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王兴、蔡文胜,福建人为什么爱做流量生意
文/方浩(接受|)
一
2005年,吴信宏关闭了自己经营了两年的社交网站,加入了域名圈的大哥、泉州老乡蔡文胜的行列。当时吴新红24岁,蔡文胜比他大一圈。后者已经通过域名交易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蔡文胜已经通过域名和站长两个圈子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流量网络。
江湖是利益集团的总和。 2005年蔡文胜在厦门首次发起中国站长大会时,雷军和周鸿祎还并排坐着。蔡文胜的名字已经出现在网通快车、58同城、电驴等知名项目的股东名单上。
吴欣鸿加入后,蔡文胜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创建一个搜索工具栏,也就是后来的YOK超级搜索。不管工具栏多么微不足道,它仍然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产品首先需要流量。流量从哪里来?黄一萌的电驴服务。很多90后年轻人可能都知道快博,但知道电驴的人却很少,因为它是80后老兵的青春记忆。在中国互联网的世界里,能转化为流量的人真是一个大神。
YOK的流量获取方式是与eMule捆绑:用户每次通过eMule下载时,都会附带YOK安装包。上线一年后,YOK从搜索巨头那里赚取了数千万的广告费,而成本主要是人工。显然,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
在高流量平台上推出新品,是吴欣红在蔡文胜手下学到的第一课。蔡文胜随后将265卖给了谷歌,但谷歌却把265的运营留给了蔡文胜。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吴信宏在265个左右新建了近30个网站,基本上很难重现YOK的辉煌。是静香不够性感,还是胖虎眼力变高了?
没有任何。江湖的规则没有变,变的是流量平台。 2008年前后,中国PC互联网流量越来越集中,所有流量开始指向一种动物:腾讯QQ。吴欣红发现,很多85、90后在QQ聊天时喜欢发一些奇怪的表情符号。为什么不做一款针对年轻人的文字产品呢?就这样,三天之内,火星文就发射了;一年之内,用户数量突破4000万。这就是2007年的中国!
随后,吴欣红总结了火星文成功的原因之一:大多数用户是通过QQ聊天了解火星文的,其传播的裂变效应极其显着。要做流量产品,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流量平台。美图秀秀就这样诞生了。
火星文是一款热门产品,但本质上它只是一个输入法插件。有流量但没有库存,还没有变现。吴欣红问蔡文胜怎么办,蔡文胜指出了两种办法:文件压缩和图片。吴欣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张照片。首先,虽然当时解压软件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与图片软件相比,其产品展示空间要小得多,因此商业想象空间远不及后者;更重要的是,学习艺术以及摄影出身的吴欣红对图片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2008年10月美图秀秀(原名美图大师)推出时,火星文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美图秀秀最早的用户都是来自火星文,因为他们的用户基础。自然巧合。两个月后,美图秀秀用户数突破2000万。
那时刚刚诞生,移动互联网还有几年的时间,流量还在PC端。对于蔡文胜、吴新红这样的老兵来说,他们当然知道不能在火星上上吊自杀。哪里的交通最残酷?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下载网站。
当时华军、天天等知名软件下载网站都有版本升级推荐区,即这里只能推荐新版本的软件。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区域是整个下载站流量集中的地方,因为用户只喜欢下载新软件。这迫使吴欣鸿几乎每周都要更新美图秀秀的版本,以保证美图秀秀永远处于推荐区。流量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挖掘。
到移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美图秀秀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剩下要做的就是弯道超车,成为该领域第一,建立庞大的产品矩阵。这一切流量的起点都来自于美图秀秀——90后美少女们都不认识的流量爸爸。
二
2010年10月,吴欣红迎来了新兄弟:熊军。这位龙岩人刚刚获得蔡文胜和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打造手机助手。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熊军创办的同步推送最终被台湾上市公司收购。作为一名企业家,熊军是成功的,但他也有遗憾。
遗憾来自于他之前的经历。 2007年,还在台资企业工作的熊军买了第一部手机,却发现照片、备忘录等功能无法复制到电脑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几个小程序,并从10月份开始上传到伟峰网。他最终集中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开发了一款名为“PC Suite”的工具。
两个月后,该工具已经积累了 20 万用户。很快,一名自称是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人找到熊军,提出以10万元购买PC套件,并邀请熊军加入公司。加入这家公司不到三个月,熊军就开发了一款基于PC Suite的新产品。
