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茶馆里吃饭

2024-04-13 -

电视剧《茶馆》正在热播。 鉴于剧中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于今天很多人包括老年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而且文史民俗方面也存在不少错误,导致观众很难体会到丰富的内涵。翻阅老舍先生的著作,我们特地查阅了资料,了解了其中的一些人物和物品。 叙述性介绍。

从清朝到民国初期,首都的文化娱乐场所很少,而且限制官员随意进入这些场所,所以后来就没有公园了。 茶馆已成为社交、聚会、讨论、休闲的重要场所。 所以,我们不要误认为剧中形形色色的人在茶馆等候只是为了喝茶解渴。 老舍先生以“茶馆”为题,比喻茶馆是一个小社会,是各种生活的展示场所。

据戴逢春先生的《老北京的茶馆》一文介绍,北京的茶馆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发展、繁荣。 同治时期,茶馆更加盛行。 甚至还有能容纳千人的大茶馆,占地三四层。 究其原因,恐怕与八旗弟子有关。 随着社会的安定,八旗内有很多士兵无事可做,朝廷也不允许他们做其他事。 他们只能做好接单的准备。 只要是“旗内”,男孩一出生就可以领月俸,吃皇家食品。 一个月可以挣一石、七斗旧米,再加上一些银子。 虽然不多,但也不会停止。 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指俸禄银子)”。 “老米”又称“鲁米”、“仓米”,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红的陈米。 旗人认为这种米比新米好吃。”旱涝保收,无所事事的旗人养成了喝小酒、吃小吃、享受流水小福的习惯。有了顾客,茶馆自然就兴盛起来。北京不仅茶馆数量众多,而且茶馆种类繁多,有大茶馆、纯茶馆、书茶馆、棋牌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避难茶馆, ETC。

北京的大茶馆中,以地安门外的天慧轩最为有名,其次是东安门外的慧丰轩。 剧中的“玉台”是虚构的,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名字。 这种茶馆地面整洁,设备精良。 天然的方桌和木凳,优雅干净。 茶馆入口处是“总柜台”,负责外卖和餐桌账务。 过了桌子,就是“二柜”,掌管“腰查帐”。 最后是“后拒绝”,管理后厅和私人座位。 三层的柜台各有自己的界限,接待不同的访客。 有的后厅与腰核相连,雅致的则以庭院相隔。 夏天,庭院里搭起顶棚,摆放鲜花、盆景、金鱼缸。 大型茶馆的茶具也有研究。 早期都是用有盖碗。 一是卫生,二是保暖,三是喝水时加水,彰显风格。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喝茶是次要的,主要是消磨时间。 北京人讲究礼仪,喝茶时不盖嘴。 先打开碗盖,放入茶条,然后饮用。 在这种茶馆喝茶时,除了茶叶之外,不需要花钱加水。 你可以喝一整天。 一部分儿茶叶可以分成两袋。 早上去茶馆时可以泡一袋。 中午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就可以放下碗了。 桌上,大厅官员会妥善保管你的茶具和茶几,下午回来时可以再泡一袋再喝。 大茶馆也卖食品,所以分为红炉茶馆、窝窝茶馆、动锅茶馆和二石店。

茶馆只卖茶,不做饭。 春、夏、秋三季,茶室前均搭起高高的凉棚。 脚手架的杆子上或屋檐下,木牌上刻有“毛尖”、“玉前”、“却溪”、“大方”等茶名,下面系着红布条。 耳朵随风飘扬,远远就能看出这是一家茶馆。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炉灶就被打开,开门迎客。 俗话说“水沸茶舒,香气惊人”。 第一批顾客是喜欢晨间散步的老人或失业者。 早上他们去城外的芦苇荡池塘边遛鸟,进城后去茶馆休息。 这时,他们把饲养的云雀、黄鹂、画眉、青贝、红甲虫等笼子放在茶几上或挂在棚杆上,常客都有固定位置。 这时,有人就会把笼盖取下来,让鸟儿叽叽喳喳地叫,顿时“百鸟齐鸣”。 有些鸟类可以模仿喜鹊、山雀、杜鹃、怪鸟,甚至大雁和家猫的叫声。 其他人可以模仿鹰的叫声,但养鸟人讨厌它,因为当它叫时,其他鸟不敢再叫。 客人们除了鸟鸣之外,整个上午都在聊茶经、讨论时事、聊家常。 为了拓展业务、吸引顾客,茶馆老板也会组织“淘”活动。 在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用红包写一张花条,邀请养好鸟的老人来,让爱鸟人士带着自己的鸟来学习如何叫。 行话称为“”。 届时,茶馆会张贴红色大字报,广泛宣传,于是老少四方云集,茶馆里人头攒动,生意兴隆。 举办“穿桃”活动的茶馆也会名声大噪。 崇外街上的万乐园是最好的之一。

