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东北村妇竟与20条大蛇共枕15年未被咬,蛇真有灵性?

2025-09-26 -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农夫与》的故事:

一个好心的农夫在冬天看到了一条冻僵的蛇,

出于好心,他将蛇揣在自己的怀里取暖,

但是蛇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咬了这位农夫一口。

由此可见,蛇是一种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

但是黑龙江女子刘玉平却不这样认为,

刘玉平家里居住着二十多条大蛇,还有数量极多的小蛇,它们与她共同生活。

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刘玉平在跟蛇群一起生活了十五年期间,一次也没有被蛇咬到过。

莫非冷血动物也有感情?

2006年,刘玉平家里进了第一条蛇

刘玉平是黑龙江的一位养蜂人。

有经验的养蜂者都清楚:若要使养蜂事业顺利发展,首要任务是挑选一处适宜的场地来建立蜂场。

东北那片土地,土质很棒,物产也多,几乎任何偏僻的山岭地带,都能开办养蜂的场所。

刘玉平最后决定,把他的小蜂场建在黑龙江农垦八四五农场旁边的山上。

那所谓的养蜂之所,实际上只是一座用泥土砌成的房舍,外加一个由栅栏圈起来的窄小院落而已。

山上人烟稀少,树木茂盛,平时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但是这里却是一些野生飞禽走兽经常“光顾”的地方:

2006年某个夜晚,刘玉平像往常那样采蜜归来,无意中发现自家屋内盘踞着一条体长超一米的花斑巨蟒,这条巨蟒正对着他不停伸缩分叉的舌条。

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吓坏,但刘玉平以养蜂为生,连蜜蜂蜇都不在意,又怎会畏惧这条花纹鲜艳的蛇呢

她拿起一根粗木棍,打算教训这位不请自来的家伙,然而她注意到这条蛇完全没有防御的姿态。

东北人把松花蛇称为大花蛇,在有些地方,它们也被称作王锦蛇,这种蛇并没有毒性。

它们属于性情温顺的蛇种,通常遵循互不侵扰的原则,只要人类不主动招惹,它们就不会主动攻击。

一旦领地遭遇侵犯或自身面临危险,它会向对方显现攻击姿态,目的是震慑对方使其退却。

刘玉平发现蛇没有要攻击的样子,心里觉得这个动物挺可怜的,就用棍子把它弄起来,把它弄到外面去了。

群蛇集会

原打算就此了结此事,不料这条花纹斑斓的蛇,竟好像把刘玉平认作是许久未见的老相识。

过了几天,这个大花蛇又回到了刘玉平的家。

不仅如此,这次它还带着自己的“对象”过来“度蜜月”了。

刘玉平哭笑不得:“你还把自己的伴儿带来了?”

这两条蛇盘在刘玉平家的房顶上,老实巴交地度过了一夜。

次日刘玉平起身离屋,望见屋檐下两条蛇正朝他喷吐信子,那情景仿佛是相识已久的人在对他问好。

刘玉平觉得那两个小东西很有趣,因此决定不把它们赶走。

时日流转,那两条蛇胆量日增,某夜竟从窗隙钻入,攀上刘玉平的土炕,与他共度一宵。

次日,刘玉平醒来,见两条蛇趴在自己盖的被子上,顿时惊骇万分。

“人再胆大也难与蛇睡在一个炕上啊!”

当晚她将蛇赶出屋,并把缝隙都堵死,这才放心地睡去。

但是这两条大花蛇不知从哪里又钻了进来,睡在了刘玉平的身边。

久而久之,刘玉平确定了两条蛇对自己没有敌意,渐渐地习惯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玉平偶然看到两条蛇在自家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下蛋了。

刘玉平无奈:看来它们这是要在自己家长久住下去了。

紧接着,蛇蛋中接连不断地钻出一条条幼蛇,刘玉平由于长期与蛇相伴,内心毫无惊慌,反而觉得这些“小不点”十分讨人喜欢。

她此刻的心情,十分欣喜,如同家中饲养犬类的人,在自家犬只生产幼崽时的那种激动。

数周之后,刘玉平某日看见几条蛇,与先前那两条蛇体形相仿,一同进入了他的住所。

刘玉平忍不住笑了,带着伴侣来生孩子还可以,可把亲戚们都领来就太过分了!

