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仆后继的小众社交,难道真的没有春天?

2025-08-20 -

当前整个社交市场已被瓜分完毕,各个细分领域的垂直领域变成了少数人社交的主战场,那么,对于不断涌现的少数人社交,是否还有发展前景呢?

社交领域还会产生腾讯之外的可能性吗?

就此事,阿里巴巴于2016年提供了其看法。当年11月,该企业借助其金融业务积累的庞大用户群,于支付宝应用增设了“圈子”、“校园日记”等社交类特性。

“750分”突然冲上微博热搜榜首,财富数字背后那些暗流涌动的贪念,在圈子里和日记本中变得肆无忌惮地引诱着人。

卷入“低俗化”争议的支付宝,在圈子上线仅四个月,最终选择回归初心,专注商业与金融领域。金钱的根源问题,无法孕育出阳光下光明的互动,阿里巴巴此后的社交构想,再也没有向公众清晰阐释过。

6月10日,一张黄色的车票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不少网友纷纷扫码登车前往站点。抵达后,在众人簇拥下终于辨认出站牌,上面写着——即刻归来。

2019年7月12日到2020年6月10日,将近一年期间,即刻以行动表明回归的意志。当许多人因黄即回归在网络上表达激动之情时,小众社交的未来方向依然不清晰。

哪个人能率先掀起富有创意的社交变革?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各类小众社群,让他们每日都要反复思量。

6000多款APP依旧难破社交格局

社交平台带来的诸多额外好处不必再通过具体数字来证明其明显性,这也是当前市场上社交应用达到6000款的原因。腾讯旗下各项业务的发展都得益于其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构成了腾讯能够保持领先地位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持续演进,社交领域的格局现已非常稳固。腾讯稳居即时通讯的顶尖位置,微博则主导着公开信息的传播渠道,成为众多名人及意见领袖塑造形象、开展宣传的重要场所。一般民众常以旁观者自嘲,纷纷为各自欣赏的对象建立派系。

这些平台,例如贴吧、天涯、虎扑、知乎、豆瓣,都是具备独特背景的社区,各自吸引着特定兴趣的访客,它们互不干扰,各自发展。

而像陌陌、探探、blued这类寻偶交友应用,恰好迎合了部分人群渴望找到同伴排解孤独的需求。不仅如此,soul、音遇这些主打音乐元素的社交平台,也在吸引着听歌爱好者加入它们的圈子。

众多社交平台看似蓬勃发展,遍地皆是。然而实际情形是,当前市面上超过六千种社交应用中,唯有抖音和快手凭借“短视频展示”这一创新模式脱颖而出,实现了突破。其余大部分社交平台则普遍面临随时可能遭受冲击而倒闭的困境。

更甭说那些勉强维系的边缘圈子了,社交行业发展到今天,活下来的都是大平台,小众圈子最终会因规模太小被大平台吞掉,社交行业的商业规则向来是强者通吃,不是弱者逆袭,想走小众路线,困难重重。

小众社交面临三大困境

如今整个社交市场已划分完毕,专门化的领域变成了少数人社交活动的中心舞台,不过这些小众圈子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某个角度看,自身具备价值反而成了潜在的问题,大型社交平台能够轻易模仿或者融合小众社交的独到之处,这是小众社交天生缺少的要素,想要突破困境非常不容易。

(1)缺失自组织社交功能,小众社交沦为“鸡笼社交”

小众社交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共同爱好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它像探照灯一样,将持有相同兴趣的人识别出来,并吸引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这种基于爱好的筛选机制,是这类社交模式得以维系的核心动力。

早期社交圈子里,这种做法促成了豆瓣“书影音”的特定风格。那时,天涯论坛和虎扑也沾了光,军事和体育迷们帮它们赢得了自己的阵地。那个粗放发展的年代,起点再简陋,只要瞅准某个领域的空白,就能一拥而上争抢初始用户。

如今,值得探索的爱好依然能够不断细分,可以界定的身份标签依然能够分配给每一位网络使用者。然而,同样的法则已经无法确保社交新潮人群的持续生存。

根本在于,缺少自主形成的社交机制是小众社交难以弥补的固有不足。具体表现为,缺少初始用户群是主要难题,没有初始用户群就难以形成社群氛围和积累讨论话题,因此新平台很难赢得用户认可。

相比之下,那些大型社交平台却能自由划分区域并单独创建社区。以微信为例,其群组自发形成机制能够将有共同目标的人聚集。这些人或许因爱好,或许因工作,又或许因人际联系而聚集。由此可见,微信本身就具备促进兴趣社交的天然属性。

微信这样安排的益处在于,它维护了群体的自主空间,使得那些原本只专注特定领域的社群,最终还是会回到微信这个庞大的用户平台上来。

社交平台上时常出现微信群和个人账号的宣传,这反映出微信的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它能够将其他网站的访问者吸引到自己的用户库中,实现自主化的社交互动。与此同时,小众社交圈子因此变成了“围栏”,加入的过程充满风险且耗时费力,而最终产生的成果还可能遭遇被夺取的困境。

