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成笑谈,我们到底在惧怕什么?

2025-10-02 -

看到那则报道时,我正待在深夜办公楼前,手机屏幕的亮光映照着我倦容满面。韩国人口出生率低至0.75,在全世界排在最后一位。我无奈地笑了笑,随即合上了手机,目光转向那片持续亮着灯光的钢筋水泥建筑群,每一扇透出光明的窗户后面,也许都住着和我一样,正被“要不要生孩子”这个难题深深困扰的人。

我们这代人,好像活在一个巨大的悖论里。

**一、我们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

我那位哥哥,典型的八十年代出生,在知名企业服务了十年,去年终于下定决心在五环以外购置了一套两居室的房产。房子虽然到手了,但他和妻子却完全选择了不要孩子,保持着丁克生活。春节聚会时,舅舅手持酒杯,眼中有泪光闪烁地问道:“我实在想不明白,我和你母亲当年一无所有,辛苦将你们兄妹俩抚养成人,怎么到了你们这一代,条件优越了,反而连生孩子都犹豫不决了呢?”

表哥一言不发,只是安静地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记录开销的应用。应用界面显示,他每月要支付十二万的房贷,八百元的停车费,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各种支出,几乎花光了他们夫妻俩的全部收入。他小声对父亲说:不能生育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实在负担不起。从孕期检查到婴儿奶粉,从幼儿园到课外辅导班,哪一项不是在大量花钱?他仔细盘算过,将一个孩子抚育至大学毕业,至少需要一百万。这笔钱,足够我们和嫂子不消费不储蓄还清十年的房贷了。我们凭什么去冒险,冒险押注他未来能功成名就,还是冒险寄望于我们年老时他能提供支持?

那瞬间,饭桌上静悄悄的。舅舅的目光,由盼望转为怜惜。他大概终于领悟,他们那辈人里,孩子是期盼,是帮手,是晚年生活的指望;而我们这代,孩子倒像个无价之宝,一个得用全部家当去呵护的“甜蜜负担”。

**二、新加坡的“天堂”,为何也留不住摇篮?**

人们经常说,只要给予经济支持就可以了。以新加坡为例,当局几乎承担了抚养子女的全部责任。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可以直接获得三万八千新元(折合约二十万人民币)的补助,而三胎和四胎的补贴金额更高。至于购房,一个普通家庭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上就能拥有自己的组屋。这种情形,在我们眼中,简直如同仙境一般。

可天堂的生育率,也只有0.97。

为何如此?由于金钱与居所,仅能应对“存续”的开支,却无法摆脱“抚养”的困境。

我有一位在新加坡谋生的朋友,她和她的先生都是知识分子,收入颇丰,住着公共住房。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不过朋友透露,她每天女儿睡着后都会暗自落泪。她每天早上七点离开家,晚上八点才返回,孩子一直由保育员照顾。周末难得有机会陪伴女儿,她却满脑子都是下周的演示文稿和未处理完的工作信息。我觉得自己好似一台创收的设备,一个营造舒适居所的‘助手’,并非一位母亲。

她停顿了一下,随后分享了一幅孩子亲手绘制作品的图片,画中呈现出一个独自一人小女孩,她的左右两边是两个只露出背后、被电脑和手机所环绕的成年人。

我们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物质保障,却无法给予她最珍贵的情感支持。我们依靠财富和速度,打造了一个表面无懈可击的社会,却也因此亲手摧毁了父母应有的从容心态和家庭温馨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生育孩子,难道不能算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吗?

友人的话语,似一尖锐物,令我内心感到剧烈疼痛。原来,比经济拮据更令人恐惧的,是时光的匮乏,是体力的不足,是那种能够悠闲见证孩子逐步成长的自信。

**三、破局的钥匙,不在钱包里,在时间里**

德日两国的情况,或可提供我们一些借鉴。德国实施“四日工制”,每年工作时间仅1363小时,父母双方均可享有14个月带薪育儿假期。日本同样立法,严格限制加班,确保劳动者拥有休息保障。

你瞧,那两个一度被低生育问题困扰的国家,如今生育水平竟然在慢慢提升。

这揭示了什么?揭示出年轻人追求的,并非临时的经济援助,而是能够长久维持、得到保障的生存状况。他们期望自身的努力与回报相匹配;他们渴望,工作结束后能够关闭与职场的联系,回到家中陪伴孩子阅读;他们期盼,每个周末可以与家人一同前往绿地,而不是在教育培训机构的入口处焦急守候。

当“996”不再被视为恩赐,当“无薪劳动”成为过去式,当长辈们得以从商界的无情剥削中赢回应有的闲暇与体面,他们便能够再次认定,抚养后代,并非一项亏本的交易,而是一项蕴含深情与延续的、值得的投入。

**我们这代人,到底在怕什么?**

我们怕的,不是孩子的啼哭,而是深夜里为账单发愁的沉默。

我们所畏惧的,并非没完没了的尿布更换,而是持续不断的会议以及永远处理不完的确认回复。

我们所畏惧的,并非存在的绵延,而是要把这种深重而徒劳的倦怠,照搬照抄地留给后代。

那么,亲爱的朋友,在你面临选择时,让你迟疑不前,让你退避三舍的,到底是经济上的不足,还是其他方面的缺失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