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徐知远的《西东无用》

2024-11-08 -

段子来啦采采_段子来了采采经典段子_段子来了采采本人照片

有传言说复旦大学要拍一部电影,名叫《无用的西方和东方》。

这是清华大学《精彩的东西方》上映后写的一个笑话。其实,“五用习动”和“五文习动”讲的是同一层次的本质。前者源自复旦大学的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由不是松散,而是独立选择。你必须知道,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更少的自由。自由和自律的界限其实是一样的。无用并不是说没用,而是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追求太功利的目标。

与清华大学关系密切的高晓松曾在2017年用自己的节目《短大指向北》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工作、奋斗的“指南”有太多,比如《文艺青年手册》、《北国指南》,但高晓松却在这波功利浪潮中选择了关心人文成长的《北国指南》。支付。 ”。

在付费获取知识的中年知识分子顶级网红中,还有一位同样走的是文艺青年路线。他就是徐知远。虽然他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访马东。有人评论说,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的人,选高晓松;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人,选择许知远。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用空白描述描述了这样的生活:在工厂工作,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要出门,穿过被污染的街道,用同样的方法进入工厂时。方法是不停地操作同一台机器长达10个小时,让人感觉完全麻木。

赫拉里还描述了3万年前原始人的生活:早上8点左右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原上游荡,采蘑菇、挖树根、抓青蛙,偶尔还躲避老虎。不过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返回部落做午饭了。您将有充足的时间闲聊、讲故事、与孩子们玩耍或只是放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不如过去的原始人了。科技的进步自然让我们跨越到了一个无限便利的时代,但文学艺术却已经离一些人很远了。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得太紧了。用美国作家芭芭拉·埃伦瑞奇( )在《我的底层生活》一书中的描述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1.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你就必须住在偏远的地方,以节省房租。我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所以很多时间都花在路上。

2. 花大量时间在路上,留给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3.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房租和生活成本,你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小时工或兼职工作。

4.因为她花了太多的时间做各种艰苦的工作,她逐渐变成了一台工作机器,无法学习或提高自己,每天只是重复同样的工作。

5、然后,换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也适用于在北上广深打拼的中国年轻人。中年危机、90后第一代已经秃顶等等,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跟上时代表现出来的无奈。大年初七晚上(洛杉矶时间早上6点)高晓松在蜻蜓FM直播互动中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全世界的年轻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纽约的一堵两平方米的墙可以塞满一张床垫。房租每月两百美元,地铁拥挤,洛杉矶的人口超过美国42个州的人口。但如果不是每个小镇上有雄心的人都来到北京、上海、广州、纽约和洛杉矶,那就不会那么有吸引力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到来,这里才成为了大家奋斗的地方。这里已经成为奇迹发生的地方。

因此,高晓松认为,当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量密度时,最终都会选择与自己能量密度相匹配的场所、职业和组织。

我不认为高晓松的节目能够治愈焦虑。它更多的时候是年轻人的成长陪伴产品。它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没有闲暇,就没有进步。真正的文艺青年看世界,以文艺为第一态度,以功德为第二态度,进退自如。

高晓松在《短短的日子》中讲述了一次他和马化腾以及一帮朋友去钓鱼的故事。他说小马很自律。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然后和他们一起跑十公里。他身轻如燕。这个问题让我感触很深。让我们看到了与腾讯掌舵人不同的马化腾。

健康的生活应该是安于眼前,同时追求诗意和远方。正如高晓松在节目预告中所解释的那样,高晓松是一位价值观完整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但肖大金是一个下层人,有各种快乐的想法。高晓松有很多理想,走遍世界,改变世界,而肖大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劳而获”。

《短日》可以称得上是去年现象级的付费内容节目,而且从人文角度来看,也并非孤例。此前,蜻蜓FM曾推出金庸小说全集有声版《姜寻详谈红楼梦》,随后又与张召忠合作《局局谈当年英雄》 ,并与许知远合作了《爱情图书馆》。

