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粤语,为何成了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在广东省的市井之中,混合着两种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倘若你并不率先讲广东话,对方通常不会主动用粤语与你交谈。即便他们开始用广东话沟通,一旦你回应的是标准汉语,他们会立刻改用汉语继续对话。
前些天,一篇探讨广州话和香港话差异的文章迅速传播开来。文章强调,广州人前往香港,只要用粤语交谈超过三分钟,其口音就能被轻易识别出来。
外地人觉得非常诧异,同一片通用粤语的地域,说话的腔调和词汇差异竟然那么大。本地人却更爱辩论,究竟哪个才是“标准”发音,哪个更“正宗”:港人嫌广府话像唱戏文,不地道;广府人则认为港人说话混英文,发音草率。总之,从香港到广州,总会被分辨出来。
广州东山的老洋楼,这里曾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图虫创意
香港暂且不论,即便是在广州本地,西关与东山的说话方式也存在细微不同,而芳村的口音则更加明显,原因是它紧邻南海,在从前常常被视作郊外。
在广州上大学,若不与同住者玩些粤语谐音梗,很难掌握这门语言。记得有位河源来的同学,她原本讲的不是白话,一次向室友问话时,把“洗”(sai2)音错读成了“死”(sei2),结果全宿舍的人当场笑翻了。
要惹广东人发笑,随便一句平淡的粤语就管用。那些没心没肺的语言玩笑,其实暗藏一种无关紧要的语言等级。好比英国中产,总爱学伦敦河口英语,模仿粗犷的利物浦腔调,或是纽卡斯尔的乡土口音。
语言的“势利”和“焦虑”
广州居民前往香港十分便捷,对于语言转换相当熟练。在便利店为八达通充值时,系统常会自动切换至粤语播报:“请为卡增值一百元。”
像充值增额、冰柜冷冻、空调制冷、吸管饮管、指尖存储、蓄电包尿袋这类常见词汇的差异,广州居民都能轻松转换。然而碰到一些鲜少用到的专业术语,还是会暴露不足,容易造成短暂窘迫。倘若对话中突然出现一个英文词汇无法立刻理解,心理负担会更为明显。
一看“猪红”,就知道老板讲粤语。/图虫创意
但是,一旦置身于旺角区域,广州居民便会迅速重拾自信心——香港青少年们的语言习惯相当随意,发音随意程度令人惊讶。
舌头尽量不翘起,因此前后鼻音难以分辨;舌面尽量不接触硬腭,因此n和l容易混淆;说话时气息微弱,声调让人难以辨识,有时甚至直接省略了韵尾,然而粤语恰恰是以声调、韵母、韵尾种类繁多而著称——总之,他们的舌头似乎过于松懈,说话含糊不清,缺少了粤语特有的顿挫感。
其实,语言是个“势利眼”,谁有钱有势它就跟谁走。
广东历史上最富庶的地方是广府,广府里最富庶的是广州,而广州里最富庶的当属西关区域。因此,西关的方言成为强势语言典范,几乎成为不言自明的标准。由于十三行的繁荣影响,西关地区甚至比香港更早开始使用“番话”,当时的省会城市比起那个小渔港显得更为洋气。
香港成为通商口岸后,众多广府居民前往香港寻求发展,促使广府白话在当地迅速普及,成为主要交流用语。过去观看TVB节目时,曾接触到香港电台推出的一系列粤语标准发音节目,这些节目明确以广州西关地区的语音为基准。
广州从前流传着“东山公子西关佳人”的说法,许多适龄男子都渴望迎娶西关豪富家的闺秀。
岁月流转,昔日西关的“最富”局面不再,香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力,让充满中西元素的港式粤语地位显著提升,进而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粤方言的发展轨迹。你如果仔细听,现在广州年轻人说的粤语,发音含糊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了。
但是,在目前这个时期,广州人更加担心的是,说粤语的人正在不断减少,他们不再那么在意说话的腔调是否规范,也不再纠结哪种口音更胜一筹。
依据2001至2011年香港人口统计,广东话是香港绝对的主流语言,高达89.5%居民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其次英语的使用率为3.4%,普通话占比1.4%,位居第三位。
广州居民以粤语为母语的情况,在几代人中持续减少。2017年,一项针对广州居民语言观念及对粤语归属感的调查问卷,共回收了300份有效反馈。调查结果揭示,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仅用单一粤语作为母语的比例仅为78.28%,而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方言)的人占90%。
学校里普通话非常普遍,课后粤语使用率也低,并且持续下降。调查发现,广州有52.8%的人对粤语前景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讲粤语的人越来越少,这种语言的生命力也在减弱。
城市越发达和包容,本地语言的困境似乎就越明显。/图虫创意
方言是我们共同的乡愁
广东素来是国内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并且本地居民数量增加得很快,同时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从其他省份移居此地。
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表明,2018年开头该市登记的居民数量达到1449.84万,其中拥有本地身份证的有897.87万,外地移居者有551.97万。此外,珠三角区域各城市相继放宽了居民登记条件,使得非广东省户籍的“新广州人”数量持续上升。
所以,很多人表示自己是广州人却不懂得广东话,这种现象相当常见。如果家里夫妻俩或者其中一人不说粤语,孩子很可能也不说。即便夫妻俩都说粤语,只要孩子去幼儿园学普通话,父母也很容易在家里改用普通话,这样一来,说粤语的环境就越来越小了。
广州居民已经体会到语言竞争给粤语造成的压力,这种担忧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母语的深厚情感。事实上,广州民众对本地方言的归属感和坚持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老一辈的广东人,对粤语的感情更深。/
他们对于各类街头访问或书面调查大多反应积极,普遍认同广州人应当维护粤语,部分人更会自发询问“自己能贡献什么”,这表明广州人视粤语为身份象征的核心要素。
