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大明朝1566》:你所不知道的“媳妇”文化
“家破人亡,亲人丧命,当入十八层地狱,逃脱法律制裁,方可升大罗天!”——杨金水
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张黎导演的《明朝1566》以嘉靖末年国库亏空为切入点,从改稻为桑的阴暗面、民生艰难入手,引发了商人、官员、朝廷之间一系列的利益冲突。
剧情从锦衣卫打死御史周允懿开始,到嘉靖皇帝驾崩、海瑞获赦结束,整体看来朝廷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期间的各项苛政却惨不忍睹,种种无奈让人唏嘘。《明朝1566》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压抑的历史剧。
1. 亏钱的商人
“侯爵不再是侯爵,王者不再是王者,千车万马归莽山,狡兔死,良弓藏,我死后,你又受了伤,我给云娘弹一曲广陵散。”
这是沈一石临终前的最后一首歌,他疯狂挣扎,却只能选择死亡。沈一石是一个悲哀的奸商,他彬彬有礼,圆滑世故,一边阿谀奉承官员,一边生意兴隆。但他注定要失败。
重农抑商的国策在早期脆弱的农业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16世纪的明代,却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在当时的欧洲,沈义士这样的人可能已经开始挑战庄园主和骑士阶层了。但沈义士仍然是一只待宰的肥鸭。
用杨金水的话来说,沈一石这些年赚的钱有多少,赔的也有多少。郑米昌、何茂才、颜阁老、小阁老……还有他得罪不起的皇宫,长期不断压榨他的财富。沈一石一直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和杨金水的“兄弟情谊”,甚至把自己喜欢的女人送上了太监的床。说干这种事的男人,无耻至极,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沈氏还有其他的经营策略可以选择吗?这部剧对明代的商品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是因为商人生性贪婪,所以朝廷才对其进行打压?还是因为皇权和朝廷对财富的肆意索求,导致社会环境不正常,以至于商业只能依靠官场才能畸形发展?
这个问题我不回答,沈义士在遗书中有他自己的解读。
“我们大明拥有天下,如果朝廷节俭爱民,百姓守时,各级官员廉洁自律,开辟丝绸、瓷器、茶叶的通商之路,光有这三样,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了。为什么今天国库亏空了?各级百姓挥霍无度,掠夺百姓,民变在即,掠夺商贾,沈先生被剥削了几十年,剩下的一家人真的能填补国库的亏空吗?看到这份账目,你会大失所望的!”
一百年后,灭亡明朝的是商人,还是政府?
2.媳妇文化、忠臣孝子
“当我出去服务时,我服务于整个世界,而不是服务于统治者;我服务于人民,而不仅仅是服务于一个家庭。”
人民最重要,国家次之,皇帝最不重要。这是古代仁人君子应有的世俗思想。臣子应该是皇帝的老师和朋友,而不是他的仆人和妃嫔。但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明朝官场里的“媳妇”文化。
这部剧经常提到“媳妇”这个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剧情有三处。
第一次是吕方对比分析嘉靖,说胡宗宪就像自己的儿媳妇,一方面忠于国家,关心百姓,对严党贪官污吏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又因自己为人书香,对严嵩感情深厚,最后夹在中间,两边都没好处。
第二次是严嵩与胡宗宪的对话,老严看出胡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便微微一笑,开了个“两面三刀的好儿媳”的玩笑,随后感叹自己不过是个儿媳,竟然还有人争着当这个儿媳。
第三次是徐阶与嘉靖的推心置腹的谈话。说到做臣子,就是尽到儿媳的义务,“能忍则忍,该隐则隐”,实在忍无可忍,“苦子孙,莫冤岳父母”。从这个角度看,家族帝国的为臣之道,就是讨好君主,给百姓施压。所谓传统宗法秩序,就是欺压弱者。
难道这些博览群书的人,真的不懂“民本”的正确性吗?难道这些深谙理学、心学的精英,真的相信修建宫殿庙宇以求长生不老的鬼话吗?难道他们真的相信帝王之权,写诗取悦皇帝吗?未必。旧社会的读书人也是读书人,不是傻子。
我相信,他们年轻的时候,和很多刚步入官场的文人一样,怀揣着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梦想。就像高翰文一样,也曾天真地认为“变法救国、自解困境”的方略,是真正为民谋福。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自暴自弃呢?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可以理解为:因为反复经历失败或惩罚,而发现是否接受失败或惩罚无法被主观控制或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普遍的无助感。人一旦陷入习得性无助,就会对现实产生一种失望和无助的态度。”——《异常心理学》
在明朝,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患有“习得性无助”。正如胡宗宪对海瑞说的:“你动朝廷,是有人要你动朝廷。皇帝要杀的,你保不了;皇帝要保的,你动不了。”这就是岳仲四谏和戊戌三子的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是皇帝的棋子,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己决定。士人在这样的官场中浸淫久了,久而久之,就麻木了。有良知的人走上了高翰文的路,有野心的人就成了徐阶、赵贞吉。至于那些谋求利益的现实主义者,干脆就成了严嵩、严世藩。
“没有真正有德行的大臣,有德无德,有时候自己也没有发言权。”嘉靖说得很清楚。