冬天,茶客除了取暖、聊天之外,还养蚱蜢、斗蟋蟀、嬉戏鸣虫。 他们会把怀里的葫芦放在茶几上,放出青蝈蝈,和茶一起喝。 炎热的空气让蟋蟀振翅,金铃鸣叫,在一切荒凉的时候呈现出一丝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除了比较昆虫之外,观赏昆虫用具也很有趣。 蝈蝈葫芦很有讲究,开口的样式有很多种。 有些葫芦现在已经成为古董了。 茶馆还为老百姓提供“摇会”、“接会”、“写会”(组织互助组织或行业协会)的机会。 有的还设有猜灯会(猜灯谜组织),有的设有棋牌社。 例如,围棋国手崔云芝曾在什刹海二鸡子茶馆下棋,象棋国手那建廷曾在隆福寺二游轩下棋。 这也是清茶馆的故事。 下午,茶馆里又来了一批客人。 房屋经纪人方亚子在这里交换房屋销售、抵押和租赁信息。 沿街买二手货的商贩,敲着小鼓,一边喝茶一边交流信息。 他们询问在某个地方出售的二手商品的出价是多少。 如果同行去那里,他们只能出价比自己低,才能压低价格,赚取利润。 他们用行话把茶馆称为“钻儿”。”还有石匠等商人把这里称为“口上”。工匠没有工作。如果你去我们茶馆,泡一壶茶,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这里还有介绍放贷、剥削借款人的人,甚至还有来这里买卖人的人贩子。交易是不道德、不道德的,茶馆老板通常会礼貌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老北京故事段子_老北京搞笑段子_老北京小故事

书茶馆早上接待喝茶的客人,也是各界客商的聚集地。 下午和晚上请讲故事、打鼓的艺人唱歌。 这个时候,喝茶只是一个媒介,最主要的是听书。 下午书一般从三点以后开始,晚上书可以从七点、八点一直持续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 有的地方在下午书之前加一个“早说”,从1点开始,为刚出道或尚未成名的人提供练习和吸引听众的机会。 名书茶馆装饰精美,有的摆着藤椅桌,有的摆着木椅木桌,有的墙上还挂着字画,营造出听书的氛围。 茶馆首先要请一位先生,能读大书两三个月。 收入30%至70%,茶馆30%,绅士70%。 法律正式文件只讲了六章,后面再续四章,最多可以续七八次。 平均每本书我得到一小块铜钱。 我老公也算有文化的人,茶馆老板也很尊重他们。 说书的内容有讲历史的“长枪、袍、书”,如《三国志》、《梁汉》、《隋唐演义》等; 有“公案书”,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有侠义书,如《大五义》、《小五义》、等等;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等,也有说“聊斋”的。 《聊斋》虽然也是一部神怪故事,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优雅的爱情篇章,很难解释,如果太俗了,就失去了作品的本意,如果太优雅了,就失去了作品的本意。听众会很难理解,雅俗共赏。。有些艺人说得很好,讲述了鬼狐成年后的荒凉世界,听众穿梭于大地之间的故事喝茶时的天、地、天,似乎更符合喝茶的氛围。

听书的人交的费用不叫茶钱,而是“书钱”。 就是说听书为主,喝茶为乐。 北京的书茶馆大多集中在东华门、地安门外。 东华门最著名的是东岳轩,地安门最有名的是同和轩。 天桥书茶馆表演梅花鼓、京云鼓、京东鼓、唐山鼓、梨花鼓等民间艺术表演。 有很多种。 固蜀民间艺术虽然也讲故事,但大多是片段。 除了选取大部分评书段落外,还有一些新编的切合场合的故事,如《妈妈去水》、《慈火》、《红梅亭》等。 说书人每农历两个月表演一次,表演结束时由另一人代替。 每年这两个月必须在这个茶馆里表演的节目就叫“树转儿”。 如果是闰月,茶馆就会请人再表演一个月,称为“说旦月”。 也有从上到下表演的,甚至说是三个月,也有单月表演三个月的报道。 至于演两轮、讲四个月,那是非常罕见的。 这取决于讲故事的人的吸引力以及图书馆是否为下一轮安排了好人。 这种书茶馆是普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老百姓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书本茶馆的说书。 当时受欢迎的演员有刘继业讲《济公传》、王久奎讲《包公案》、连阔如讲《东西汉》、赵英坡讲《聊斋》、流行的鼓点节目有《七国志前后》、《南唐三游》等。天桥的二游轩、青山居、花狮二的三游轩、万源园都是这样的茶馆。

