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时代画卷……

深入挖掘细微之处、局部细节,更需具备在时代洪流中开拓疆域的视野与力量。喜剧作品的创作并非仅仅停留在笑点与笑声之间,而是从生活的点滴出发,直至引发笑声。若能在精神领域拓展、在世间人心上有所裨益、在思想层次上有所升华,这才构成了喜剧创作的根本。唯有坚持创作的自我意识与理性思考,方能使作品回归喜剧的真正精神,获得观众的认同,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若将喜剧视为一道佳肴,其中的笑料便相当于调味品。若缺少了核心食材,若故事的主线不明确,仅凭堆积的笑料,依旧只是笑料,无法构成一道完整的菜肴。“趣味”或许足够,但“营养”却已缺失。

喜剧创作,如果“唯笑点论”,是没有远大前途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