到2009年下半年,该产品已成为业内最好的产品。此时,团队与公司的矛盾也愈演愈烈,熊军最终辞职。后来,公司副总裁胡泽民接手了这个团队。四年后,他以19亿美元的价格将该产品卖给了百度。是的,这款产品就是91助手,购买PC套件的公司是福州的一家游戏公司网龙。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刘德建,胡泽民也是他在美国留学的同学。
1999年,立志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的刘德建回国创业。当他的梦想变成现实后,他的创业方向变成了帮助人们建立网站。两年后,当网络游戏在中国起飞时,刘德建迅速制作了一款名为《幻影游侠》的客户端游戏,一位点卡卖家支付了300万元购买了它。刘德建的第一桶金很快就来了。
更快的是,网络游戏帮助中国互联网迎来了第一个主要的变现风口。群雄混战,流量成本不断被推高。喧嚣之下,刘德建又推出了另一家行业媒体,名为17173。各家公司从网吧玩家那里获得的流量收入,都转移到了刘德建的17173身上。2003年,17173以20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搜狐。那一年,蔡文胜刚刚开始研究123,正准备推出自己的265。
网龙于2006年推出大型网络游戏《妖界》,成为刘德建的摇钱树,直至1991年出售,每月仍赚取数千万收入。
从17173年到1991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刘德建和网龙始终坚持同一个做事风格:抓大不放小。外界看到了17173和《妖界》的成功,却没有看到其背后有多少项目支撑着一家上市公司。当然,17173是从幕后走向前台的项目之一,后来的91助手也是如此。
91助手其实就是一艘“流量母舰”。周边有安卓市场、熊猫读书、熊猫、桌面91来电秀、91开放平台、91移动娱乐门户等。适时寻找流量高地,然后到处撒网,形成流量矩阵。草根蔡文胜会这么做,海归刘德建也会这么做。
矩阵搭建起来很容易,但关键是母舰的流量从哪里来? 2011年,开始进入中国大众市场。从苹果到消费终端,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经销商。 91助理率先抓住了这些人。
当时91名义上是面向用户的,但所有功能改进都是围绕经销商展开的。最初,少数经销商可以通过安装91软件赚钱。但当所有经销商都用91时,他们就赚不到钱了。这时,当消费者要求经销商帮忙安装软件时,往往会不耐烦地说:在家用91手机助手就可以了。 91找到了原始流量的临界点。
2009年,网龙想单独出售91助手,但买家提出打包收购,网龙没有同意。刘德建曾表示,当时的网龙很像创新工场。创新工场如何打包出售该项目?百度收购91后,网龙孵化的200多个项目迅速缩减至10多个型号。既然母舰没了,当然要精简军队、精简行政。
三
2013年,百度收购91时,另一位龙岩人士对今日头条的估值还不到5亿美元。也就是说,当时19亿美元的收购价几乎可以买下5个今日头条。
所以,人们对今天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今日头条感到惊讶,对今天无所不能的今日头条感到惊讶。
近日,今日头条挖角知乎大网红一事传遍朋友圈,再次引发外界思考:今日头条究竟要做什么?短短半年时间,今日头条树敌无数:信息分发领域,今日头条VS百度;内容创作领域:今日头条VS微信;问答领域,今日头条VS知乎;社交领域,今日头条VS微博;短视频领域:火山短视频+抖音西瓜视频VS快手+秒拍……
如果说当年腾讯的敌人主要是初创公司,那么现在今日头条的敌人几乎都是巨头。张一鸣好战吗?当然不是。因为江湖之流有一个不归点:要么被杀,要么活活吃掉对手。
2011年底,张一鸣辞去九九房CEO职务,开始筹备字节跳动。字节跳动是今日头条工商部门注册的公司。该公司的第一个产品不是今日头条,也不是内含段子,而是一款名为搞笑尴尬图的搞笑产品。
张一鸣的逻辑是快速开发出产品,快速进行市场验证。如果它显示出受欢迎的迹象,就全力以赴。如果不可能,则迅速推出其他产品。福建老乡蔡文胜和吴欣红就是这样创建了美图秀秀家族,张一鸣的第二款产品内剪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内函段子上线三个月后,即2012年8月,今日头条第一版上线。此时,内寒段子的用户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而且还没有竞争对手。今日头条则不同。赛道上挤满了巨头:搜狐、网易、新浪、百度、腾讯……据说张一鸣曾一度与其中一些巨头洽谈收购事宜,但他们根本没有关注今日头条。
关键时刻,内寒段子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用户群体高度重叠,今日头条最初的下载几乎全部来自内含段。此时的另一个巨大红利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迎来了巨大的换机潮,预装成为了很多初创公司弯道超车的赢家。起初,巨头们看不起预装,认为如果自己的品牌足够大,手机厂商就会自动选择他们。
但一切都是生意。获得投资的初创公司会以极低的价格反驳手机厂商。当然,如果你有钱赚后者的钱,你就不能要;如果不付费,可以和厂商做流量交换,即创业公司在自己的APP中推广厂商。应用程序。今日头条成立初期,通过预装渠道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本质上,它与 91 是相同的数字。
到处撒网,寻找热门产品,用流量换流量,这并不是张一鸣第一次这么做。在九九房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张一鸣围绕这个垂直房地产搜索引擎打造了不下五个产品,包括移动租赁、移动房屋购买等,并获得了多达150万用户。就像很多同类车型成长得快,倒下得也快一样,九九坊打不过链家,张一鸣的流量方式也不起作用。
直到今日头条开始,张一鸣才找到了自己的流量母舰。这时候内函笑话已经变成了护卫舰,之前那些搞笑又尴尬的画面干脆就被抛弃了(2014年版本更新就停止了)。但母舰不能只需要一艘护卫舰,所以短视频来了,悟空问答来了,名人认证来了……内涵段子没有让字节跳动成功,却成就了今日头条。谁知道哪些农作物可以卖钱? ?