棋牌茶馆位于过去的天桥地区,顾客大多是体力劳动者和失业人员。 这里的设备很简单,就是几根原木、方木埋在地里,或者干脆用一堆砖块代替,上面铺着长长的木板,上面画着棋盘。 茶客们在这里下棋,排遣生活的无聊。 租棋除茶水外不收取任何费用。 每个茶馆的顾客不多,生意简单,所以生意清淡。

季节性茶馆就是茶棚。 除了在厂甸、蟠桃宫、东西寺等定期庙会临时搭建的大茶棚外,在一些季节性旅游景点和旅游季节也设置了茶棚。 市内著名的季节性茶馆是后海。 民国五年后,从立夏到立秋,北岸出现了一条茶棚长廊。 有的茶棚沿海岸而建,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水上。 每当夕阳西下,微风吹过,你就可以看海,绿叶红荷迎风点头,品茶。 细雨来临前,香气萦绕在你的牙齿和脸颊上。 有的茶馆靠近荷塘,荷叶触手可及,茶香与荷花融为一体。 还可以品尝到新采摘的莲蓬和荸荠。 盘子里的白莲藕的水汽还残留在桌上。 小吃有四季豆糕、豌豆黄、酸肉、炸薯片、茶汤、杏仁茶、杏仁豆腐等。 夜晚,水汽飘荡,树影舞动,灯光昏暗。 雾气中根本无法辨别任何东西,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天空之中。 这里的很多糕点都继承了玉山房的工艺,味道正宗。 有的茶棚后来由临时改为固定,有的则迁入游人较多的园林中,如中山公园的来金玉轩、太平花、上林春、积树林,北海公园的双红亭、道凝斋等。 怡兰堂的前身与后海茶馆有一定的渊源。

野茶馆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设立在郊区,如朝阳门外的麦铺、安定门外的六铺康、德胜门外的钟寺等。 他们周围都是芦苇和草。 他们环境幽静,附近有许多池塘。 很多人来这里钓鱼,养鱼户也经常来这里捕鱼捕虫。 每当夕阳西下,他们就提着鱼竿和铁丝网,渐渐走向这里设立的茶馆。 又如六铺康茶馆,位于瓜棚和豆架之间​​。 茶客们来到这里观赏黄瓜花、茄子花和黄花粉红蝴蝶。 这是一派田园风光。 像孟浩然和他的老友那样“对酒谈桑麻”的人还有很多。 “乐趣让人感觉返璞归真。朝阳门外还有一座葡萄园茶馆,西边有清澈的溪流,东边和南边有池塘和荷花池,南边有数百个葡萄架。”北面古树参天,矮篱环绕,故文人墨客看中此地,常来这里下棋、猜谜、吟诗聚会。清代去圆明园、颐和园都要经过这里,所以修建了桥、茶棚,这些野茶馆给终日生活在喧嚣中的城市居民带来了片刻的宁静和玩耍。以上都是比较优雅的野茶馆,但真正的野茶馆一般都是几间泥屋,四面都是竹篱笆,屋顶上铺着芦苇箔。土坯茶几,配四五个木方凳。 泡茶用大肚沙包裹的茶壶,喝茶则用粗黄沙的茶碗,或者干脆用大碗直接从青瓷坛子里舀茶。 20世纪50年代,这样的茶馆在阜成门、西直门还有很多。 因为这里是“圣口儿”、“驴口儿”,北京、西安拉煤、赶驴的人、城里骑三轮车的人都常在此休息。 他们通常喝大叶茶,而碎碎的“满天星”花茶被认为是好茶。 冬天,这些人在茶馆的炉子上烤馒头、红薯、糕点,午饭喝着热茶。 一大碗儿茶要两毛钱一碗。 如果你有钱,就给你。 如果你没钱,喝完就走。

避难茶馆并不是这个茶馆的正式名称,而是它的功能。 崇外街东晓城路南有一家,叫德胜堂,顾客多是附近的平民。 平时茶馆都是按时营业的,不过到了年底的除夕夜,茶馆确实通宵营业,还生着火,用来遮挡外面的寒气。 一些日常生活与饥饿作斗争的贫困群众,欠下粮食、副食、煤炭、柴火的债务,或者拖欠房租,暂时无力偿还。 为了避免年底债权人追债,他们来这里“喝茶”。 他们都面带悲伤,或叹息,或沉默,或在办公桌前睡着了。 第二天,在过年的鞭炮声中,人们互相告别,各自回家。 如果途中遇到债主,就会赶紧交出手来,祝“恭喜发财”,而债主往往会苦笑着还礼,新年就这样结束了。

剧作《茶馆》中的鱼台就是集以上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茶馆。 老北京的大茶馆解放后基本消失了。 其他茶馆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仍然存在。 如今,书茶馆已经修复了不少,但“避风塘”等新茶馆还不能算是老式茶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