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陶勇投身慈善事业,愿世界不再失明

2024-12-14 -

陶勇重返手术台

陶勇参与公益服务

陶勇

陶勇,青年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多年来,他不断研发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相关内容已被纳入眼科教材,帮助数十万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恢复门诊后,他提出了“天下无盲”的职业理想,为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他持续推动光盲计划,建立视障人士“预防”、“治疗”、“帮助”的公益体系。 2024年,陶勇当选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曾几何时,很多患者因为未能及时查明葡萄膜炎的病因而双目失明。如今,在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等专家的努力下,及时识别葡萄膜炎病因的检测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4个省份1100多家医院,惠及超过10万眼难患者疾病和拯救生命。无数人的光芒。

2020年,陶勇医生在一次恶性医疗事故中手部严重受伤。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三年后他又回到了手术台上。消息发布后,“陶勇再次拿起手术刀”立即成为网络热搜。

在走出阴影的同时,陶勇也不断拓展自己的公益事业。他希望这能让医学变得更加温暖,让他回归初心。近日,南开大学一名年轻医学生追随陶勇的脚步,走上眼科公益之路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对此,陶勇表示,能够见证年轻人的成长,让他感到欣慰和鼓舞。他也希望慈善之心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改进的检测技术已惠及超过10万名患者

1980年,陶勇出生于江西南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小时候,母亲患有沙眼,他跟着母亲到江西南昌一家大医院看病。当他看着医生涂药后一点一点挑出母亲眼里的致密结石时,他感受到了眼科的神奇。 “我当时非常惊讶。一方面,我很惊讶人的眼睛里居然能长出结石。这件事激起了我对人体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经过医生的治疗,我妈妈的眼睛里竟然长出了结石。”眼睛不再觉得疼了,让我感觉医生真是太棒了,我也想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1997年,陶勇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十年后,他获得博士学位,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正式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入行后,陶勇专注于眼底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他注意到许多不幸的患者由于一种称为葡萄膜炎的眼病而失明。这种疾病是眼科的一个难题,当时从事相关研究的医生并不多。

他说,曾经有一位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后,眼底出现了一些病变。 “当时医生们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可能是排异反应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应该多使用局部激素。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是感染因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应该使用更多的局部激素。”如果能及时了解病因,就能对症下药,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但当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让我感觉很糟糕。”

为了解决葡萄膜炎给患者和医生带来的困扰,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查出病因的检测方法。从2011年开始,13年来,陶勇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从一开始可以检测4种病原体,到后来可以一次检测21种病原体,现在通过新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万种病原体。检测的速度意味着大量患者可以及时找出病因,挽救健康。

红丝带的笑话_红丝带小品视频_带红丝带是什么意思

陶勇表示,目前这项检测技术已通过朝阳医院科技创新中心推广到全国24个省份的1100多家医院,帮助了超过10万名疑难眼病患者。这一切都是陶勇和研发团队十多年来反复实验的积累的结果。 “我们测试了数千个样本,终于得到了今天的结果。”

克服困难,找到自己,重新拿起手术刀

正当陶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时,一场意外突然降临。 2020年1月20日,陶勇遭遇恶性医疗事故,头部、双手严重受伤。经过两周的治疗,他才脱离危险。给病人做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是陶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次医疗事件,他的左手严重受伤,不少人担心陶勇今后没有机会接受手术。

虽然遭受沉重打击,但陶勇努力走出阴影。出院不到一个月,他就恢复了医院门诊,再次承担起了救治病人、拯救生命的责任。 2023年,陶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他穿着手术服,全身心投入手术。

患者们熟悉的陶勇再次回到了手术台上。 “陶勇再次拿起手术刀”的消息也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

谈起重返手术台的经历,陶勇感慨万千。他回忆说,受伤后,他其实很担心自己的医生生涯就此结束,以后要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不确定和迷茫的感觉,一度让他非常害怕。

他提到2011年接诊的一位白血病患者给他的鼓励。他来就诊时,这位患者刚刚结婚。移植手术后,患者出现了眼部问题。经过检查,陶勇发现他的眼睛有一个白色病变。

“其实我当时并不确定是什么原因,治疗他是有风险的。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尝试,他几乎肯定会失明。我和病人沟通后,决定冒险一搏。”经过检测,我们发现原因是病毒,我给他注射了药物,挽救了他的视力。”陶勇说,受伤后,患者给他发了微信,告诉了他随后的情况。

陶勇回忆道:“病人说,接受我的治疗后,他开了一家餐馆,现在每天生意都很多。他还给我发了一段他很高兴潜水的视频。他告诉我‘如果我没有’如果不冒险去治疗他,他就会失明,因为他不想让新婚的妻子照顾他这样的盲人。”

病人的话给陶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意识到这就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意义。而他也能克服遇到的困难,最终找到以前的自己。

