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结尾的写作设计,你知道多少?
微型小说又被称为小小说、袖珍小说、分钟小说、超短篇等,曾作为短篇小说的一种类型存在,后来它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其特点被定义为“处在短篇小说和散文的交叉地带,是一种新兴的边缘现代文学类型”。
微型小说体例简洁,甫一问世,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文坛激起了强烈反响。它立意新颖,笔法精炼,以小见大,这些特质都与中国当时的时代风貌及大众文学追求高度一致。因此,微型小说很快兴盛起来,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广泛喜爱。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短篇故事是培养作家的最佳途径。”
阅读微型小说,能够察觉到这类作品在构造上存在“开头松散结尾紧凑”的现象。具体而言,它们的吸引人的效果多集中在后半部分。作品的前面部分都在努力地蕴蓄感染力,直到最后一段或者一两句话才巧妙地揭示,让先前积蓄的感染力瞬间爆发。可以说,优质的作品,若是没有读到结尾,人们很难预知它的最终走向。
微型小说整体构造上,最终结果通常置于末尾,然而结尾并非就是结局。这类作品篇幅有限,却要保证整体布局完整,读起来流畅自然,因此需要一个出人意料的高潮收尾,在故事收束阶段对全文进行概括,对中心思想进行阐明。一篇微型小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结尾处理得是否得当。一部作品的起始和中间部分即使非常出色,但结局却显得平庸,这就好比狗尾续貂,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近些年微型小说的创作日益繁荣,相关理论也日渐完善,这类作品的收束方式大致能归纳为四种形态:有的点明主旨,与开头形成对照,有的突然终止,引人深入思考,有的出乎意料,让人心生悬念,有的水到渠成,意味深长。
一、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结尾模式
精彩之处在于收束得当,整体连贯,情节推进毫无突兀,氛围营造引人入胜,前后情节彼此关联,令读者印象深刻,最终实现作品整体更加圆融,思想内涵得以深化。
张林写的微型小说《大钱饺子》属于此类作品,小说讲述的故事是,一位母亲在包饺子时,把一枚大钱放进其中一个,并且做了特别标记,声称吃到带钱饺子的人会特别幸运。吃饭时,这位母亲特意把那个做了标记的大钱饺子盛到了“我”的盘子里。“我”看清楚了整个过程,于是把饺子偷偷给了自己的配偶,而配偶最终又把饺子悄悄送回了母亲的手中。母亲疼惜在外辛劳奔波的儿子,我则觉得妻子每天照看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十分艰辛,妻子更明白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儿子的不易
母亲最终享用了那笔巨款,我和家人兴奋地鼓掌喝彩,此时母亲已泪流满面,我和妻子同样深受触动,心中百感交集,故事情节虽不跌宕起伏,素材却十分贴近生活,但读者在读到文末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尽管只是日常生活的细微片段,结尾却画龙点睛,让人们感受到一家人在困顿时光里彼此扶持的深厚情谊,文章主旨也因此得到深化。
和《大钱饺子》有相似之处的,还有孙道荣的《你有多重要》。这部小说的开篇,主角正经历失恋、失业等诸多不顺心,情绪十分低落。他打算“此生了结”,在回家的客车上漫不经心,独自躺在后排空位上睡觉。不料半路遭遇车祸,原本随意选择的位置,却意外成为维持车厢平衡的重要支点。他迅速凭借冷静引导众人逐一从邻近的车辆窗口撤离以确保安全,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十分连贯。尽管途中遭遇波折,但情节推进没有阻碍,结尾的句子更是点明了核心主旨:他打算从此地重新展开人生篇章。
车辆意外降临,令主角的人生观发生了转变,由此他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这和故事开头“他”决断返回故乡的情节形成了对照,显得格外突出。由此我们得以察觉,小说借助故事情节的推进,给予读者心灵上的冲击。
这两部故事有若干共同点,情节发展都显得很自然,整体叙述虽有起伏,结局却不至于过分出人意料,而是顺理成章地收束全文。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作品的中心思想在结尾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篇章在收尾阶段产生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二、戛然而止、发人深思的结尾模式
引人深思,也就是意味着存有未解之谜。这类作品在收尾时可以显得比较隐晦,仿佛已经结束又好像还有话未说完,为读者提供充足的想象余地,让他们有空间去琢磨和品味。这种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充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进而扩展了小说的内涵深度,实现了“不完美”却动人的效果。
这部作品《书法家》全文不足二百字,却十分精炼,堪称同类微型小说的典范。局长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意”这两个字。他身边有些趋炎附势之徒,为了巴结局长,整天忙于追逐私利。书法展览期间,局长受邀出席,在众人阿谀奉承声中,他也挥毫展示了自己的书法,写下了那著名的“同意”二字。谈及缘由,局长坦言自己笔下最出色的就是那“同意”二字。这样的收尾显得颇为荒诞,然而荒诞过后,许多人却会再次陷入沉思。作者并未过多描绘局长日常的起居与工作情形,却巧妙地借助这“同意”二字,让我们窥见生活中某些人阿谀奉承的嘴形和官场的堕落。这样的收束,意味深长,滴水不漏,却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情感,其嘲讽的意味显而易见。
微型小说在结尾处会突然中断,这种情况不仅适合用来讽刺现实的小说,也适合用来表达深刻思想的小说结尾,鲁迅的小说《故乡》最后一句话就是例子:其实世界上原本没有路,但人们不断走过之后,也就被踏成了道路。令人久久难忘,作者并未刻意揭示自己的见解,这个收尾却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他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文字之美,更是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正是文学给予读者的人生指引和思想启迪。
