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爱不可求,不可分离”,这是什么意思?
看来你写错了。佛家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失爱、长怨、得不到、放不下。
2、晚年之苦——无情的岁月会在不知不觉中催促人走向“一切都已失去他人,已被隐藏”的地方。创伤让我们感觉处处受伤,身体生病,根部都腐烂了。你是否觉得体力衰弱、身体枯萎、精神衰弱、智力迟钝、视力模糊耳聋、腰酸骨痛、口吃牙缺、头发花白、鸡皮疙瘩、一切行为都是痛苦的?不满意?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朽的人。诗曰:“流泪思幼乐,见人空言而壮”。剩下的意思是:“我给年轻人的信息是要努力工作,不要等到启蒙来得太晚”。
3、病痛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界上有病人吗?有时候,四界不调,诸根疼痛,饮食受损,坐卧不宁。光是头晕、牙痛就已经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了,但沉克却病重,而且已经病重多年!病势如此严重,就连三国时代的大英雄张飞也惊恐万分,无计可施。诗云:“四大因时有时好,一生无事,残灯留影梦中,夜满街愁。”我说:‘当你健康的时候,不要遵循错误的原则。等你生病了再后悔就晚了。”
4、死亡之苦——人生如梦,幻象极强,从来就没有不朽的人。当世界命运结束,四行分离时,抽筋断骨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古人形容为活牛剥皮,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至于因不幸身亡、骨折、肠道、身头分离而惨死的,更是不堪回首。而且,在他临死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围在榻上互相告别,同时,他所有的业力也突然显现出来。他瞬间充满了悲痛、恐惧、死亡!无声无息地逝去,死亡之路模糊,怨恨重重。如果你生前造了恶业,堕入三道,那痛苦是难以想象的!诗曰:“神识将尽,忽无常,难以维持四界分离,脱壳生龟,真痛苦,落入螃蟹。”水里充满了恐慌……”。我说:“你念佛的时候,你就会受到欢迎、引导,你就会欢喜受福。”
5、爱与离别都是痛苦的——美好时光不长久,欲求分离。人生虽难料,但与爱情的离别也是人生一大难事。家人的团聚,父母妻子的恩爱,可能是缘分造成的,也可能是生的分离,死的分离,甚至一旦家人分离,有人去世,不言而喻,这样的生活是痛苦的。诗云:“生死别离最痛,字字句句都让人心痛。虞家帐中辞别项羽,明妃即谢君王……”。喻义:“了知因缘生灭规律,就不用担心爱与分离”。
6. 怨恨和仇恨会导致痛苦——有两种说法: 1. 仇敌相见,如刺中刺,就会产生仇恨。一、前世疏远而成为亲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互相怨恨,想要分开又想团聚,狭路相逢,无处可逃,你以为是吗?痛不痛?诗曰:“人皆欲避苦,谁知久仕必自有果?战败张勋思鬼,死时萧先生愿为猫……” ”。我还有诗云:“善待佛法善业,如荷塘人海”。
7、无求之苦——世上有没有无求的人呢?名誉、财富、幸福和长寿。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会感到痛苦或怨恨。比如富贵无子、穷困劳累、学业失败、生意亏本等等,欲望被误导,也是人生一大遗憾。诗曰:“帆船常遇沉船,列榜者受伤。 辛苦一生,入不敷出,织布业多年仍挂在鹌鹑上。” ……”。喻义:“一切得失、盛衰,皆由命定,贫贱、长寿、死亡,皆由天定”。
8、五阴灼痛。 ——五阴——即色、受、思、识。 “炽”——火热。盛——众多。阴——阻塞。这就是说,这五种法可以阻挡我们本来的妙觉和真心,不让它显现出来。色阴是感受业力的身体,受、想、识四阴是因与环境接触而产生的妄想心。由此,妄想身心于六尘(色、声、香、触、法)界,造成迷惑业,造成痛苦。眼睛等五根和色色等五尘所引起的烦恼,属于色阴。以五根来接受五尘所造成的烦恼,称为苦。以六识思维法物所产生的烦恼,就是思维之阴。依七识不断思考反省而产生的烦恼,属于阴动。八识精微流动所产生的烦恼,属于识阴。此五阴烦恼,如火炽烈,于夜间焚烧众生身心,造成难以言喻的痛苦。我们迫切需要用智慧来消灭它们。阿弥陀佛的一句话就是智慧水。诗云:“强行身心多苦,无处呼喊!”肝肠断,情难断;血泪干,恨不干。我想:如果三界不平安,我们怎么能念佛到西方呢?此五阴炽热苦,是一切苦的根源。八苦中,前四种是身苦,后三是心苦,最后一种是身苦和心苦。而且,前七种苦是不同的(不同的指一种),是过去经历的结果,后一种苦是一般的(概括各种苦),是心的作用。是现在和未来痛苦的根源。因果相连,持续不断,无尽痛苦,何时才能解脱?别害怕!大家要赶快念佛求生存。此外,还有天灾人祸、兵器水火、风雨雷电,甚至寒气侵袭、蚊虱等种种苦难。如果将它们扩大、填满,就不可能将它们耗尽。
