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携精彩故事共赴这场书香之约
在广州以外的地方也能阅读全球热门图书,可以了解国际最新的出版动态,南国书香节充分体现了“扎根湾区、影响全国、沟通世界”的宗旨。全球热门图书《怦然心动》的作者文德琳·范·德拉安南非常感动地表示:“书籍能够让人们彼此靠近,不同文明相互沟通,哪怕在世界各个地方,我们依然怀有同样的情感。“中国通”龙安志借助中国功夫,让世界了解中国。知名情感作家张小娴重临南国书香节,表示广州让她感到十分熟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混知团队凭借始终如一的诙谐与坦率点燃现场,令世界读者在半小时内倾心广州……同时,梁晓声、马伯庸、康震、戴建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文人出席2025南国书香节,与读者同享这场文化盛宴,推动国际文化互动与进步。
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在广州“怦然心动”
“我回家后,要跟人好好谈谈这里”
《怦然心动》广受欢迎的作者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出席南国书香节活动,当场被中国读者们的热烈反响所打动。这位作家认为,中国读者极具才智,她渴望结识每一位观众。南国书香节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现场气氛十分亲切。她表示,在此地感到十分愉悦,回到家里后,她打算向他人详述此地以及这次书展。她觉得,群众的口耳相传远胜于商业宣传,并面带微笑向媒体人员表达了这番见解。
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文德琳1965年1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出生,在工人家庭中长大,童年时期深受父母文学氛围的感染。她曾经当了十五年老师,后来转行成为专业写作者。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经常探讨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世界,擅长用精妙的文字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她的一些作品例如《旅店劫匪》和《萨米克斯》系列,四次获得了埃德加·爱伦·坡奖的荣誉。她的作品《怦然心动》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这部作品讲述了少年男女之间充满趣味的互动经历,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青春期的真挚情感。这也是年轻人喜爱她作品的原因之一。她能够理解并欣赏年轻人,觉得年轻人有很多长处,比如他们对自己内心的感受非常坦诚——年轻人的情感体验十分深刻和真切,即使难以用言语描述出来。这种对自身感受的本能觉察是一种能量,有助于将来提升体察他人感受的能力。
现场聚集了许多来自邻近城市的青年,他们手捧文德琳的新作,排队等候她签名,期待得到她的亲笔题字。一位年轻女性表示,这本书精准地描绘了她的心声,文字既精致又充满温情。她认为,在情感表达上,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彼此理解,产生共鸣。
文德琳被读者热烈欢迎时十分感动,她说,自己的作品让众多中国读者深受触动,一想到这个情况就让她感动得流泪。广州的热情好客和科技感十足的风貌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剧院和白鹅潭等地让她赞叹不已。
文德琳把《怦然心动》带到广州,而广州让她也“怦然心动”。
“中国通”龙安志携新书作精彩分享
“中国文化就像一条大河,接纳各路支流”
那位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作家龙安志(Brahm)现身南国书香节,推介了新作《九龙门:寻找功夫》。他强调,中国功夫是文化命脉的重要体现。功夫不仅包含拳脚技巧,更蕴含着中国人对“道”的探求、对“礼”的遵循,以及“刚柔相济”“内外互补”这些源自文化血脉的哲理。
龙安志
他借助外国人的身份阐释中国武术的吸引力,向人们揭示华夏文明的非凡意义。从《寻觅香巴拉》起,逐步演变为全球认知的中国象征“功夫”,他通过个人作品、影像资料及银幕呈现,让世界理解一个具体、多维、完整的神州大地。
许多青年人开始学习武术,或许最初是被其招式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但逐步深入后,便会意识到它实际上通向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世界,例如抱拳礼所蕴含的谦和态度,太极拳中体现的阴阳辩证思想,以及练武过程中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武术为媒介,仿佛在中华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得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了可以亲身感受和实际操作的具体事物。在这一点上,龙安志可谓不遗余力。
他的认知里,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并非仅是两种面目的相悖,包容性乃其关键特质之一,所谓中华文化,宛如巨川,持续汇聚诸多流派,这种文化深刻地触动着他,习练武术并非只为强健体魄,更在于启迪心智。
张小娴携首部清醒短句集亮相
“年轻女性获取力量要多读书”
不必强求获得所有人的认同,我只需满足于自身的喜爱。8月16日,香港作家张小娴带着她的首部清醒短句集《喜欢自己就够了》出现在南国书香节上,向媒体和读者讲述了她对于成长、独立以及自我珍视的感悟。
张小娴
张小娴的第一本短句集名为《喜欢自己就够了》,书中用精准而充满爱意的文字,深入研究了女性发展、自主和珍视自我的普遍议题。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张小娴透露,她本意是将自己过去部分文章中的语句提炼出来,当读者自我怀疑或情绪低落时,书里简短的表述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在困惑之际提供一份警醒,向人们传递慰藉之情。
再度光临南国书展,张小娴表示,广州令她倍感熟悉,仿佛置身故土,她同样热切盼望能与书友们互动。
张小娴就书名《喜欢自己就够了》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们应当欣赏自己,虽然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喜爱自己的时刻,然而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必须学会包容自身的缺点,你无需追求完美,也不必满足他人的期待,最关键的是要停止与他人的对比。
