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画成为滋养儿童心灵的艺术沃土,你做到了吗?

2025-09-14 -

手绘风格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运用了传统艺术审美,这部电影受到成人和小孩的普遍喜爱,资料图片

【艺点·聚焦少儿美育】

动画借助美术技巧来创作,属于艺术门类,在中国过去称作“美术电影”,这充分说明美术对动画的关键作用。美术创作运用独特的视觉表现方式,构建出五彩缤纷的动画天地,为孩子们开启了一道认识世界、领悟美好事物的途径。

近年来,国内动漫行业进步很快,已经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儿童动画的创作水平与制作能力普遍增强,不过其中也存在不少隐忧。可以说当前儿童动漫领域普遍面临工业化程度高但艺术理念跟不上现实的问题。观察国内儿童动漫市场,可以发现优质作品仍然不多,内容雷同现象比较严重,整体艺术水准有待提高。内容方面,常见模式重复,新颖构思匮乏,“经历考验”的故事框架广泛流行,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视觉方面,视觉效果精致但样式雷同,立体动画手法成为主导。可以说,模式化的情节编排,流畅的图形表现,固定模式的卡通化处理,加上夺目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形成了一种标准的“儿童节目市场样式”。美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儿童动画风格过于单一,导致其原本能够发挥的美育作用大打折扣。

动画是美育的综合空间

动画属于融合性艺术,具有特殊的美学教育作用,既包含诙谐变形的演绎,能使儿童获得快乐感受,又广泛结合绘画造型、图案构思、声乐创作、篇章创作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逐步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

动画是艺术展示的场所,是孩子们体验艺术丰富性的关键渠道。可以说美术种类有多少,动画类型就有多少。动画创作者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从世界艺术中获取多元之美,将其融合成形态各异的动画作品。动画自出现之后,已经发展出水墨、油画、版画、水彩、壁画、剪纸等多种艺术流派。例如经典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生动再现了白石老人的水墨画风,新近推出的《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和《浪浪山小妖怪》电影则借助青绿山水与写意技法构建了古典艺术氛围,精良的动画设计能引导孩子们在观看时接触更多艺术流派,深入体验美术课本中的艺术发展历程。对于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留白意境”“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这些艺术理念,他们便能在水墨动画里得到直接的审美感受。

动画片堪称文化殿堂,孩子们能够借此领略人类文明的浩瀚。创作者们广泛搜集各种景象进行构思,搭建起动画天地,在画面布局、人物塑造中饱含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品成为体悟民族风情和寰球文明的通道。例如《长安三万里》再现了历史的精妙之处,呈现了唐代的风雅气度,整部影片仿佛是一个唐代文物陈列,里面的唐俑和唐代画作光彩夺目,又像是一个古代建筑展览,观众仿佛置身于大雁塔、黄鹤楼等古代建筑之中,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又如《功夫熊猫》向世界展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寻梦环游记》描绘了墨西哥独特的民俗特色,等等。

动画如同一个音乐殿堂,许多杰出动画的背景音乐同样卓越,拓展了动画艺术的表现领域,给予观众独特的冲击与共鸣。借助动画作品,人们能够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风情。例如《狮子王》里融合了摇滚与爵士风格元素的传统非洲歌谣。我国传统动画里包含大量民族音乐元素,比如《牧笛》里悠扬清新的笛声,还有《山水情》中宁静古朴的古琴声,以及《哪吒闹海》里雄壮庄严的编钟声响,这些音乐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设计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了独特的东方艺术氛围,为孩子们全面欣赏民族艺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动画片如同藏书楼,众多动画片源自书本佳作,诸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动画系列片《西游记》,这些作品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出色演绎,使儿童在观赏时得到启发。另有一些创作在传递原作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艺术呈现方式,例如取材于经典童书《海蒂》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其角色形象生动,场景布置纯净,色彩运用明快,将作品里的那份无拘无束和温暖情感视觉化;借鉴海明威名篇的动画《老人与海》,凭借类似油画的精致画风再现人与自然对抗的韵味,借助动画对文学的演绎,使众多观众在观看时领悟到作品内含的励志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多样的画风中感受美

