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也在刷引力波?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2025-07-26 -

引力波近期备受瞩目,某些报道甚至直接以“引力波席卷朋友圈”为题。不仅科学领域热闹非凡,网络上的幽默创作者也纷纷加入,仿佛在弥补春晚的不足,文化领域也因此掀起了波澜。有股民前来询问关于引力波的相关概念股,而爱开玩笑的网友们甚至汇编了一份包含宇宙、空间和哲学元素的股票清单;另一方面,严谨的网友们则指出此次引力波探测与激光干涉技术紧密相连,并推荐了相关激光器生产企业。此外,众多网友还将引力波与日常生活琐事相联系,宗教界人士亦对引力波探测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尽管果壳的引力波专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对这类科学新闻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探讨,然而,我们仍需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引力波的影响为何能从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扩散至整个科学界,乃至触及思想文化领域?为何普通民众热衷于传播引力波相关的新闻和趣闻,甚至主动创作科学文艺作品?为何宗教界人士对引力波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媒体的宠儿

引力波,广义相对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加固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预示着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到来。然而,单凭这一成就,尚不足以解释为何自霍金效应之后,科学界再难见到如此高涨的研究热情。显然,这与爱因斯坦的巨大影响力密切相关。

回顾百年之前,自狭义相对论问世以来,爱因斯坦便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科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以及广大民众心中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尽管广义相对论实际上早已被主流学术界接纳并广泛应用,但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却如同建筑房屋时的上架仪式,它同样引发了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效应,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阐述。当然,每当一座物理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善,它不仅解决了诸多旧有的难题,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在这方面,前沿的宇宙学家们拥有最为权威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后,相对论在大陆遭遇了诸多不公,尤其在文革期间,遭受了长达七年的猛烈批判。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七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公正评价。1979年,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的活动自北京蔓延至全国各地,展现出强烈的空间特征。这一过程如同思想解放新观念传播的波形推进,充分展现了纪念活动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属性。这种传播模式显著增强了爱因斯坦纪念活动在思想解放领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对观念的革新与传承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社会思潮发生转变之际,爱因斯坦以其卓越地位成为科学领域的标志,象征着“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爱因斯坦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从爱因斯坦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的映照,引发了强烈的精神上的契合。

自狭义相对论被提出后,爱因斯坦便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他的理论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图片来源于:NASA Earth on

物理和天文的“男性化”偏见

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在殖民时期,科学领域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男性色彩。希宾格尔的研究揭示,18世纪的社会性别观念将科学家的品质与理想女性形象截然对立,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我们仍然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工作,尤其是在物理和数学等特定领域。

近年来,性别视角(实则是指女性视角)的融入使得我们注意到,诸如物理学这类从教育阶段起就偏向男性的学科,其男性导向性愈发明显。回顾过往的科学重大事件,不难发现,媒体传播的重点依旧集中在物理、天文、数学等学科领域。其中,两个核心方向分别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学和天文学,以及研究人工智能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这同样是科幻界关注的两大议题,吴岩在其对科幻爱好者群体特征的总结中提到了大男孩这一类型,实际上女性爱好者的人数也相对较少。人文学者持续对科学家如同粗鲁男子般强行干预自然的现象提出质疑,例如火箭发射常被视为典型的男性象征。即便在谢尔顿所不齿的生物学和地理学领域,相关教材中也充斥着性别偏见,例如将精子比喻为冲锋的勇士。

就在引力波消息发布的那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当天定为首个国际女性日。这一节日的设立背景颇为严峻,恰似妇女遭受歧视,因而需要特别设立妇女节一般。目前,全球科学界女性占比仅为28%,这一比例的提升并不仅针对女性科学家,它还意味着随着公民科学及科学传播理念的进步,我们同样需要关注非科学群体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科学教育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

我个人觉得这比引力波的发现更具意义,引力波这一科学成就虽能展现男性魅力,却更易被大众所认可。宣传越是热烈,或许就越能凸显女性在科学界的声音缺失。

换句话说,或许正是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使得引力波信号得以放大,从而跨越了共同体的界限,产生了更广泛的效应。回顾引力波的探测历程,我们难以发现女性在该领域的身影。当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后殖民时期的科学更加开放,接纳女性观点,而过去的男性主导社会正在逐渐瓦解,例如生物学已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人们开始认识到,并非所有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都必须以成熟的物理学为标准进行变革。

物理、天文以及数学这三个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男性化”的倾向,这种现象同样对引力波事件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图片来源于:

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转发引力波?

科学传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是将时事融入其中,科学家与科技新闻从业者因此携手构建起一种合作关系。恰逢春节,新闻工作者面临诸多挑战,此时引力波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象一旦进入他们的视野,便会被突出标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

引力波的物理和天文研究专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向公众介绍他们的研究领域,借此证明其研究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从而成为科学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相互求助的典型范例。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若没有项目基金的支持,研究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

因此,这必然导致对资源分配和科学体系的深入思考。这一议题,除却对引力波知识的传播之外,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诸如我国“天琴”计划的重要性;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是否足够;以及为何在重大的科学发现中,鲜见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而对于更广泛的民众,正如和菜头在《宇宙中二病》的开篇所言,宇宙既是想象的发源地,也是归宿之地;它深藏着无尽的奥秘,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它能够唤起我们对永恒、时间以及生命的种种遐想,因此,每当我们凝视宇宙时,都难以避免地陷入一种中二病的情绪之中。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科学同样会流露出敬畏之情,产生感慨,这种情感不仅为中国人所共有,西方人也同样能深刻体会到,彼此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新闻工作者与科学家携手合作,使得引力波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庆典。在此次引力波事件中,恰逢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正值狂欢之际,然而,传统文化的内涵正逐渐淡化。新闻工作者与公众对引力波的关注不谋而合,他们纷纷自发加入其中。同时,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与方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