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哪些令人捧腹的笑话?
夏朝啊,哎,提到夏朝是否有流传至今的笑话,这本身或许就是一个玩笑!目前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最早可追溯至商朝。至于夏朝,虽然我们在陶罐上发现了若干象形符号,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书籍或文献类文物。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寻找这些符号,并尝试用它们创作一个笑话,哈哈!
商朝时期,已知的甲骨文数量大约有4500个,其中约1500个已被解读。由于那个时代的语法特点,构建幽默诙谐的故事颇为不易,尽管可能存在这样的故事,但我们尚未发现。然而,一些故事在无意中保存了下来,它们虽非当时笑话,却可被视作笑谈。例如,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进行超过1.2万次占卜,平均每天处理卜辞3条。从这些记录来看,当时治理国家似乎全依赖于占卜。
周朝时期,随着文字和语言的进步,笑话作品逐渐增多。然而,其中不少内容偏向于庄重或者带有讽刺意味,甚至有的笑话还可能引发灾祸,例如《桐叶封弟》和《烽火戏诸侯》等。不过,我个人觉得其中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是:《周礼》中规定诸侯必须定期向天子献上“笑礼”,也就是那些擅长讲笑话的俳优。齐国因为献上的俳优表演不够幽默而被周王责备,这一事件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中被记载为“齐侯失笑,王弗悦”。原来,在周朝时期,诸侯国不仅要献上礼物,还需贡献笑话,真是令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怀疑,中国最早的小品或相声艺术是否正是从那时开始流传至今的。
秦朝时期,国家治理严格,政治上充满了黑色幽默,明明知道是笑话,却不得不认真对待。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若身处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那确实是马,否则恐怕性命堪忧!还有一则讽刺的冷笑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博士淳于越便进言规劝:“陛下若欲禁止民众智慧,为何不先焚毁宫中的藏书呢?””,这个讽刺冷笑话被《盐铁论》收集并流传了下来。
三国时期,我国诞生了首部笑话文学汇编《笑林》,邯郸淳担任编纂。这一时期的笑话作品不再那么庄重,除了讽刺性笑话,还融入了生活化的元素。诸如《长竿入城》、《楚人隐形》等广为人知的笑话,都深受大众喜爱。还有一则大家不太熟悉的,是齐国人向赵国人学习弹瑟,齐国人不太熟悉赵国人的方言,把“调弦”误听成了“胶粘琴柱”的意思,结果三年过去了,他弹不出一曲。三年啊!
汉朝时期,涌现了一位极具幽默感的天才——东方朔。曾有一次,汉武帝提出“人若长一寸,便能多活百年”的观点,东方朔便风趣地回应道,若彭祖活至八百岁,那他的脸恐怕得有二尺长!此外,还有一个故事,不清楚是当时汉朝人创作的,还是后人杜撰的:张飞遵照刘备的指令,前去取吕布的性命,吕布问他是否来杀他,张飞却回答:“不不!我大哥是让我来取你!”听闻此言,吕布转身怒骂:“真是讨厌!”飞飞,不要当这么多人面叫人家布布!”
两晋时期,人们常说当代女性颇具个性。今人不妨欣赏一下那个时代的趣闻轶事,亦能窥见彼时女性的独特风采。那时,有位名叫王浑的男子,他总是对自己的儿子赞不绝口。然而,他的妻子钟琰却反驳道:“若我嫁给了你弟弟王沦,所生之子必定更加出色!”这番话真是古今相通,让人忍俊不禁。
南北朝时期,历经动荡,这段历史中有一则趣闻。在南朝,胡人汉化的政策盛行,众多胡人纷纷投靠南朝,试图表明自己的汉化身份。其中,一位姓元的胡人说:“我的祖先曾参与过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另一位姓刘的胡人则宣称:“我的祖先与汉朝皇帝刘渊有着亲缘关系!”有一位姓慕容的(他是燕国后裔)如此评论:“在我们家族的宫廷中,争斗之激烈,已深入骨髓,堪称汉文化的精髓所在!”