不过黄志忠先生饰演的海瑞却是个异类,他是一个真正的贤臣,一个很有男子气概、很有实力的男人。有观众骂他,但其实他在剧中唯一的不足,就是对母亲的爱有些扭曲,以至于对妻子相当不厚道,这是传统男权社会的通病。至于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海瑞是一个标杆,是一个健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模范。他亲民,他廉洁,敢于直言,但又符合礼仪。在这部剧中,海瑞是迂腐之人吗?不是,他入京后就对高瀚文说过“唯有沉默才能天下太平”,他深谙世事。海瑞是不顾大局吗?不是,他提出建议之前,就已经断绝了一切联系。被捕后,他从不牵连他人。他比谁都清楚,豫亲王一伙才是明天的希望。他要做的,就是立足当下,为以后的一切开个先例,给在位的皇帝一个警醒。
海瑞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虽然这种信仰也包含着一些盲目的忠孝的局限性,但海瑞是真诚的,比那些披着人皮的伪善野兽干净多了。能分清独治和君臣共治的人,实属罕见。毕竟,直到近百年后,黄宗羲才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皇帝)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3. 失去根源的祖先
要说嘉靖的皇权,首先就要说说这部剧里的太监。
“今宰相、六部,为政事之本。然本章之评议,先口传,后拟定。国之赋税,先送内库,后送粮仓。国之狱吏,先送东厂,后送刑部。余事,亦复如是。所以宰相、六部,不过是行国事之宦官而已。”——《待明仪》
与唐朝宦官独揽大权、操纵皇帝不同,明朝宦官插手政事其实只是皇权的延伸,即便是野心勃勃的刘瑾和在朝中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在皇帝本人面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花。
身体残疾往往导致心理残疾。有时候越是拥有的,越是向往。嘉靖说:“吕方,你一个没有儿子的人,儿子却比谁都多。”不只是吕方,从陈弘开始,黄锦、杨金水等都有自己的干儿子,甚至干孙。老祖宗、始祖宗、二祖宗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太监们羡慕宗族的延续和子孙的兴旺。
刘力伟饰演的陈红是影视剧中典型的太监形象。太监失去了最重要的男性器官,荷尔蒙失调,内分泌紊乱,这种人精神痛苦,心理异常,生不如死,是人们普遍的认知。陈红尤其想通过权力和财富来向别人证明自己比较“男人”。在下属和官员面前嚣张跋扈,在阉割自己的皇帝面前唯唯诺诺,谄媚奉承,有时还像个争宠的小女人。可怜,活该。
黄锦是个老实人,生活很苦闷。他一定是因为穷困无处可去才进宫的。他不责怪别人,而是尽职尽责。他对上级忠心耿耿,对朝臣礼遇有加。他没有太多奢望,却有一颗善良的心,想着“我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在这个压抑的宫廷里,黄公公身上少有的人性温暖。
当然,最出色的太监还是吕方。资深演员许光明将吕方这个角色诠释得实在是让人舒服。作为皇帝身边的首席太监,一举一动都是戏,一个眼神,一颦一笑,都不同于常人。活得舒舒服服,养得起身子。虽是太监,却自带贵族气息。吕方有陈洪的心机,杨金水的身手,黄锦的忠心,在沉稳老练上远胜于这三人。为皇帝分忧,协调司礼监和内阁的关系,能“思危、退缩、变法”地保护自己和“儿女”。吕方是臣子、太监、皇帝之间的润滑剂。这部剧让人感叹:不是每个被捅过刀子的人都能做个好太监。
4. 修仙者
“我修行到身若鹤,千株松下有两箱经书,来求道,他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嘉靖这个江湖骗子,开场白就是背诵李翱的诗,直到临终时才明白头顶上那三朵花是假象,脚下的云朵也不是真的。你不禁要问:他信不信道,信不信仙?
从相信到绝望,这是一个过程。我想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半信半疑的,这也是很多宗教人士共有的一种心态。嘉靖很喜欢搞神秘,玩弄君权神授的把戏:冻得瑟瑟发抖也要开窗,病重也不坚持吃药。他经常隐居修行,但实际上却一直利用庞大的间谍体系,监视朝廷大臣,暗中掌控一切。
但他却花费巨资修建寺庙、举行宗教仪式,甚至长年服用剧毒丹药,说这些举动都是出于政治需要,也说不过去。陈宝国老师是在用生命演戏,他的表情告诉我们,嘉靖的敏感和神经质是可以随时切换的,有时候信仰服务于政治,有时候政治服务于信仰。很多时候,你甚至分不清他是真病还是装病。
身为帝王,他想的是富贵长存,长命富贵,这是历代帝王的梦想,嘉靖又怎能幸免?一连串的宗教活动不但未能改善他的健康,反而损害了他孱弱的身体,最终还是海瑞的奏折将他点醒,在精神上给了他致命一击。
皇权害人亦害己,奸商贪官、宦官贪污,是明朝皇权无法无天的根本原因,群臣被孤立,百姓苦不堪言,最后嘉靖帝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
人们只爱他的权势,但谁真正爱他为人呢?吕方或许是一个,黄锦是一个。海瑞或许也是一个。但这些人也都多少被他疏远了。嘉靖年号被人们嘲讽为“家家清净”。徐阁老的“愚民岂知君心”是对百姓的嘲讽还是自欺欺人?只有天地知道。朱厚熜的名字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最后嘉靖死了,1566年明朝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不解决皇权的根本问题,海瑞的“长治久安”就无法实现。严嵩倒台,徐阶一派同样贪婪,高、张二人也难免有些官场通病。张居正可以改革体制,但能改一时,能改后世吗?嘉靖之后,还有隆庆、万历……旧朝落幕,新朝到来。兴起轰轰烈烈是真的,没落亦是如此。
我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扇上书示弟子》:
青山景色幽静,
上一代人的土地,将由下一代人来收获。
后代人收到,别高兴了。
后面还有人在收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