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个踢了20年足球的球迷的角度,中国足球为什么失败了?
最近因为世界杯,网络上和朋友圈里对足球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作为一个看了20年足球的球迷(我是2002年因为韩日世界杯开始关注足球的),最近和朋友聊了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足球为什么没搞好?
作为一个球迷,看着中国足球这些年一步步走下坡路,真的很心痛。有时候看球的时候,也会想很多。借此机会,我们来聊聊中国足球为什么走下坡路。
踢球的人少,选择范围太小
中国足球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足球运动普及度不够,踢足球的人太少。
我经常听到人们说:“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挑选11个人来踢足球?”
与之对应的是,我们的注册球员太少了。至于注册球员有多少,有的说是5000人,有的说是8000人,有的说是10000人。别说那些足球强国了,就连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国家,我们的人数也远远低于他们。
所以,我们的职业球员实际上是从这几千到上万名注册球员中挑选出来的几百人,我们的国家队也是从这几百名职业球员中挑选出来的,而不是从14亿人中挑选出来的。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选拔范围太小,才导致足球水平太低,问题恰恰在于足球运动员太少,根本问题是足球普及度不够,踢球的人太少。
作为一个既看球又踢球的球迷,我上学的时候,每个班都能找到至少几个踢球的同学。那时候我们学校没有体育场,就用书包或者砖头当球门,在沙地上踢球,以玩为乐。周末的时候,几个班的同学会聚在一起踢一局。现在呢?至少我很少看到学生踢球。
很多人说想踢球,但找不到踢球的地方。还有人说有球场,但限制入场,或者收费太贵。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我住在一个小县城。我们这里确实有一个免费的球场,平日上午和下午开放,周六周日全天开放。但除了少数家长带着孩子在踢球外,那里根本没人踢球。周末踢球的大多是我们这样的中年人,球场上的草地也成了散步的地方。
既然不是场地的问题,那为什么踢球的人这么少呢?
1. 学训矛盾,过早专业化
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踢足球?我们常常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不让踢,家长不让踢。那么,如何深挖这个问题呢?
张璐老师在谈到中国足球的问题时,曾提到,上学没人踢球,是因为中国小孩子不爱踢球?不是的,小孩子都爱踢球,那为什么上学之后,特别是面临考大学的压力,没人踢球了?其实问题出在学与练的矛盾上,根源在于过早的专业化。
张璐老师说,现在讲足球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足球水平,要培养足球明星,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就导致孩子从小踢足球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这是过早的专业化。过早的专业化至少有三个不好的后果。
第一,兴趣降低。小孩子喜欢踢足球,因为好玩。但是一旦过早职业化,就要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势必导致对足球的兴趣降低。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看过职业球员的训练,就会明白,专业训练相当枯燥,需要长期坚持,连很多成年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初中生?一般人都坚持不下来。
其次,是学习和训练的冲突。张璐老师说,在国外的小学生,一周只需要训练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周末打一场比赛,这样基本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就算你有天赋,进了俱乐部梯队,俱乐部还是要求你完成学业,如果你的学业达不到标准,俱乐部会给你指派老师补课。为什么呢?因为就算你进了俱乐部梯队,哪怕是拉玛西亚,将来成为职业球员的人还是很少的,大多数人还是要走出去,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行业,你还是需要知识的。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学校都有足球队和校队,每周三甚至每周五都要训练,每次至少要训练两个小时甚至半天,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学校要注重入学率,家长则要担心孩子的学业。
这样做的结果是,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必须做出选择:是让孩子学习学术科目,还是选择足球?众所周知,足球的成功率相当低。有多少家长敢拿孩子的生命去赌博?结果,当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时,家长和学校自然就不会再让孩子踢足球了。
最后就是受伤的风险。小学生乃至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高负荷的专业训练必然会增加孩子们的身体负担,导致学生出现各种身体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经济压力,这是学校和家长所无法承受的。
让我们进一步讨论受伤的风险。
即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踢球依然存在受伤的风险。就拿我们小时候来说,那时候我们会找一块场地,有时是泥地,有时是水泥地,扔两个书包组成球门,几个小朋友就去踢球。受伤是常有的事,拉伤扭伤是常态,甚至骨折也时有发生。我的左膝伤就是从那时候留下的。但那时候的家长打孩子、骂孩子、带孩子去看医生,却没有人去学校闹事,也没有人因此坚决反对孩子踢球。
那现在呢?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哪怕是轻微的磕碰或者受伤,都会让父母心疼不已,更别说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不但孩子的手会疼,还可能引发家长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各种纠纷。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的原因。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学校自然严禁踢足球。
2、环境不好,没有前途。
这应该是学训矛盾之外最严重的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说一下教练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青训,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人员和组织也不少。毕竟青训市场巨大,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从事青训的人员和组织中,有多少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教练,又有多少是真正持证上岗的教练呢?