参与公益,为盲童开辟未来

除了研究和手术,陶勇还尝试在更广阔的慈善世界中追寻生命的意义。早在2009年,他就参加国家卫生部门组织的“健康快车”活动,登上列车,前往偏远地区为患者进行免费手术。

陶勇表示,在他看来,医疗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在繁忙的科研活动中抽出时间做慈善,也是回归初心的一种方式。 “这样做可以让药更加温暖。”

红丝带小品视频_红丝带的笑话_带红丝带是什么意思

在随“健康快车”探访新疆巴州期间,陶勇接待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医生。 “老人不知道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解决,他以为人老了就会失明,手术后视力就恢复了。老人真诚地向我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那表情和状态感动了我。”

2020年11月,陶勇与北京红十字基金会携手创建“红十字彩虹志愿服务队——北京朝阳医院光明天使团队项目”。志愿者为朝阳医院患者提供引导、挂号、接送服务。提供送药、送检、订单维护等服务,解决就医问题。

陶勇说,今天的志愿者有大学生、退休职工,还有一些以前患者的家属。

近年来,陶勇发起新的公益活动,确立了“世界无盲”的职业理想。陶勇说,很多年前他其实会帮助组织盲校的孩子。

“当时我发现这些视障孩子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他们看不到东西,但他们并不被动。他们很多人很爱聊天,很多人看起来就是天生的爱开玩笑的人。”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孩子的才华发挥出来呢?”

随后,陶勇认识了多位专门从事主播、配音等工作的老师,“他们也非常有爱心,所以我们决定共同为这些盲童进行主播培训,训练他们的发声技巧,让他们能够讲更多美丽的故事,让盲童未来有更多选择。”

正如陶勇所说,多年的努力正在不断收获成果。今年9月4日,南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该校学生吴卓同高三时对陶勇博士的事迹感到震惊。他不仅把陶勇的故事写进了高考作文,还选择了验光。学习医学。在学习期间,吴卓同及其团队成功制备了3D打印人工角膜,并被聘为教育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大学生讲座联盟”负责人。 2023年5月,吴卓同在作近视防治联盟工作报告时与陶勇博士同台发言,圆了他多年的梦想。

陶勇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那次同台演讲中,他感觉吴卓同是一位积极、有爱心的医学生。 “我相信上帝会向每一个想要实现梦想的人伸出橄榄枝,我有幸成为年轻人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本页文章/记者 曲畅 实习协调员 陈睿/孙慧丽

人物对话

用医药和慈善回馈家乡

北青报:您最早对眼病的认识从何而来?

陶勇:那是我在江西老家的时候。我从小就听妈妈讲奶奶的故事。妈妈告诉我,她奶奶因眼病双目失明,回家必须扶着床边走路。但老人仍然辛辛苦苦养活孩子,抚养母亲长大。

这是我对眼病最早的记忆之一。我听着妈妈的话,想象着一个盲人老人在黑暗的房间里摸索着照顾他的孩子。这张照片也激励了我走上眼科道路。

带红丝带是什么意思_红丝带的笑话_红丝带小品视频

北青报:童年的经历对你后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陶勇:我小时候,妈妈在新华书店工作,我就经常去新华书店看书。那时,我读了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小说里有一个“段皇帝”,他可以用自己擅长的“一阳指”来救人,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他的实力会非常弱,而且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几个“段皇帝”的弟子会劝他不要救人。

当时我的印象是,救人可能需要牺牲。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也会想起以前读过的书,从中获得力量,帮助我走出阴影,重回光明。

北青报:您后来是如何用医疗和慈善来回报家乡的?

陶勇:2009年,我乘坐“健康快车”回到了家乡江西。在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患有晚期白内障的奶奶。她腹部有肿块,生命已接近尾声。此时给她做白内障手术非常困难。当时我很犹豫要不要给奶奶做手术,但奶奶用方言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动。

奶奶说:“我想给自己做一件裹尸布。”奶奶的丈夫和儿子多年前就去世了。当地有一个习俗,如果死后能穿上自己做的裹尸布,就可以在死后看到已去世多年的亲人。我理解了老人的心愿,决定给她做手术。手术后,老人的视力恢复到了0.6。

后来我才知道,老太太手术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临终前,她给自己做了一块裹尸布,托人告诉我:“谢谢医生帮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事情之一。

新闻记忆

去年,北京各级医院志愿者服务人数超过36万人次。

多年来,北京医疗系统的公益活动和参与者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普通百姓参与医疗公益志愿服务,首都的医疗环境越来越美好。好的。

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卫健委牵头100多个集体,组织动员志愿者3万余人次,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及政府和北京卫生保健中心的工作。已落地项目千余个,为首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各级医院组织志愿者6300余人次,开展义诊、医疗指导、科普教育、心理护理、社区签到等各类志愿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过36万人次。首都7000多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采血点周围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健康知识,并认真向献血者讲解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青春红丝带”艾滋病防治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6184.5小时,提高了公众防艾意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