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创作故事,分享别样精彩人生
“为了看完这篇,特地开了盐选会员!”
数年前,我首次在知乎平台浏览到这条评论,那是在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帖下。那时,许多用户选择购买年费会员,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知乎Live以及阅读正版书籍,大家普遍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知乎。你却来看故事?虽然那故事相当吸引人,但总让人感觉有些偏离正轨,似乎不那么专注于学习。
随后,这类评论的频次逐渐攀升,直至有一天,编辑团队中的一员主动向热衷于学习的作者提出请求,期望能将个人的知乎账号推荐给他。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是因阅读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深受触动,目前正卡在“最低0.3元即可开通会员,浏览全文”的环节,难以自拔。作者这才恍然大悟——
故事(此处特指社区原创的短篇故事和小说),对知乎很重要。
一、「始于社区,不止于社区」
2011年,周源创立知乎,那时它是一个类似于Quora的、采用邀请制的在线问答平台。知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严肃和专业的品牌形象。直至2013年,知乎才开始允许普通用户注册,并在短短一年内,注册用户数量从40万迅速攀升至400万。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日活跃用户数的提升预示着更广阔的商业价值。根据招股书数据,到2021年,知乎的月均活跃用户数已攀升至9590万,而累计有5500万创作者贡献了共计4.2亿条问答内容。
社区运营的数据呈现出亮眼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门槛的降低使得回答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知乎平台上,原本严谨和专业的讨论氛围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段子、八卦以及玄学等轻松话题的增多,娱乐化的风气逐渐扩散开来。
2019年,知乎的营业收入为6.7亿元人民币,然而净亏损却高达10.04亿元人民币。那时,广告业务是知乎的主要收入渠道,其占比达到了总收入86.1%。同时,这一年也是知乎积极探索商业化转型和实现盈利的一年。
回顾过往,知乎做出的最明智决策无疑是推出了“盐选会员”这一会员制度。在2019年,知乎每月的付费会员数平均达到了57.4万,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约1500万,为知乎贡献了49%的营收。
图源:知乎财报
2024年的第四季度,知乎的营收达到了8.6亿元,净利润为8640万元。这标志着自2021年3月知乎上市以来,公司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的全面盈利目标。其中,盐选会员的贡献不容忽视。回顾2019年,知乎的会员付费比率仅为1.2%,但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18%。究竟是什么因素吸引了用户付费呢?显而易见,普通内容无法满足需求,而在仅供会员浏览的付费区域,那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9年,知乎着手在社区中培育短篇故事,如今已发展成为独立的故事品牌——“盐言故事”。在此之前,直至去年三季度,付费阅读已成为一项独立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订阅(主要部分)、IP开发以及单篇付费等内容。据知乎官方回应,付费阅读是知乎核心的内容呈现形式和商业模式,同时也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渠道,而会员订阅的增长也得益于付费阅读业务的推动。
众多“传统”的知乎用户对那些隐藏在问题下的短篇故事并不感冒,尤其是那些采用第一人称口语化的叙述方式的故事,很多人在阅读到一半时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阅读虚构的内容。更有甚者,一些提问看似只是为了发布短篇故事而特意提出的,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众多知乎原住民的不满。
不可否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众多用户对此类故事情有独钟。在商业领域,作为付费阅读业务的一部分,盐言故事的内容量已突破十万篇,涉及180余个创作细分领域。此外,其作品形式不仅限于文字,还有近百部影视版权售出,改编成有声剧的作品更是超过2700部。在知乎App中,"故事"这一板块已经独立成栏,其位置紧随"热榜"之后。
标准的「知乎体」故事开头 图源:知乎
2024年,改编自短篇故事的短剧《执笔》成为爆款,不仅创造了播放量与分成收入的新高,而且由《河清海晏》改编的有声剧也实现了播放量突破百万。近期在财报沟通会上,知乎官方透露,第四季度其IP收入较前一季增长了近五成。
可以说,在知乎平台上,短篇故事已经构筑起一个独立且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知乎对此的回应中提到,“知乎是短篇故事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盐言故事已发展成为最大的短篇故事创作与消费平台”。
在消费领域,依据财务资料可以观察到一定程度的佐证;而在生产领域,众多知乎用户在浏览这些故事时,常常会产生疑问:这些特征显著、风格类似的内容,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二、“批量挖掘”小说家