隋代涌现了一部名为《启颜录》的笑话集,该集由侯白编纂,内容以文人趣闻和民间幽默为核心,同时融入了佛教禅宗的诙谐元素。其中,《哥哥生娃》、《痴人卖豆》等故事,便是例证;此外,隋朝的笑话作品往往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笑料。《痴人卖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商人的黑豆不慎落入水中,他目睹了一群蝌蚪,误以为它们是自己的黑豆,于是感叹道:“连我都认不出来,竟然还长出尾巴逃跑了!”再看《冰上瞪眼贼》,有同州人售卖麦饭,将麦饭倒入冰窟窿中却一无所获,他发现水中的倒影,愤怒地骂道:“偷了我的饭还敢瞪我!”于是他愤怒地砸碎了冰中的麦饭,将它们全部毁掉。
唐朝时期,保存至今的《谐噱录》(作者:朱揆)堪称唐朝唯一完好的笑话汇编,其中收录了大量宫廷与民间风趣的故事,诸如《蹲鸱送芋》、《狗枷犊鼻》等。在此,我想分享一则官场笑话;《宰相怕妻》这个故事讲的是,宰相王铎受命平定黄巢起义,行军途中,听闻妻子紧追不舍,顿时惊慌失措,大声呼喊:“黄巢从南边而来,夫人却从北边赶至,转眼间腹背受敌,我该如何是好?”幕僚戏谑道:“不如向黄巢投降如何?”谁说古代女性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我绝不认同,看看她们如今都强大到何种地步了!
宋元年间,主要流传的两部著作分别是苏轼所著的《艾子杂说》,该书假托战国时期艾子之名,通过寓言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另一部则是邢居实的《拊掌录》,书中主要记录了文人之间的风趣对话以及其他有趣的生活琐事。此外,还有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一个讲述的是皇帝赵匡胤在临终之际,将弟弟赵光义召入宫中,忧虑地问道:“倘若天下百姓都不愿跟随你,那该怎么办呢?”他弟弟安慰道:“别担心,他们不会跟我走,我会让他们跟着你!”此外,还有一则关于司马光的趣事,他妻子想外出观赏灯展,司马光却调侃道:“家里每天都有灯,外面又能看什么?”妻子又提议去看人群,司马光更加不悦,反驳道:“看我就足够了,难道我像鬼一样不可见吗?”
在明朝时期,赵南星编纂了一部名为《笑赞》的著作,该书主要用以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市井间的不良风气;同时,冯梦龙创作了《广笑府》,书中收录了大量民间流传的笑话。下面分享一则政治讽刺类的笑话:相传,崇祯皇帝在落水后,被一名士兵所救。皇帝问士兵有何愿望,希望他能帮忙实现。士兵起初直言不讳,表示希望“杀尽鞑子,开仓赈粮!”然而,崇祯皇帝沉默不语。士兵察觉到皇帝的不悦,随即改口,请求“增加我的工资!”崇祯此时开口说道:“咱们还是来聊聊如何彻底消灭那些鞑虏。”此外,还有一个文人的趣闻,说的是一位书生的岳母不幸离世,书生请了一位先生撰写祭文。然而,这位先生并未认真对待,竟随意抄写了祭妻的文稿。书生发现后,先生竟然还怒气冲冲地反驳道:“是你家的人选错了!”
清朝时期,有位自称游戏主人的人编纂了一部名为《笑林广记》的书籍,全书共分为12卷,收录了超过一千则笑话,内容广泛,涉猎了众多领域的幽默故事。其中,有一则名为《苏空头》的笑话颇受欢迎,现分享给大家:苏州人素有爱吹牛的习惯,有位商人便提醒一位外地人:“与苏州人讨价还价,价格至少要砍掉一半!听他们说话,也只能信一半!”后来,这位外地人向一位苏州人询问:“您家里有几口人?”苏州人回答:“只有妻子一人。”外地人心中暗想:哎呀!原来是共用啊!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笑话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成集的演变过程,从曾因讲笑话而丧命到如今的无害于人的娱乐方式,整体上反映出社会文明水平的持续提升与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