八苦只是人间的事,是全人类共有的。我不怕你尊为皇帝,富贵为太子,不会容忍任何恩惠。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无论贵贱,无论男女,无人能幸免,无路可逃。更何况,不幸的人出生在这个多事的原子时代,枪林弹雨,烽火连天,随时随地都有遭受不幸的可能。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我们一生中没有一个人是被痛苦所埋葬的。世间火、苦海三界,真实。
或者有人会说:“前四种苦,当然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但后四种苦,富贵人家或许可以避免”?答:人的一生中,绝对没有机会能够一直相爱,有缘,拥有一切。而且,有钱人也有自己特殊的痛苦——比如防盗匪、保地位、恐慌侵占、甚至被嫉妒的敌人陷害等等,这不是很痛苦吗?只有乐园世界才不会有这些痛苦的事情。经云:‘名未闻,遑其实’!我为什么不赶紧念佛求生净土呢?
在此,我想澄清几句话:没有佛教常识的人常常将佛教误解为消极或厌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就连现在流行的“人生就是苦难”这句话,也是被误解的。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全人类都像佛教徒一样感到人生苦不堪言,大家都厌倦了这个世界,都跑去出家修行,那世界不就灭绝了吗?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出色地!这都是根本性的误解,但我们不能责怪他,因为他不明白佛教的真理。事实上,佛教是积极的、救度众生的。并不是说我们一知道苦难,就厌恶生命,无所事事,出家出家。相反,一旦我们知道了生活的痛苦,我们就应该勇敢、勤奋,牺牲自己去寻找改善生活、拯救人民的方法。这就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主动救度的精神——孙国富说:“佛教‘以牺牲为原则,救度一切众生’(在军事精神教育会讲授),梁启超先生说:‘舍己救人的伟大事业,只有佛教才能完成。”又云:“佛教的信仰是智慧和信任,不是迷信。佛教的修行是诸善行,而不只是善行。佛教的精神是救度世间,而不是厌世。”如此看来,佛教消极厌世的误解就可以消除了。古之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不仅是因为他的被动厌世,更是为了唤起主动的救赎精神。例如,佛教领袖释迦牟尼佛目睹了当时的阶级制度和普遍为奴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 ,后来游历四门,经历了老、病、死等一切苦难,启发他出家求道。于是他探究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并积极研究解除痛苦的方法。最后他达到了目的,讲了四十九讲法。 2000年,他救度无数众生脱离痛苦,获得幸福,创立佛教救世救人。比如,国父孙中山先生深知满清帝国的罪恶,深知专制政权对人民的压迫,深知弱小、民族、贫民的苦难。因此,他牺牲了几十年的个人精力,创立了三民原则,让所有同胞都享有自由和平等。喜悦。至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家和革命家,他们都是一样的。
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甘心不满意的。这就是痛苦。佛教让人们祈求或转化真、善、美的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人们能够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甚至获得超越世间的终极解脱和幸福。理解痛苦是起点。我敢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一个人不感受苦难、不了解苦难,人生就没有进步的必要,人心就没有进步的希望,就不会有进化的日子,也不会有进步的日子。需要培养许多革命家和宗教人士。甚至佛教也不需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