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困境:俄乌战争损失惨重,面对中国崛起何去何从?
俄罗斯,一个过去覆盖欧亚两大洲的强大国家,现在正面临诸多困境。自2022年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俄罗斯在军事上遭遇重大挫败,在经济上则受到西方严厉的制裁,导致其步履维艰,国际地位也愈发边缘化。同时,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俄罗斯过去那种“西方不灵就转向东方”的惯用策略彻底失效。
这场冲突并非短暂发生,早在2014年,俄罗斯就占领了克里米亚地区,这一行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受到普遍批评。到了2022年2月,普京觉得条件具备,便以保障当地俄罗斯族居民安全和促使乌克兰非军事化、非纳粹化为借口,对乌克兰实施了武装进攻。普京最初计划迅速取胜,但乌克兰奋力抵抗,欧美国家持续提供援助,导致战事陷入拉锯,俄方也因此深陷困境。
战事损失极为严重。预计到二零二五年,俄军减员总数将突破五十万,其中包含大量新兵和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欧美高性能装备——诸如标枪式导弹和遥控飞行器等,使俄空军的作战能力受到极大削弱,战斗机损失高达数百架。据了解,俄军坦克的损失数量也达到数千辆,导弹弹药储备几乎告罄。这场冲突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和军力库消耗殆尽,承受着沉重负担。
西方国家随即实施多项强硬的惩罚手段,查封了俄罗斯在海外的资金,使其被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并约束了能源产品的输出,卢布币值随之急剧下滑,物价水平快速攀升,民众的日常开销压力增大,很多人觉得日子越来越难熬,工作机会持续减少,许多制造企业陷入停滞,零售商铺纷纷歇业,俄罗斯的经济体系遭受了重大打击。街头的不满之声日渐增多,社会层面的冲突逐步暴露,民众承受的艰辛已达到难以承受的境地。
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境况十分不妙。除了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外,其他国家大多同它疏远了。在联合国会议上,俄罗斯的发言几乎不被任何人理会。西方各国拒绝与其开展任何经济往来,一些中立国家也开始公开批评俄罗斯。尽管俄罗斯想借助中国来获得支持,但这种合作关系并非无偿,反而让该国外交越来越被动。
中国的快速进步令人瞩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迅猛,到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是俄罗斯的八倍以上,稳固地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防方面,中国持续增强实力,航空母舰服役、导弹系统升级、军队现代化建设均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在亚洲及全球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邻国,俄罗斯对其发展难以视而不见。
回望历史,中俄彼此间的互动有过不少起伏。在冷战年代,中苏之间出现过矛盾,苏联瓦解之后,中国逐渐发展,双方便在资源供应、武装力量等方面展开了密切配合。近些年,双方在资源供应协作、军事训练以及对抗西方势力的态度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不过,随着中国自身力量的不断增强,俄罗斯在合作中慢慢变成了辅助角色,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变得越来越显著。
中国是俄罗斯当前最重要的交易伙伴,特别是在能源方面,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很大一部分都销往中国。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在亚洲和中亚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而这些地区原本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也导致俄罗斯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快速下降。远东地带的中国资本流入,以及人口聚集,给俄罗斯带来了很大负担,然而该国却无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击。
但俄罗斯并非全然倚仗中国,它清楚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该国。昔日“西方失势则东方补位”的策略,曾令俄罗斯在西方不友好的情况下,得以依靠东方来弥补不足。不过,如今中国的强势崛起,让俄罗斯越来越担忧自己会沦为中国的从属。所以,俄罗斯一方面增强了能源输出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力图借助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的平台来彰显自身作用,期望维持部分影响力,然而现实状况是,该国在这些协作中获取的益处正逐步减少。
当前,战事与禁令正使俄罗斯的经济陷入困境。当局被迫实施多项政策,包括降低税费、援助地方企业以及拓展东部地区,意图重振经济,然而成效甚微。随着制裁力度持续加大,能源外销遭遇阻碍,国库日益拮据,俄罗斯的经济若要恢复,当前所采取的策略显然已无法奏效。
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人们的生活愈发困顿,社会层面的抵触心理持续增强。公开场合的示威活动频发,多数民众对执政者的不信任感日益明显。相关机构虽运用强制手段和安抚策略来维系表面稳定,但此类权宜之计并未能真正解决问题。青年群体就业困难,老年人群体的退休金待遇下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持续累积,导致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不断攀升。
俄罗斯遭遇严重的外部隔绝困境。欧美国家持续施压,经济制裁力度不断加大;能源销售遭遇瓶颈,本币价值大幅震荡。莫斯科方面希望借助东方国家的力量来改善状况,不过对方并非毫无保留的盟友,双方互动中俄方常处被动位置,国际活动的回旋余地日益压缩。当前形势下,克里姆林宫迫切需要另寻发展路径。
俄罗斯当前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处境堪忧。战事、经济、社会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普京当局迫切需要寻求对策,否则将面临更加困境。至于俄罗斯今后是选择坚持强硬态度,还是选择妥协变通,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该国若想继续沿用以往依靠西方市场来弥补东方损失的策略,前景不容乐观。生存的严酷表明,俄罗斯需要另辟蹊径,才能摆脱目前的状态,并且要对长远方针进行新的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