(2)专心经营还是积极破圈,流量陷阱带来定位困惑

早年间,校内网极受欢迎,凭借对大学时光的精准把握,迅速赢得了众多学子们的喜爱,那时创始人王兴视校内网为中国版。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自从学校更名为社交平台后,该平台的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原本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特色逐渐淡化,社交平台的属性日益凸显,就连原先与它竞争的同类应用的用户,也纷纷在平台上分享工作经历,平台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推广内容,社交平台逐渐失去了校园社交的本质,最终走向衰落。

人人网在鼎盛时期,社交领域尚无微博的竞争,这代表它无需面对其他对手,只要在对抗开心网时能持续领先,就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

借助议题与现实场景的互动,人人网原本可以以学子圈子为起点逐步拓展疆域填补社交领域的空白,然而现实状况是,人人网因为对学生圈子拥有绝对影响力而失去了对自身发展方向的审视和准确判断。

当时人人网的热度极高,连开心网都感到压力,然而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小圈子,只有特定人群在里面热闹互动。这种情况,为后来人人网陷入用户增长瓶颈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掩护。

小众圈子里的互动,必然会遭遇流量瓶颈,群体规模和个体定位并非直接挂钩。当自身基础尚未牢固,就试图扩大影响范围,很容易碰到老用户流失,新加入者难以融入的局面。

如今的B站热衷于拓展用户群体,这种平台特性,一旦遇到《后浪》这类内容,就可能引发核心用户群体的强烈批评,造成被动局面。等到《入海》发布时,许多B站老用户已经对此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无足轻重。这反映了小范围社交平台在追求大众化过程中的两难境地,究竟是危险还是机遇,必须认真辨别。

(3)内容审核暴露创口,小众社交易感染致病细菌

2018年4月,以搞笑为主的社交应用内涵段子停止运营,该应用在2017年第二季度每月平均有1746.2万名用户活跃,相比之下,位列第二的百思不得姐每月活跃用户仅有270万人,当时市场上所有同类软件的月均活跃用户总数,也未能达到内涵段子的一半。

那个在同类App中遥遥领先的软件,突然间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互联网曾经赋予它的所有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击败内涵段子的,并非互联网,也不是它的竞争者,而是内涵段子自身。

这款软件的核心特色在于其“内涵”属性,如何理解“内涵”至关重要。虽然用户上传的图文和视频内容看似是定义标准,但实际上,真正掌控着“内涵”标准的是后台的审核与发布人员。

微信属于广泛社交的开放平台,容易催生出形形色色的言论和资讯,而内涵段子却是小众社交的典型,其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内涵”。这种差异表明,当微信平台遭遇内容风险时,能够通过剔除部分不良信息来保全整体运作,屏蔽个别违规账号即可确保整个环境的正常秩序。

内涵段子缺少微信那种不惜牺牲代价的决心和财力。它把社交范围局限在少数人和特定圈子,很容易导致问题在局部扩散。一旦内容审核跟不上,段子里的不良信息就会迅速蔓延,整个社区环境就会像得了重病一样,慢慢摧毁它的活力。

恰巧在2016年10月8日那天,发布搞笑短文的版本不再需要经过审核程序,一年半之后,那些搞笑短文就沦陷在低级趣味的泥潭里,这中间的一年半光阴,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能够生存下来的平均时长。

私密社交能否成为行业鲶鱼?

对社交的构想,技术革新无法替所有人进行思索。好比知乎发起的讨论:“未在手机上安装抖音、快手、头条App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在下方分享自己对这些应用的观点,可见人们对于另类社交的构想依然抱有向往。

商业层面,访问量与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从个体诉求出发,情况并非这样。偏爱非大众社交圈子的人通常不愿在公共场合表达看法,分享日常,他们渴求更为隐秘的个人天地。追求非主流心态的动机之一,在于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避免其被群体普遍认同的声音所淹没。

朋友圈和微博几个月没更新内容,到了即刻却一天就能发布七八条信息,一位用户这样描述自己的变化。这种情况不只是某个人的心理感受,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想法。或许,这就是即刻重新上线时让无数人激动落泪、甘当推广者的根本原因。然而,目前来看,即刻的前景依然是个未知数,仅靠回归时的热度能持续多久,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今后,私密社交的规模管理同宣传效应的持续增强,迟早会出现激烈冲突,小众社交的三个核心困境必将接踵而至,怎样妥善应对这些突然造访的麻烦,依旧是当下它们持续进步需要攻克的课题。

但不管怎样,它是唯一一个遭到严厉禁止后又重新出现的软件,它所包含的已经不只是自身的经历,而是所有渴望少数人社交的人内心最深处对于保密和归属的愿望。那是个人价值在社会交往中的实现,也是个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心灵愉悦。

这种归宿带来愉悦,用户不必在众多软件中筛选,社交的未来是求而不得还是如愿以偿,这要靠每个用户去认真思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