在知乎平台上,众多经过实名认证的作家活跃其中,他们的作品与知乎平台有着紧密的联系。以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作品据说最初灵感来源于知乎上一个关于“若为《刺客信条》构思剧情,应将故事背景置于何地?”的提问。
众多传统文学作家,诸如莫言、郑渊洁、周德东、郝景芳等人,因与盐言故事、出版机构、中国作协以及地方作协展开合作,其作品的电子版亦得以纳入盐言故事平台。
然而,他们更似是一种“门面”,而真正推动知乎上短篇故事小说持续涌现的核心力量,却是知乎精心发掘与培育的众多普通作者群体。
自2020年起,知乎便推出了故事写作课程,该课程由知乎教育部门负责,旨在帮助初学者从基础开始学习故事和小说的撰写。该课程需付费参与,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发布平台和创作种类提供相应的创作指导。
根据知乎提供的数据,在2023年,知学堂为知乎的付费阅读服务贡献了超过800名签约的盐选内容创作者,同时向社区输送了超过1500名商业领域的创作者,并向全网内容平台输送了超过3000名创作者。在内容与商业两个层面,知乎上共发布了超过5000篇故事、小说以及商业推广内容,这些内容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学子、全职妈妈、劳动者等以往难以通过写作获得收入的人群,在知乎平台上成功掘得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其中不乏有人借此机会转型成为专职写手。以“浙三爷”为例,他过去曾从事外卖配送和打包工作;而“鲁班大师”则是一位来自乡村的小学教师;“李鸿政医生”的主要职业是行医;“酉月棠”则是一位80后的自由职业母亲。
不过,这条路径并非轻而易举。
在知乎知学堂,我参与了《短篇小说创意写作训练营》的学习,课程中既有实用内容,也不乏一些写作的“套路”。例如,开篇第一段就要设法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应尽量挑选能引发“甜、虐、爽”等强烈情绪的题材。鉴于短篇小说篇幅有限,对文字的精炼度要求较高,对于写作新手而言,掌握这些“技巧”无疑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
图源:知乎
课程结束后,若有意深入深造,需购置正规课程,费用为3980元。微信小助手所发送的推广内容中,课程亮点颇多,诸如:
课程结束后,直接与知乎签订作者合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使得原本并不低廉的学费显得更加可接受;紧接着,便是为期四个月的详细课程计划。
图源:知乎
对一位购买了该课程的学员进行了采访,她最初对上课和写作实践充满热情。她透露,课程内容包括挑选热门文章进行拆解,并指导学员进行模仿创作。然而,课程中并未涉及任何写作技巧的传授。最终,她提交的作品未能通过审核,评审意见指出“文章主线不明确,叙述冗长且混乱”。
图源:推广信息中的编辑修改截图
事后,她意识到参加写作课程并不能确保她能成为作家。若想签约并从中获利,除了不懈的努力,多少还是需要一些天赋的。她建议,若是真心想写作,可以直接在知乎上申请成为作者,平台每月允许投稿七次,直接投稿即可,并无太大损失。若稿件通过审核,编辑会联系她进行润色,稿件修改后上架便能开始赚钱了。
知乎对此回应称,当前在线教育领域普遍面临个性服务不够完善的问题;在服务提供方面,我们将不断改进,致力于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旨在为大家带来更加优质和愉悦的消费与学习体验。
结语
知乎故事的兴起与扩张,从原本的互联网问答平台拓展至网络文学领域,这一过程与时代进步同步。正如网络文学曾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而兴起,短篇故事和小说既贴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娱乐消费需求,又能够与短视频、短剧实现融合与互动。在抖音平台上,一些热门的系列动画作品,便是源自知乎故事的改编。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遭遇了不少挑战,诸如部分知乎用户表现出不适与抵触情绪,部分有意签约的作者未能满足要求,以及某些已上架作品质量不高,可读性不足……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存,且难以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经过六年的不断成长,「盐言故事」已成功吸引了并稳固了一批忠实的会员,同时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作者选拔与培育机制。在去年的12月,于海南博鳌举行的“2024知乎盐言故事短篇故事影响力之夜”活动中,共有76位作者及其作品脱颖而出,荣登“2024短篇故事影响力榜”,这些作品有力地提升了知乎故事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之前的访谈中,知乎的官方人员透露,尽管起初的许多内容源自社区的问答形式,然而,“盐言故事开始更加注重独立创作环境的营造。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创作题材和类型,已经是在盐言故事的创作生态中,而非知乎的社区生态中孕育而生的。”
尽管在网络文学界,盐言故事尚属新兴力量,但如何优化其生态系统,确保那些不喜阅读故事的用户不受影响,同时吸引喜爱故事的读者加入会员行列,以及探索更多盈利途径,并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健康的创作体系,这些都是知乎未来必须深思熟虑并付诸实践的关键任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