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里仅够一顿饭钱,嘴里却满是段子

2025-09-28 -

小四爷他们所说的“穷门”,近年来在脱口秀界备受关注。他以及何广智、高寒、大国手等表演者,被网友们称作“穷门赛道”的代表人物。

和小四爷交谈,可以察觉到他性格文静,反应迟缓,不喜欢说应酬话,也有自己的一套步调与标准。他并不在意是否出名,只是觉得,现在再谈论开放麦时,现场气氛比先前热闹些,自己在节目中的演出,网上点赞留言也增多了。他不怕把遭遇的尴尬经历变成笑话,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展现自己,才能让人真正发笑。他也知道,真诚,才是幽默最核心的部分。

以下是小四爷的自述

“再不笑就来不及了”

我初次登台亮相,是在三年前的《脱口秀大会》第五季节目上,当时我表演了一个以豆浆和咖啡为主题的笑话。坦白说,那段笑话本身还算可以,不过当天我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当时舞台经验尚浅,其二是我出场时间过晚,当时已是凌晨两三点,观众们已经相当疲惫,因此最终没能留下深刻印象。

赛后,我进行了自我审视。部分同伴曾指出,我的文稿写得不错,只是阐述时显得缺乏感染力。为此,过去三年里,我频繁参与现场表演,逐步积累了舞台实践能力,同时也收集了不少可供使用的素材。

这三年,表演时偶尔会出现观众沉默的情况,即便是一些排练得相当熟练的节目也难免如此。观众沉默对表演者的心情影响很大,不过,或许是因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现在面对比较安静的场合,我反而不会感到紧张,会静待观众给出回应。如何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呢?我可能会把节目内容再说一遍,或者尝试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倘若我最终登场,察觉场面略显沉闷,便会打趣道:先前几位都显得颇为严肃呢!或者会劝告大家:望各位能稍加体谅,我已是末位表演者,倘若再无欢笑声,恐怕时机就要错过啦。

以前,我以为脱口秀就是些简短的笑话,比如那种one-liner形式,不会是冗长的内容。因此,我创作时,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比如遇到一个广告,觉得有些不妥,又或者看到一些鞋或服装的牌子,觉得名称很怪异,想发表点看法,也会记在心上。我会努力让自己保持警觉。那个关于豆乳和咖啡的笑话,意在嘲讽个别企业,它们为了标榜格调,硬是搞出些不必要的行为。

我特别欣赏一位脱口秀艺人克里斯·洛克,他在台上表现非常活跃,嗓门洪亮,肢体动作也很大,内容多是表达个人看法。他和我性格迥异,但我却很欣赏他。我不常从电影或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不过我确实喜欢看电影,小时候甚至梦想过成为电影导演。不过后来了解到,学习电影制作过程漫长,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的议题并非仅限于匮乏。我叙述自家窘迫,诸如住处简陋之类的趣闻,其实并非一种排解。由于即便这样倾诉,也无法弥补过往岁月的创伤,那些往事是无法逾越的。我就只是希望建立一件创作。我甘愿如此坦率,是因为唯有如此方能令作品精良,方能更加引人发笑。述说完之后,它也不扰乱我的心境。我毫无异样,依旧保持原状。

我至今仍会去公开场合表演自己的幽默作品,部分观众因节目而认识我,现场气氛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闷了。他们常常模仿我的口头禅,比如那句“何陋之有”,还会主动要求与我合影。不过我目前没有太多规划,只想按部就班地继续前行。赛事结束后我仍需参与一些商业活动,在电视节目中展示过的内容,在私下场合就无法使用了,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创作新的段子。

我是个坚强的人

升学期间,我原本希望攻读新闻传播类学科,不过最终未能如愿,最终选择了商业数据方向作为学业领域。我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表现平平,对于所学领域并不称心,觉得付出的努力已经很多,不想再继续深造。

我在大学期间,了解到《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已经开播,同样我也很欣赏《吐槽大会》。读高中时,我经常观看《今晚80后脱口秀》,有时会和同学们闲聊,偶尔逗得他们发笑,由此觉得自己似乎也具备一些逗乐他人的才能。因此萌生了去上海表演脱口秀的想法,之后真的去尝试过一次。那会儿参与了一场即兴表演,主要分享一些对广告的牢骚,出乎意料的是初次尝试就反响不错。即便我清楚,当时我的笑话还欠火候,实际效果掺杂了运气成分。

刚上大学实习那会儿,还没成为脱口秀演员,我找了个卖电子产品的工作。因为我喜欢研究数码产品,性格又有点腼腆,当时想或许做销售能锻炼自己。可实际尝试下来,收效甚微。我也曾担任过电话接线员,一方面是就业市场不景气,另一方面是打算尝试单口喜剧,电话接线员是“上午九点至下午六点”的工作,周末休息两天,如果找其他工作,万一需要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就没办法去表演场地了。不过这份工作我并没有做多久。后来了解到肆笑喜剧在招聘门票管理员,我就辞职去应聘了。之后逐渐获得了上台表演的机会。

近些年,倘若喜剧演出不成功,我也不会自我开解。我会先进行检视:某场演出反响平平,究竟是我的表现欠佳,还是听众的接受度不高?譬如某个段子往常效果不错,唯独那天观众反响平淡,那便说明当天听众的状态欠佳,换个听众群体再讲,明天再试,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自幼便算得上意志坚定,遭遇挫败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从不需自我安慰。

这次参与《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录制,我又积累了不少新的实践经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创作灵感的获取。当看到众多实力派演员表演的段子时,我常常会感叹:原来幽默的表达方式如此多样!这种经历既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也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高。比如海源、鸟鸟、呼兰、志胜这几位,我们经常在排练间隙探讨笑料的构思。我们共同相处时,主要任务是相互优化彼此的笑话,这确实是一种真诚的鼓舞和扶持,表明双方都在不断进步,并且都十分投入地对待这件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