广东省是中国内地少数推行双语政策的区域,虽然全国范围内存在多种地方语言,但广东省的主要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以粤语为主要播报语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百分之八十二点八六的广府族裔,百分之三十九点一八的客家族裔,以及百分之三十八点一八的潮汕族裔,都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比其他地方语言更动听,这反映出广府族人对自身语言怀有深厚的感情。
民间一直存在一种说法,当年中华民国刚成立时,广东话险些被定为官方语言。对于广州居民而言,广东话并非地方方言,而是正统的汉语。它并非岭南古语,而是源自中原夏朝时期的官方用语。广东话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百越方言的元素,但它的根本来源和语言特征,仍然属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雅言”。
闹市菜场中,九声六调的粤语带着浓浓烟火气。/《大城晓聚》
粤语在语音上保存了最多古汉语的发音特点,声调方面不仅继承了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调类,还发展出了一个中入调,总共有九个声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调式最为完备的语言之一。大学里学习中文专业的广东籍学生,在考试古代汉语的“平仄”题目时显得非常轻松,答案几乎立刻就能写出来,凭借语感就能自动分辨,其能力简直如同使用了捷径。
高晓松在《大城晓聚》提及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专攻杜甫,精通汉唐古音。这位美国学者在香港搭乘出租车,发现无论是说普通话还是英语的司机都无法理解他,情急之下,他尝试用汉唐古音与香港司机沟通,结果两人竟然毫无障碍地交流起来。
因此,用粤语朗诵古诗非常悦耳,广州人从小便用粤语学习诗歌并背诵,普通话中难以押韵的字眼,在粤语里都能和谐搭配。
用粤语念古诗,别有一番韵味。/《唐伯虎点秋香》
对粤语炽热的积极情感,还反映在行为上:
绝大多数广州居民经常运用粤语书写,即便在追求效率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也愿意放慢打字节奏,以确保意思表达清晰准确。
聚会场所从餐厅搬到歌厅,总会出现那么个广东人,坚持点播几首粤语经典曲目,即便周围多数人不明白歌词,他非要唱到尽兴才觉得满足。
一些新开的网红餐馆或咖啡店,喜欢在招牌或菜名上使用粤语书写,这种做法被称为“粤潮”,注重口感的广州居民,往往对此表示认可。
总而言之,随着粤语文化不再像从前那样兴盛,它仍然给广东人带来文化上的归属和精神上的寄托,粤语就是广东人的思乡之情。
鬓毛未衰,乡音已改。/
广普,透露着广东人的开放兼容
广东人对粤语认同感最高,但不等于他们排斥其他语言。
知乎平台存在一个讨论主题为“如何看待广东地区对粤语语言的热衷”,将粤语视为负面形象的现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看法。众多获得高评价的回应中,许多参与者纷纷表达支持广东人的观点。例如,一位来自湖北的网民,在东莞居住了八年时间,目前未能掌握粤语,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和活动。
他起初对粤语并无好感,同时认为当地居民比较隔阂,然而时间长了,他意识到自己变得有些娇生惯养。在他家乡武汉,年长的武汉人通常不会使用普通话,他们对待外来者时常常流露出明显的轻视态度。与广东地区相比,那种排外的风气在南方要缓和许多,外来者被视为宾客,一个一辈子未曾远行的老人,也会努力练习普通话,以便与不懂得讲粤语的人沟通。
另有一位知乎网友觉得,跟广东比起来,川渝那边好像更看重方言。从官员公司到普通路人,只要被问话,全都说西南官话,但大家好像都没意见。
广东其实很包容。/
在广东省的市井巷陌,倘若你不率先用粤语与人交谈,对方通常不会主动用粤语回应你。即便他们起初用粤语跟你沟通,一旦你用普通话回应,他们会立刻转换成用普通话交流。
在广州求学的北方学子们都能体会到,一旦有非本地籍贯的同学出现,广东人便不会继续用粤语交谈,而是转而用普通话,边说边笑地自嘲自己的“南腔北调”,还会向北方同学请教如何改进普通话的发音。
这一特点得益于广东人海纳百川的胸襟。自汉朝和唐朝开始,广州便长期作为中国的对外交流枢纽,与外界频繁往来。当地居民长期浸润在多元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接纳新事物的习惯,较少固守己见。这种经历使得他们思维活跃,善于适应变化,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广州,本地居民当时确实对粤语抱有优越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广州的群体愈发多元化,同时其他省份的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广州居民逐渐意识到外地人士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显著贡献,同时也发现了其他省市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
爱粤语,并不代表拒绝普通话。/
他们内心确认,掌握并运用标准汉语是增强个人优势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在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有效沟通的必备语言能力。正因如此,广州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具备双语沟通能力。
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广州市民对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的看法都持肯定态度,注重实效的人们觉得,要想广泛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必须掌握更多种类的语言。
因此,广东民众对于粤语并未如人们所想那般固执,其坚持程度或许不及他们对佳肴的挑剔标准。总而言之,广东人在百分之百拥护地方语言的同时,也一直对通用语展现出包容接纳的态度。
要是有人显露出一丝对粤语的好感,他们就会喜不自胜。只要你费劲地蹦出一句平淡的粤语,定能让他们笑得合不拢嘴,同时还会一边欢欣鼓舞地帮你纠正发音。
这样温和的倔强,大概称得上可爱了吧。
作者 | 冯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