谁也无法保证这些教练对于年轻人的训练是否符合球员成长规律、是否真的能够提高球员的基本功和战术素质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培训并顺利成长呢?
第二是人才选拔。我们目前的青训显然不够完善,也缺乏系统性。虽然民间青训机构很多,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球员很难晋升。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选拔机制,很多年轻人训练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由于我不是足球专业人士,不清楚各个俱乐部的选拔流程是怎样的,但平民球员晋升进入职业球员行列的渠道太少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就是行业黑幕交易,相信关注足球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球场上球员的黑幕交易,送礼,钱换性交易等等,甚至球员上场比赛都是明码标价,所以就算你有能力,也还是没法上场。
各类比赛中也出现各种乱象,假比赛、默契比赛、不按照比赛结果颁发奖项等等怪事,时不时让人大跌眼镜。
这种乱象无疑严重挫伤了普通出身的年轻人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他们知道自己在物质条件上无法与富人相比。至于家长,在生存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读书的成功率无疑高于踢球,他们又怎么敢去赌呢?
足球改革愈演愈烈
还记得我刚开始看足球的时候,我们国家队至少可以和日本、韩国、伊朗这些球队抗衡,就算赢不了,至少场面还不错。后来我们开始进行各种足球改革,结果从闫世铎到谢亚龙,再到蔡振华,最后到现在的陈戌源,变化真是乱七八糟,中国足球也从亚洲一二流沦落到亚洲三四流。
那么为何我们的足球改革不但没有壮大起来,反而倒退了一大步呢?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改革措施天天换,政府换民众,外行指挥内行。
每次领导人上台,都是在推足球,在讲青训。要想做好这两件事,必须长期坚持,短时间内很难见效,一个领导人任期内不可能见效。其实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活儿。但哪个领导人愿意亲自干,让后人享受成果呢?
结果领导说要普及、培养年轻球员,实际上重心还是在大赛上,今天开集训,明天联赛让位给大赛,赛前喊激情口号,进不了世界杯就换主教练,国内球员不够好就安排上场,为了让国内球员上场,就不让安排上的球员上场,把一切都搞砸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男足不够好就搞砸女足,最后把女足从世界一流搞砸成了亚洲一流。
那么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又如何呢?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上没人关心。推动足球发展根本没做任何事。普及无从谈起,青训一团糟,现在联赛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这个领导制定了好几年的计划,几年之后,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来又来了个新领导,又制定了另一个计划。结果,我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我们花了很多钱,但效果却越来越差。
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而不是足球从业者,我能想到的问题就这么多了,其实从这些问题中不难看出,中国足球的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足球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
未来该怎么办?
有人说,提问谁都可以,但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那么,中国足球如何才能更好?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作为一名业外球迷,我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没有太多切实可行的想法。
当然,对于足球新闻评论区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仔细分析,其实大部分都是不靠谱的。比如很多人说足球应该纳入高考,那么考试成绩该怎么衡量?是不是要打一场比赛,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每个人打分?那么在评分过程中会不会存在什么黑幕操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或者具体的量化标准,比如盘带次数,传球准确率,盘带能力等等。如果真是这样,别忘了我们的应试教育能力。到时候肯定会变成考试项目的专项训练,这样就选不出真正的足球苗子了。
我想说的是,希望足协领导干部能做一些实事,不要只顾着自己任内的政绩,要切实做一些有利于足球发展的事情。比如,做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普及和培养,培养更多的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加强地方足协力量,成立地方联赛,形成分级选拔人才机制等。
当然,足球要想崛起成为足球强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不要总想着赶超别人,脚踏实地才是根本。根据足球发展的规律,结合实际,制定长远目标,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成果,但至少还有希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