记者询问年轻女性怎样汲取能量,张小娴回答要“多读些书”。她向读者们谈出,欣赏自己正处在需要不断求索的阶段,在持续学习、拓展认知、体验生活之后,会渐渐觉得无需与旁人争强好胜。她说只有持续提升,才能遇见更优秀的自我、捕捉更佳的际遇。张小娴表示,她希望持续接触新鲜事物,使当下的自己与过往有所区别,她强调要维持开阔的心态,并且不断汲取知识。
“混子哥”新作讲述“半小时爱上广州”
“广州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十分亲切”
赶紧瞧瞧混子哥啊,漫画里的羊城模样真是讨人喜欢,在人头攒动的羊城书展核心区域,众多学子一大早就在主舞台附近等候,一些小学生用手机通话提醒伙伴们赶紧过来,因为混子哥陈磊领衔的混知组织带着为广州量身打造的新作《半小时就能迷上广州》闪亮登场了
“混子哥”
自2017年《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意外走红之后,《半小时漫画唐诗》《半小时漫画宋词》《半小时漫画科学史》等相继出版,陈磊把“图文解读”的阅读方式推广到各行各业,成为青少年群体中备受欢迎的课外读物类型。最近,陈磊又以创新的漫画形式重新诠释广州,借助风趣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陈磊谈到,在着手编写这本书的初期,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一提到广州就会联想到广州塔、当地佳肴、粤语方言等,然而,随着他对广州认识的不断加深,他意识到这些表象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广州,他感到很荣幸,能够借助这本《半小时爱上广州》,将他和他的团队所探寻和体悟到的广州,介绍给众多读者。《半日倾心羊城》沿着历史轨迹探寻,具体刻画了羊城的千年商贸地位、英雄花盛放、改革引领、广府文化特色、独特地方语言、美食之都、都市风韵七个层面的底蕴,为人们开辟一个认识羊城、体会羊城风情的窗口。
这本书与“半小时”系列其他作品有个显著差异,那些书里多数时间只有混子哥的画出现,而陈磊为《半小时爱上广州》设计了两位全新角色,一个是帅气的“阿广”,另一个是讨人喜欢的“棉棉”。
陈磊声称来自上海,他诙谐地表示:“上海如今最诱人的当属粤菜,我们在上海还得为广州买单。”早前的著作中,混子哥始终是故事的中流砥柱,但在《半小时爱上广州》这本书里,混子哥退居二线,帅气又讨喜的“阿广”成了故事的主角。“之所以把广州这座城市比作一个年轻人,是因为它富有表情、充满暖意、个性鲜明,是个十分有趣的存在。好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十分亲切。”
马伯庸带着“见微”历史短小说系列新作亮相
“期待读者们看完后能够会心一笑”
作家马伯庸携“见微”历史短篇新作《桃花源没事儿》现身南国书香节,创作该书历时逾十二年,字里行间流露其多年心绪流转的印记。马伯庸在十余年光阴里,人生境遇随之流转,所以,他将自己对世间的体察、对人生的思索都融入创作之中,这部作品在某种层面上堪称他的“生命笔记”,承载着他每年所注目的方向,以及每年内心的起伏波动。
马伯庸
《长安的荔枝》与《桃花源没事儿》中的主角都是普通人。我本人就是普通人,看历史时也倾向于关注普通人,许多普通人其实有重要贡献。马伯庸认为,通过小说可以让那些淹没在历史中、被忽视的普通人重新受到关注,让当代普通人了解古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桃花源”在中国人的想象里是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理想之地,因此我把这个场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马伯庸希望通过《桃花源没事儿》为现代人提供一个暂时摆脱现实困扰的场所,让主角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慰藉。他期待读者在阅读后能够会意地微笑,笑过之后或许会感动落泪,哭过之后又可能再次露出微笑。
马伯庸承认,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如何在史实与虚构间找到恰当的连接点是个难题,他遵循的原则是“大的历史脉络要准确,零碎的情节可以灵活处理”,也就是说,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他会保持严谨,但在不关键的部分,会运用自己的构思,“这种构思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要依据人物的特点、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社会习俗来展开。”
马伯庸主张,文学著作不仅要有吸引力,还要能调动阅读者的好奇心。将古代故事用当代手法演绎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写作手法,讲究借鉴古法却不拘泥于形式,马伯庸意图通过大众喜好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重视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
康震携新作到南国书香节开讲
“东坡先生可以和多元世界打交道”
康震教授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前往南国书香节进行授课。
康震谈到,新作按照“以人为文”的思路,深入梳理苏轼从巅峰到低谷的整个人生历程,揭示宋代士人的际遇与搏斗。书中不仅阐释诗作文章,还勾勒出一位立体的苏东坡——他既有超脱的一面,也有执拗的一面,既是天才,也是普通人。说到创作动因,康震表示主要来自个人兴趣,他觉得所有欣赏苏东坡的人都能够记录自己的东坡印象,这种不受时间限制的相互理解,是中华文化能够持续传承的基础。
康震
康震谈到,这部作品积累多年,是面向现代人的苏东坡人生指南,并且由12个篇章构成,分别展现他从年少得志到乌台诗案的历程,描绘他从赤壁赋吟到儋州生活的转变,记录他诗词创作的辉煌以及生活情趣的展现,全方位呈现“世态百相”中的苏东坡形象。
对于“为何大家之所以喜欢苏东坡”的议题,康震阐述说:“由于东坡先生十分讨人喜欢,他能够与形形色色的环境进行互动。”
康震说明,任何人都有机会和条件书写内心的苏东坡,文学不存在隔绝,也没有限制,所有人都能接触,都能感受那份柔和的底蕴。
说到创作,他说明写这本书的根本动机是希望倾诉,渴望有人愿意倾听。通过塑造苏东坡这个角色,他也借此抒发个人的一些心绪。或许旁人公务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表达,但苏先生恰好有闲暇,将自己体悟到的需求记录下来,便会有读者能够感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