四
2017年才过去一半,中国互联网的主角其实是两个福建人。看到最近天天上头条的张一鸣,王兴一定会很熟悉,因为他是另一个主角。
马云表示看不懂美团在做什么;梁建章表示,主业不盈利而盲目多元化是危险的。同样的道理,李彦宏、马化腾、曹国伟也可以告诉张一鸣。横向扩张是王兴和张一鸣在2017年最强音。两家估值同时超过20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就像突然闯入小山村的猛兽,抢劫民宅,制造混乱。中国互联网刚刚从BAT过渡到AT。所有人都以为国家永远安全了,没想到三十八线却出事了。
2009年,张一鸣离开饭否时,他和王兴的心情都不好。两个千里迢迢北来创业的龙岩老乡,聚集在了一个叫做社交媒体的大趋势上。正当他们要大打出手的时候,他们的网站突然被屏蔽了。这种损失不亚于那个从厦门调到宁德打工的小伙子。但张一鸣也收获了一些东西,那就是王兴的“一心多用能力”。
2008年,张一鸣受王兴聘用,负责饭否的技术工作时,他还在国内等多家网站工作。这是王兴出售学校后的又一“捆绑开发”。很多人把2005年学校的崛起视为王兴进入中国互联网的元年。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和王慧文已经建了几十个网站,基本上只是一拍一拍的。
后来有人问张一鸣毕业后是不是换工作太频繁了。张一鸣说,首先我没有改变我的路线(信息推荐),其次我没有改变我的工作状态。即使我是兼职,我仍然有创业的心态。这个回复其实也适用于王兴:在2010年之前的七年创业经历中,王兴从未离开过社会轨道。至于创业状态,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美团开始,王兴的赛道转向了O2O。到今年,正好又是7年了。从最早的团购,到后来的外卖,再到影院、酒店、出行……王兴似乎又开启了“多任务模式”。说白了,团购的流量引向外卖,外卖的流量引向影院,影院的流量引向酒店,酒店的流量引向出行,如此循环往复。循环过程会压垮轨道并蚕食其他人的交通。
张一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他还是不得不这样做。福建人天生好斗吗?当然不是。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美团发展成今天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的流量垄断。
腾讯20年历史中,争议最大、树敌最多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2008年到2010年,投资人问创业者,如果腾讯也做了你怎么办?它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那是PC互联网走向黄昏、移动互联网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 BAT格局已经形成。
尤其是腾讯,因为它掌握着中国最大的社交关系链,也控制着中国最有价值的流量。但此时PC流量开始呈下降趋势,即增量用户市场日益萎缩,大家开始掉头抢夺现有市场。谁拥有更大的版图,谁的议价能力就更强,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现有用户。因此,腾讯在当时被人们所痛恨,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市场深度竞争的结果。活雷锋送温暖是计划经济的福利。
美团和今日头条其实有点像当年的腾讯: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结束,用户增量屈指可数,必须把枪口转向现有市场。但与腾讯当年面临的不同的是,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给巨头们带来了更大的增量市场。如今,美团和今日头条短期内不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性走势。
该怎么办?将流量的核心任务从吸引新用户转变为增加日常活跃度。这就是美团的入口越来越多、今日头条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无国界的多元化。其实走到这一步,离不开母舰:美团先靠团购,再靠外卖,而今日头条则靠信息,在最好的时候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只有流量的挖掘,核心流量的积累,才有资格拓展边界。你学不到饿了么,也学不到知乎。
中国互联网的大戏才刚刚开始,感谢胡建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