在众多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数量庞大的动画片资源面前,如何充分发挥动画的美学教育作用,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科学安排十分关键。依据儿童视觉心理的成长规律,我们可以试着从“温度感”“覆盖面”“内涵深浅”这三个维度开展有效的挑选和引导,为孩子们制定适宜的动画欣赏计划。

针对当前儿童动画的视觉现状,需要在美术风格方面进行选择和延伸。手绘动画拥有数字动画所没有的情感共鸣,适合作为儿童了解动画艺术的基础途径。小宝宝们更喜爱简单明了的图画和故事讲法,例如《小猪佩奇》的画很干净利落,形象比例被放大处理,图形非常精炼,造型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拙,但能让人一眼就认出来,这种带着一点傻气的可爱感和孩子气,很受小不点们的喜爱。我们还可以多看看那些看起来像是手绘的儿童画,比如《莎拉和鸭》《小老鼠波波》这一类作品。另外,带有手工特色的视觉效果能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亲切,有助于他们同外界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我国在早期就曾为小朋友们制作过手工折纸类的动画片。现在很多儿童节目也意识到了这个方面,在立体影像创作时融入更多类似手工的艺术风格,例如模仿油画风格的《蓝色小考拉》、模仿水彩渲染效果的《小鸡彩虹》。去除浮华的装饰,让孩子像翻阅图画书那样观看动画,在丰富的画风里体会美好,在图像的肌理和空白处展开联想,进而获得艺术的熏陶。

再者,需要扩大动画观看的范围。动画类型包含短篇、长篇、连续剧,各种类型在内容多少、讲述速度、艺术表现上存在不同。短片篇幅有限,往往用于进行艺术上的尝试与探索;长片属于大电影,体积庞大,拥有完整的叙事构造,能够展现深刻的故事讲述能力,并且是艺术整体性表达的重要载体;动画系列片,当前是儿童动画的主要类型,其叙事空间能够持续增加,对于动画品牌形象的建立具有关键作用。家长在挑选动画作品时,可以参照孩子的年龄层次以及观看动画的偏好,进行相应的丰富和调整。系列作品通常保持一致的艺术调性,可以挑选一些富有创造力的独立影片进行补充,例如我国“美术片”时代形态各异的动画短片,这些作品能展现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可以逐步增加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人文内涵的完整影片,比如动画形式的历史记录片或人物传记片,这样有助于孩子通过动画作品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需要留意的是,如今短视频平台涌现出许多儿童类的动画节目,我们必须明白零碎式的观看方式难以让人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在判断这些短视频动画内容好坏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正确引导。

最终,要认识到经典所蕴含的意义,向传统的根源探索。虽然新的动画片不断涌现,但那些经过岁月考验的经典作品依然值得欣赏。它们可能缺少现代的潮流感,节奏也不符合当前的审美,然而,时间的推移无法抹去艺术内在的魅力,也无法遮蔽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光辉。我们依然能在《鼹鼠的故事》里体会人间的温暖,在唯美的画面中领悟爱的表达;在《哆啦A梦》中感受想象对现实的影响,在每一个惊喜里感受关爱与扶持;在《三个和尚》的诙谐与讽刺中认识人性,思考自我价值与团队协作;在《雪孩子》中接受生命启迪,在宁静纯净的童话世界中感受善良与美好……这些饱含创作者心血与热爱的经典动漫作品,至今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

杰出的动漫作品是孩子们心灵世界的美好家园,承载着他们的奇思妙想和纯真无邪,启迪他们领悟艺术与人生,增进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与表达。如今,关注动画的审美教育价值,使动画切实成为培育孩子精神世界的艺术园地,理应成为各界人士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恰如前辈动画师林文肖在《雪孩子》的创作心得里所描绘的那样:期望通过这个充满活力、惹人喜爱、栩栩如生且触动人心的小故事,对孩子施加适当的影响,赋予他们美的体验,引导他们从小提升审美能力,在他们纯真的内心深处播撒一粒美的胚芽。”

(作者:张一品,系动画专业博士、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