喜马拉雅FM、Get、知​​乎上也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付费节目。不过,音频平台各有分工后,各平台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蔡康永的情商课程在喜马拉雅FM上卖得非常好,并且有很多用户讲经济。相比之下,蜻蜓FM走的是文化名人路线。

蜻蜓FM总裁钟文明表示,类比出版行业,市场上实用的付费产品畅销,而《吊打街杯》、《艳遇图书馆》等人文付费节目则长销。畅销书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但对出版商来说真正的考验是长销书而不是畅销书。

蜻蜓FM将这类节目称为“洞察型”节目。高晓松此前在表达对知识付费的看法时也提到:“知识”很简单,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为此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但“知识”是一个人跨越千山万水寻找并最终形成一个体系的东西。当然,“知识”更值得付出代价。

高晓松和许知远的音频节目都以“知识”为主题。许知远因采访马东而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一组认为他充满了中年男性的唠叨,另一组则认为他拥有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坦率和质疑精神。

李诞在《十三邀》中告诉徐知远,让他不那么烦人的办法就是让徐知远采访所有人。在接受采访的马东眼中,许知远是什么样的? “洒脱、固执又可爱,这是一个浪漫的男孩,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在泛娱乐语境中寻找坐标。图书馆是某种理想主义的象征,事情是他的好奇心在这个节目中,他不仅读书,还带你玩。”

许知远的《爱的图书馆》不是“一书一议”的阅读节目,而是以城市为媒介,将音乐、名著、大师、女性结合在一起。节目中,许知远不是导游,而是流浪者,与观众一起旅行,到达各自的文艺目的地。

如果你听蜻蜓FM许知远与作家叶三的对话,你就能看到他的另一面。 《十三邀》中,许知远抱着怀疑的态度,希望通过采访对方来表达自己,所以呈现的许知远相对单一。轮到叶三逼他采访的时候,许致远不得不说:“你总是追着人,折磨人的灵魂深处。”

身体和灵魂始终在路上。近期,三联生活周刊付费产品火爆朋友圈,不少年轻人订阅购买。这也说明了人文付费产品的市场前景。

为什么高晓松和许知远在这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罕见的?

是因为他们不仅与大众分享知识分子、艺术青年的价值观,而且能够从容处理自己的职业属性。除了担任《晓说》和《刁大姐北》的主持人外,高晓松还是阿里文娱战略委员会主席。收到哈佛大学的邀请后,他将继续做一些学习。

除了作家身份之外,许知远还是单向街书店和丹都科技的老板。他们两人把自己分为两种人,5%的知识分子和95%的社会人。 5%的时间与自己相处,95%的时间与社会相处,不要试图影响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高晓松一样出生于1960后的马东,感觉自己的出身是悲惨的,但我们看到的奇怪的事情却说明了马东是一个活生生的90后。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许知远,看似每天都皱着眉头,喜欢问世事,但相反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80年代出生的李丹,每天都笑得俏皮,却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80后的韩寒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自己一开始的论文观有多好,他都会发现自己很容易成为小偷,他常常忍不住想如何来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他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时,他反思了一下,就停了下来。

与其说这是他们生活中的矛盾感,不如说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多重角色和局限性,进而成为行动型文艺青年。

高晓松在音频直播中表示,他这辈子可能永远写不出迈克尔·杰克逊那样的音乐。最好的东西都是上帝亲手写下的。那么上帝什么时候会牵起你的手呢?你会用一生等待上帝牵你的手吗? “所以,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知道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天花板在哪里。人生苦短,我不妨在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

高晓松和许知远不是大师,但他们为工作和生活的方向提供了参考。得益于视音频创作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晓松、许知远有了更多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了解《短大近北指南》等人文作品。和“浪漫图书馆”。色情内容的付费产品。成功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读文学艺术书籍,无论你多么成功,你都不会可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