那些蛇仿佛是受这对“伴侣蛇”的“鼓动”而至,它们并未视自己为“外来蛇”,也在刘玉平家安然居住着。

就这样,刘玉平家里成了“蛇窝”。

友好的蛇

2007年1月某个夜晚,刘玉平回到家中,发现家里所有大小蛇类都不见了。

刘玉平感到十分诧异,目光扫过空无一人的住所,内心竟涌动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

这一群蛇突然一走,自己心里还真有点不适应。

这种情绪仅仅维持了短短两三天便烟消云散,毕竟蛇类存在攻击性,远离它们是明智之举。

但是令她想不到的是:过了五六个月,这一群蛇又回来了。

刘玉平无奈:只要是不伤害自己,这些家伙爱咋折腾咋折腾吧。

往后数年,这些蛇总保持着固定模式,每逢正月便出山活动,到了六七月份又迁移至刘玉平家中栖息。

刘玉平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她感觉这些蛇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些蛇不仅对刘玉平很友好,对刘玉平的家人也很友好。

刘玉平的家人前往山中探望她时,目睹她屋内满是蛇,全都感到毛骨悚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那些蛇类建立了友善的关系,这些蛇类从未对刘玉平的家人造成过任何伤害。

在一次采访中,刘玉平笑着说:“其实养蛇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原来,在蛇出现之前,一些老鼠经常偷吃蜂蜜。

偶尔刘玉平睡眼惺忪地睁开眼,便瞅见盛蜜的罐子底部有个被啃得很大的破口。

这些老鼠不仅偷吃蜂蜜,还把蜂蜜弄得到处都是,这让刘玉平感到非常难过。

自从家里出现蛇之后,老鼠偷吃蜂蜜的现象便彻底消失了,这个情况刘玉平感到相当欣慰。

刘玉平激动地表示,这些蛇捕捉老鼠的本领,似乎比猫还要强,并且它们对蜂蜜毫无兴趣,这样一来,我的蜂蜜收获量就能显著增加。

刘玉平捕捉老鼠的本领很强,蜂蜜的收获量因此增加了,他的生意也变得非常兴旺。

根据调查,刘玉平家在过去十多年里居住的大蛇数量达到二十条,而小蛇的数量则非常庞大。

王锦蛇的性格究竟咋样?为啥会和人和平相处?

读到此处,部分读者在钦佩刘玉平魄力的同时,也对这种蛇的性情感到好奇。

早先曾经略微提及过:王锦蛇并非有毒的蛇类,在蛇当中属于性情温顺的种类。

但是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这种温顺的蛇也不例外。

这种动物主要捕捉老鼠和飞鸟,不过,当别的蛇冒犯到它时,它也会攻击自己的同伴。

王锦蛇广泛分布于国内多个山岭和丘陵区域,部分王锦蛇也常见于温带地区的村落之中。

这种蛇繁殖能力极强,一窝最少也能诞下将近10颗蛋。

由于这些蛇生息繁衍速度很快,很多捉蛇的人时常能捉到它们,而且捉蛇的人会把它们卖给附近的小饭馆,因此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些蛇的数量突然变少了。

近些年,由于官方出台了禁止猎杀及食用野生动植物的政策,该种蛇类才开始获得切实的维护,然而如今乡间已经很难再发现它们的踪迹了。

那么王锦蛇为什么会选择在刘玉平家住下来呢?

这问题很简单,大家都清楚,蛇属于变温生物,它们偏爱阴湿的环境,刘玉平盖的土房阴凉又潮湿,对蛇来说是个理想的栖息地。

这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深山老林历来是野生动物的栖息之所,刘玉平的住宅恰好位于王锦蛇的生存区域内。

另外,刘玉平在此处养蜂取蜜,因此吸引了许多老鼠,而王锦蛇为觅食来到此地安家,这样的事情也顺理成章。

王锦蛇与刘玉平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关系,刘玉平为蛇类提供栖身之所和食物来源,蛇类则协助刘玉平捕捉老鼠,并守护其蜂蜜。

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王锦蛇是否真的能够分辨人类,抑或是刘玉平具备某种特殊能力可以训练王锦蛇?

这种看法实属谬误,蛇类属于智力偏低的生物,它们无法像猫狗那样经过人类训练成为伙伴。

它们的头脑仅如成年人指甲盖那么大,里面几乎全是一些求生的本能反应,完全无法分辨人类。

其次,蛇以听觉和视觉障碍著称:它没有耳部器官,因此对周围环境的声响毫无察觉;不仅如此,它也是“远视眼”,寻觅猎物主要依赖自身的热感应本领和不断吐出的舌信。

蛇的舌头可以探测到有温度的动物,借此判断猎物的准确所在,最终实现捕获。

蛇之所以不袭击刘玉平,原因非常明了,主要是刘玉平给王锦蛇没有带来任何威胁。

设想一下,倘若刘玉平当初对那条蛇施加暴力,依照王锦蛇的特性,它极有可能立即反过来攻击刘玉平。

无法保证每一条王锦蛇都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能说刘玉平家饲养的王锦蛇性情相对较为平和。

结语

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多数都听过长辈们讲过这样的话:家里的蛇是家里的龙,不能伤害它,否则会招致家里的不幸。这种说法其实完全是迷信的产物。

虽然迷信,但是有一点说的是对的,那就是蛇是不能打的。

我国绝大多数蛇类为受保护物种,私下猎杀此类动物构成违法,情节轻微者将面临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家中出现蛇类,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要找专业的人来处理。

家里发现蛇并非什么灶神示好、财富将至的吉兆,它实际上是在告诉你:家中不洁,需要打扫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