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吵架指南:掌握技巧,不带脏字让对方找不着北
四月,这最美好的季节,春花烂漫,柳枝婆娑,然而繁华的京城却不太安宁。先是公共自行车遭受破坏,紧接着玉渊潭的樱花遭遇劫难,随后八达岭景区又发生了与老虎的意外碰撞....此类事件频发,于是我们不禁引发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论:遇到没素质还臭不要脸的人怎么办?
答:臭骂一顿,八成也就好了!
老北京的“京骂”颇似独角戏,话语连绵不断,却无污言秽语,却能将人羞辱得无颜以对。被骂者往往无法反驳,这正是京骂的真谛!它透露出一种高雅与智慧,尽管是谩骂,实则反映了文明举止。不妨说,“论文明争执谁最强?北京人民来助阵!”
京
骂
特
点
北京作为古都,贵胄云集,官员穿梭其间。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北京市民养成了言行谨慎的习惯,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少会直接或过度冒犯他人。即便在争执中,他们也不会直接出口成脏,而是采取委婉的策略,通过曲折的言辞来表达不满。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京骂不涉粗口”。
别跟我来这套虚的。分明是你也有失足绊倒、手忙脚乱的时候,难道平时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就能空口白食吗?快点儿吧,怎么变得哑口无言了?费了这么长时间说这些,我也不想跟你啰嗦了,借个光,我找个宽敞的地方去享受清静了。”看吧,你连一个脏字都找不到!
挨骂之人自有其应对之道。若对方未出口污言秽语,我们亦不宜以脏字回应,否则显得有失风度。必须动用智慧,巧妙地回击。思维迟缓者常因一时反应不及而受辱,待细思之后方才领悟,却已错过反击的最佳时机,只能默默忍受,犹如哑巴吞苦果,闷在心间。然而,越是深思,越是感到难以释怀,那股郁闷如同鲠在喉,让人倍感不畅。
归根结底,那些变化无常的京骂背后,真正支撑其战斗力的是一颗聪慧的头脑,能够随机应变!对方刚说完一句话,他的大脑立刻就能想出相应的反驳之词。这并非短时间内可以练就的,除了需要一颗聪明的头脑,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战
斗
步
伐
在北京,人们发生争执并非只是口头上的争执,就如同硝烟四起的战场一般。进攻、防守、战前准备、战时表现,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第一步,起范儿
在动手打架之前,咱们得先活动活动胳膊,卷起袖子,紧接着顺势一叉腰,以此来展示自己已经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准备,这样的动作还能为自己增添几分气势。同样,北京人在争吵时,也绝不会缺少这样的姿态展示!
在正式动嘴之前,北京人往往会先来一声“哟”!紧接着是“哎哟喂”!“嘛呢嘿”!“嘛呢”!……这类看似无实际意义的拟声词,成为了他们吵架时不可或缺的前奏。这样做一来可以活动一下嗓子,二来能够为自己鼓足勇气,三则还能对对方产生一定的震慑效果,若是对方胆量不足,立刻就会感到害怕,身体不由自主地矮了半截。这样一来,气势顿时就上来了!
/《失恋33天》王小贱怼人经典开场白/
第二步,伦理哏
从祖辈的先人往上数,到子孙后代,北京人在争执时常常提及的伦理话题,就是不断地提及对方的家族历史。举例来说,如下所示:
“去你妈的” :反驳性的短语、或者无意义助词。
“大爷、姥姥、二大爷”:省略了动词的感叹语。
“孙贼”:贬损意的名词,含义同“傻逼”。
哎哟,老人家,您这躺得真舒服啊:这可是北京人常用的夸赞方式。
这类词汇常出现在北京人的争吵中,若与拟声词结合,例如:“哎呦喂!小子,你给我站那儿别动!”其效果显著,威力巨大!
第三步,学词儿/歇后语
老北京在吵架时,其核心在于巧妙地运用各类名词、代词和歇后语,而这正是能够骂人而不带脏话的秘诀。俗话说得好,掌握了数学、物理和化学,走到哪里都不怕。今天咱们就好好学一学代名词,转眼间就能变成伶牙俐齿的小炮弹,来一个就击倒一个,来一对就消灭一双!
死爹哭妈拧丧种:形容人性格特别执拗。
傍家儿:乱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
打油飞,指的是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就好比说:“这个孩子放假了也不愿意待在家里,而是四处乱跑,满世界打油飞。”
嘎杂子琉璃球:泛指社会上为非作歹或不务正业的混混。
人五人六儿:假正经,装作正人君子的样子。
幺蛾子:耍花招儿的意思。
脚底下拌蒜:形容人走路不稳,腿脚不好。
掰不开镊子:形容这个人忙得一团乱,顾头不顾尾。
撒癔症:癔症是一种疾病,此处引申为夜里乱窜。
张八样儿:形容人不稳重的意思。
杵窝子:胆小,腼腆的人。也有窝里横的意思。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
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
面茶锅里煮西红柿——糊涂大包还带一肚子酸水
穿着水兵服站在船头上——装押艇(丫挺)的
案板的黄瓜——找拍
狗戴嚼子——瞎胡勒
狗掀棉门帘——全凭一张嘴
耗子扛枪——窝里横
苍蝇坐月子——出去(出蛆)
武大郎卖豆腐——人怂货软
锔碗的戴眼镜-----没茬找茬
您看看,多么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
第四步,发大招
当然啦,前几步操作还算平和,影响范围也较为有限。但是,我们可不能口出污言秽语,您可千万别误以为北京人好欺负,若是激怒了我们,那可一样能让您脸色变得铁青!
1、抢着带孝帽子呢?/你抢幡儿去呀?”
北京话虽然可以不粗俗,却往往带有尖锐的讽刺意味,这种特点体现在“以少胜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技巧上。比如,当有人匆匆行走不小心踩脚或撞到别人却不道歉时,老北京人不会跟你啰嗦个不停,而是直接用一句“您这是急着抢孝帽子呢吧?/您这是去抢幡儿啊?”来回应。
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中,若长辈离世,后辈们需身着粗麻布衣,头顶白色头饰,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在北京的老家庭中,若家中有老人去世,子女在送葬途中会挥舞一种被称为“幡儿”的物品。因此,无论是争抢幡儿还是佩戴孝帽,都象征着家中有人去世的消息。
2、家里来人来了,急着回去捉双吧?
这话如今无需小编再行诠释。正所谓捉拿盗贼要捉到赃物,捉奸要捉到双,家里来了客人,你却转身去捉双,这不就是变相地指责你头顶上的绿帽子如云般密布吗!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心酸啊!
3、大杀器——您母上出身八大胡同吧?
怡红院与翠红楼相较之下显得逊色许多,老北京的八大胡同才是昔日的“天上人间”。若以您的母亲出身于八大胡同来比喻,那么便是:“你的母亲曾是妓女,而你则是个私生子!”
然而,更为残忍的,却是下面这句话:在八国联军撤离后的第二年,诞生的……
北京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而京骂作为其核心要素之一,并非仅仅是口头上的“你丫、我艹”等几个粗俗词汇所能完全代表的。
如今,时代更迭,南腔北调纷至沓来北京,老北京的文明传统正逐渐消逝。与此同时,北京人的幽默和礼仪,连同胡同文化一同渐行渐远。在国安球场上,所谓的“京骂”实则更像是一种国骂,人人皆能听懂,那么,它还算得上是“京骂”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