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人普通话说不好?
四川人普通话说得不好吗?
四川有句流行的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意思是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四川人说的普通话被称为“特朗普”或“椒盐普通话”。典型的椒盐普通话段落如下:“像狗一样的老鼠在我的肥皂(肥皂)上咬出了一个缺口(凹口)。”还有一段四川山区欢迎刘德华的椒盐官话:“欢迎歌手刘德华,来我们山里吧!(欢迎歌手刘德华到我们山里来)”用四川话用普通话说着,这让人们笑了。
传说成都人吵架时喜欢用特朗普。如果一方用成都口音骂对方,对方也不会示弱,会用自贡口音回应。于是,双方都嘲笑对方的椒盐特朗普的可笑。于是,两党笑消恩怨,和好如初,成为发展特朗普应用的新领域。
其实这些都是四川人自己编出来的,用来调侃自己说普通话的。其他省份的人可不这么认为。在外省人面前,即使我们普通话说得再差,别人也不会嘲笑我们;相反,他们会发现比说四川话更容易理解。其他南方人说的普通话带有当地口音,而不仅仅是四川话。经过专业训练的四川人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多数四川人之所以说普通话如椒盐般,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只是模仿广播、电视、电影和老师说的普通话。
1.因语气不同而开玩笑
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大多数单词的发音与普通话相同,但声调不同。因此,很多说普通话的人认为只要改变语调就可以了,但往往语调拿不准,难免闹出笑话。一位化学老师讲普通话,讲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他在讲“强弱碱”的辨别时,问了一个学生一个问题。学生答错了,老师生气地问:“这算强基吗?”谁知道?不小心念错了“碱”字,让同学们听起来像是“你在强奸我吗?”,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歌剧《江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抓了江队长(江姐),结果却抓到了一个有钱的地主:
警察局长问:“你是江队长吗?”
地主老蔡答道:“我是姜队长!”
“江队长”和“江队”的拼音完全一样,只是声调不同。这里“普通话”与四川话碰撞,闹出一个大笑话,将国民党警察的无能和地主乡绅的无知描绘得淋漓尽致!
对四川话和普通话声调的区别感到困惑,是大多数四川人普通话说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难点发音差异
四川人普通话说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四川话不区分平舌和斜舌。基本上,普通话中的斜舌音发音为平舌音。例如:“IQ”在普通话中是[zhìshāng],在四川话中是[zǐs āng](与“子mul”同音); “超市”的普通话是[chāoshì],四川话是[cáosǐ](与“草司”同音); “支持”普通话是[zhīchí],四川话是[zīci](与“子慈”同音)。为此,很多四川人在电脑上输入拼音,都分不清卷舌还是不卷舌。他们经常采用试错的方法,浪费大量的时间,但在说话的时候会暴露出自己的缺陷。这是四川人普通话不好的第二个原因。
四川话(不包括成都话)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最后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in”),则读“n”作为“l”。例如,“南”与四川话“兰芳”读音相同; “宁夏”读作“临夏”; “农”读作“龙”等,还有“拉”、“那”,据谢娜自己说,她参加四川师范大学考试时,老师考的是她的普通话。当她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她戳了戳拐杖,说的是“谢娜”,而不是“谢拉”!
普通话的“wu”音在四川话中读作“vu”。例如,“五”和“无”是无法区分的; “呼”变为“福”,“呼”读作“福呼”,“似”读成“如福”;在四川的一些地区,“f”和“h”也被混淆。 ,甚至反过来。例如,在川北的一些地区,“华”读为“发”,“黄”读为“方”,“飞”读为“灰”。比如这些地方的笑话是:黄子上有一只家猫(房子上有一只黄猫)、油菜花房子是灰色的(油菜花不是黄色的)等等。普通话声母后的“e”,四川人读作“o”,如:兄弟(gege)读作(gogo),类()读作()等。这些最初的声母或韵母是四川人说普通话的第三大障碍。
发音的差异也会闹出笑话。例如,在四川话中,“睿”读作“睡”。有一个老笑话:
一位名叫“熊启瑞”的男子出差入住酒店时向老板打招呼,告诉他第二天要早起出发。他担心自己到时候还醒不过来,希望值班的人能叫醒他(当时房间里没有电话)。老板说没有问题。当晚,熊启瑞先生睡得很安稳。结果,他睡得正香的时候,就被一声哭声吵醒了。只听有人喊:“睡吧!睡吧!”熊启瑞先生很生气,心想:“这家酒店好奇怪,别人一个人睡就关他什么事了,为什么他一定要睡得直立呢?” “于是他不理会男子的电话,继续睡觉,结果一觉睡到天亮,错过了要去的公交车。他一气之下去质问老板,老板打电话给值班人员训斥。”值班人员说道:“我准时给你打电话了。你不是税吏吗?我给你打了几次电话,你都没有接听。我以为你醒了呢。”“原来,那人在晚上把‘熊’字误认为是‘能’字了。在四川话中,“能”读作“冷”,与“瑞”、“睡”、“睡”同音,闹出笑话。
3.当地俚语是盐和胡椒
大多数四川人普通话说不好的第四个原因是他们习惯说俚语或方言,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普通话中,认为只要改变声调就足够了。这是“特朗普”椒盐的重要原因。比如四川话中的“回面”、“纸菲菲儿”、“拐子”、“克西头儿”、“丁丁毛儿”等,北方人听不懂他们指的是“面粉”、“纸”切片”、“肘部”、膝盖、蜻蜓等。
四川人说普通话的时候,只要注意不要把俚语、方言掺进普通话里就可以了。其他省份的人也不会无法理解。相反,他们会发现比说四川话更容易理解。除了注意不要使用当地俚语外,不要将那些四川话特有的情态助词混入普通话中,否则会让外省人感到困惑。作者列出了一些四川话特有的情态助词如下:
·哦(上声)——表示肯定语气,没错。
·啊(降调)——表示肯定语气,是的,没错。
·时回(两声都拉长)——表示肯定的语气,绝对正确。 “妦”有时也写成“萨”。
·Ha——情态助词,1.轻微疑问; 2. 友善。例:欢迎朋友们!
· 怀疑(发音如此)、质疑,然后立即肯定。例如:那么你在哪里? !
·Nan - nan的另一种读音,表达疑惑、自问。例如:这些人为什么来这里?他们消息灵通!
· Xi - 情态助词,像这样:“你认为他有点紧张吗?” “肮脏的。” 《甜瓜》
·可可——哪一个看起来像。沉绰绰(精神错乱的样子),哈(傻四川发音)绰绰。
·嘎——是这样吗?单独使用,表示肯定。如:这就是你说的,哎呀。
哈(小声)——问题。问自己并回答自己。温和肯定。如:“戈是哈”? -是还是不是?真的吗?例如:“军医哈”——他是军医吧?这是一名军医。
这些四川特有的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丰富得多。这个语气词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这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四川人必须顽强地保护这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只要跟别人说普通话的时候不包括这些方言,四川人说普通话就不会太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