三、意料之外、扣人心弦的结尾模式
欧·亨利式的结局堪称出人意料且引人入胜的典型象征。欧·亨利笔下的故事收尾往往带来观念上的震撼,颠覆了读者的固有认知,在最后关头呈现惊人反转。微型小说的整个篇幅都在为结尾的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做铺垫,前面的叙述都是蓄势待发,结局总是大相径庭于常规逻辑,颇似兵法上声东击西的战术运用。这种收尾方式冲破了读者对文本的惯常认知路径,在故事终局处令观者震惊不已,蕴含着难以预料的特点,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并长久品味。
《麦琪的礼物》呈现了这样一个场景。通过一对情侣互赠节日礼物的情节推进。女主角卖掉了珍爱的秀发,为心爱的丈夫购置了一条与她丈夫金表风格一致的金链,整部作品始终围绕女主角的观察来描绘夫妻间的温情。当所有人都在期待男主角收到金表链时的狂喜时刻,故事的结局却出人意料。男主角竟然为了给妻子购置镜子和梳子而变现了金表,这样的收尾或许让很多人觉得意犹未尽,然而在惋惜之中,我们却又无比敬佩他们那份真挚的情感,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瞬间凸显了小说中关于爱情的中心思想,也更加触动人心,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对恩爱夫妻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温馨的情感。
微型小说最鲜明的特色在于结尾常有“欧·亨利”式的反转,如果去掉这个部分,整篇作品的叙述就没什么特别之处,有些读者甚至会觉得它很普通,不过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往往就是靠某个关键点的点睛之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让整个微型小说的故事达到顶点。类似题材的小说包括莫泊桑的《项链》、邵宝剑的《永远的门》等杰出篇章,读者在品读之际,常会感到内心受到极大触动。我们既为故事人物的经历和际遇感同身受,也由衷赞叹作者的精妙构思。
部分微型小说借助情节的突转和迂回来营造出乎意料的结局。例如许行的《掌刀》,讲述一位年长的护理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练就了精湛医术,当"陈一刀"于手术期间突发状况,她能够接续手术刀圆满完成手术,并且还胜任了儿子所进行的难度颇高的皮下脂肪瘤摘除手术。该篇作品通过三个具体的情节片段,展现了金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过硬技能。作品收尾处,院方领导却因金护士缺乏学历,迫使她离开手术岗位,办理了提前离休手续。角色最终归宿,同作品上半段描写的才华横溢,形成了出乎意料的急转弯。
选取角色或事件的某个细节,向某个方向持续放大和深化,接着情节急转直下,造成作品首尾的强烈对比,从而达成作品出人意料的收束。
部分短篇故事借助对误解和偶然性的精妙处理来营造故事的出乎意料收尾。比如敖夜所著的《窗》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叙述者将朝向街道的玻璃擦拭得十分洁净,继而看见一位容貌姣好的女子途经此地,并且朝他投来十分愉悦的一瞥,而且此后几乎每一天这个情景都会再次发生。我觉得是爱神到来了,受朋友怂恿,我向那位标致女子搭话,她却对我的冒失举动一脸茫然,我追问她:你总对着窗户瞅什么?她回答:看本人!
这是一个美丽的差错。主角以为窗外那位靓女的神情是对他有意,其实她是在用窗玻璃映照自己的容貌。男女主角之间产生了误解,情节因此增添了令人心动的悬念。等到这个悬念解开,读者才恍然大悟:悬念本身和谜底完全是两码事。微型小说的情节构思常常借助出人意料的误解或偶然事件,从而引出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无论是情节的突然转变,还是叙事的曲折变化,亦或是误解的产生,或是巧合的发生,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运用精巧的艺术手法,精心设计并提炼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微型小说情节,最终达成微型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性。
四、自然结尾、含蓄隽永的结尾模式
微型小说中常见一种结局方式,即随故事进展推进,待情节发展到终点时便顺势收束全文。这种处理手法,偶尔还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令人读后不禁会意地轻笑一声。
林佩芬的小说《白头吟》讲述一对老年夫妻向孙子讲述他们年轻时为爱殉情的故事,他们领悟到“即便面对死亡也不畏惧,又怎会畏惧生存呢”,最终搭乘渡船前往对岸安度晚年。故事的收尾是:“其实啊,我跟你爷爷,至今仍未缔结婚姻呢!”她脸上洋溢着笑容回应道。
这种收尾方式看似寻常,却浑然天成,于平实之中透出深长韵味,既引人称奇,又令人意犹未尽。
短篇小说与其它各类文章截然不同,和中长篇作品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收束笔力的程度自然存在差异。从纵向角度分析,散文的收尾往往致力于情感的提升,将读者内心与作者所抒发情感的相互呼应,视为圆满结局的重要衡量标准,例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而故事类作品则侧重于情节的铺陈,用笔墨细致勾勒人物的形象和性情,不会将全篇的精髓都凝聚在最后部分。从横向角度审视。微型小说的构思手法特别是收尾方式,跟中长篇故事有显著区别,长篇作品凭借篇幅优势,通常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变化,既关注角色塑造,又让主角经历诸多磨难,结局往往顺着叙事脉络自然呈现,鲜有悬念或反转,这与微型小说的收尾大相径庭。
微型小说在中国流行了数十年,持续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不断进步,佳作频出,令人赞赏。各类评选活动每年都会涌现大量优秀作品,数量和质量都表现不俗。期待年轻一代的热情参与,将推动微型小说迈向更辉煌的未来,实现新的突破。
(金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