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视野!第二届泛东南亚首展用影像说亚洲南方故事

2025-07-06 -

展览现场-主视觉墙

2025年3月2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一场名为“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的展览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陈晓阳和熊迅共同担任策展人。作为第二届泛东南亚展览的首个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论坛和讲座。本次展览汇聚了12位参展者,其中艺术家有6位,分别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艾金•基•查尔斯、新加坡的何锐安、越南的阮纯诗、印度尼西亚的娜塔莎•通泰、中国的秦晋和周滔;同时,还有6位人类学家,他们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的阿尔尤•达努西里、中国的鲍江、菲律宾的凯瑟琳•雷•利马约、美国的邱垂珍、泰国的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以及中国的张静红。展出的艺术品以图像、文字、装置和实体等多种方式呈现,而在展厅的核心地带,则特别呈现了人类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的文本节选。

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至5月11日。

影像连接人类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创作

本次展览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汇集了人类学家与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人类学家的个体存在感与对现实世界的多感官体验,与艺术家的参与方式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随着当代艺术的趋势转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深入社会现场,无论是在荒野、雨林、村落、工厂、偏远山区,还是港口等地,他们以类似于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方式来进行创作。本次展览的另一显著特色在于,通过影像这一媒介,将人类学家与艺术家紧密地联合起来共同创作。策展人陈晓阳特别指出,此次展览并非过分突出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界限,而是期望在摒弃知识标签的束缚之后,以影像作品为中心,打造一个集多维感官于一体的现场体验。

展览现场

目前,人类学家在叙事时,原本主要依赖文本这一媒介,但现已转变为采用影像、图像、文本以及装置等多种模态进行表达,这一转变恰好与当代艺术所采用的多媒介表现手法相契合。随着影像技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那些曾经只是被观察的对象和个体,如今也获得了通过影视和知识表达自身权利的能力。人类学者已经不再采用早期学者那种将研究对象视为“他者”的不平等视角进行交流。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不分明。同样,当代艺术家也是如此。因此,在工作的方法、路径以及创作伦理等方面,这两个学科之间展现出了更多的交汇点,以及进行深入对话的潜在机会。正如展览的策展人、人类学家熊迅所言:“当代艺术与人类学正呈现出一种新的交汇与合作态势。””

展览现场—前言、对话墙

参与此次展览的某些人类学者对现代艺术已有涉猎,且曾参与过若干次重大国际展览,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对艺术界了解甚少;因此,人类学者与艺术家以及策展人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成为了展览的一大亮点,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展厅中央两侧墙壁上的文字摘录中,其中包括了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对公共性、个人身份、感知方式、媒介表达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展览不仅设有多个供观众留言的区域,而且观众本身也是展览的参与者。这种开放性与流动性所引发的讨论,恰好与展览的核心主题——我们的目光——相呼应。策展人熊迅指出,“我们的目光”已不再是单纯的窥视,而是一个汇聚了多元视角的多棱镜。它不仅涵盖了影像与装置所展现的人类生活图景,还融合了人类学者、艺术家、策展者以及观众们的认知与观点。

小切口,大视野的亚洲南方叙事

策展人陈晓阳深信,通过视觉呈现,这些作品可以直观地传达其内涵。她透露,此次展览的设计是众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合作的结晶,不仅生动展现了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仿佛重现了研究者的实地考察过程。人类学家们,这些习惯了通过文本来叙述的学者,也收到了策展人提出的宝贵意见。他们认为,通过合适的材料搭配和视听效果的巧妙设计,观众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直观地捕捉到参展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设计师刘洋,他的家人就生活在云南,为参展作品量身打造了一个具有坡屋顶的形态。从远处望去,展览现场宛如夜幕降临下亚洲南部村庄的缩影。这种展览空间的开放特质与半封闭特性,共同构成了艺术家、人类学家以及观众之间的公共交流平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所选作品集中展现了亚洲南部的风貌、叙述和经历,包括南方城市空调的普及、海岛居民应对灾害的态度、机场噪音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新加坡石油业与城市景观的交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对个人认知的塑造等。观众可通过这些微观视角,以多元化的路径和广阔的视野,深入洞察亚洲南部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居住环境、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等方面所经历的复杂变化。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参展者对现象深层原因的思考、对问题的敏感意识,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交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思熟虑。

《城市与空调》这部作品诞生于人类学家张静红在西双版纳景洪的实地考察期间。她观察到,景洪这座旅游城市居民构成日渐多元,外来移民因向往其宜人气候而涌入,然而,部分移民将安装空调的习惯一同带入。与此同时,本地居民对空调的态度则显得矛盾,既有抵制也有热情,这种态度与他们对空调的使用习惯相呼应。同样,那些被认为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橡胶树,如今却成为了众多购房者的首选绿色景观,这一新兴趋势使得这座小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何锐安《花园中的石油城远景》2024年,展览现场

何锐安的创作为众人揭示了全球化浪潮下,各国治理模式中劳动、技术及资本三者间的微妙联系。在展览中,他巧妙地打造了一处洋溢着热带风情的空间装置——《花园中的石油城远景》。他观察到,人们普遍将新加坡视为一座绿意盎然的花园城市,却鲜少意识到,新加坡实则扮演着全球石油交通要塞的角色。该作品通过描绘一位虚构石油高管办公室内的物品、书籍、影像以及视频,生动地展示了新加坡在炼油、储存、分销以及石化领域的地位,比如办公桌上的电视正播放着新加坡附近海湾中油轮的画面。艺术家借助此作品,揭示了石油生产与分销环节中存在的“智力劳动”形态。

鲍江所著《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一书,于2025年展出,观众可亲临展览现场一睹为快。

鲍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是第一次踏足艺术展览的殿堂。他所参展的作品——《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正是基于他在1998年首次访问俄亚纳西族后,二十多年间持续进行的田野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鲍江表示,作品的构思得益于策展人的点拨,该作品融合了实物、影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那些悬挂的东巴纸,是鲍江的东巴朋友亲手制作的。而东巴文字和图形,则是由美术学院的学生精心绘制。至于地上的袋子,是用当地人的水牛皮制成的,里面还装满了当地的谷物。鲍江期望,通过这样的多感官、多模态体验,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方法。

阿尔尤•达努西里,《边缘笔记(定格)》, 2019年

阿尔尤•达努西里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者,他参与了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了城市化进程、气候危机、政治议题、技术发展以及伦理问题等多个领域。本次展览的《边缘笔记》作品以双屏影像呈现,左侧屏幕捕捉了雨季中的画面,肉贩穆利亚迪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的雨中嬉戏;右侧屏幕则呈现了一处正在被拆除的景象,墙上的涂鸦写着“我们或许败了,但终将有一天”,而最后一句已被废墟所覆盖。两个场景分别展现了雅加达芝利翁河畔居民在政府以河道整治为借口进行驱逐前后的状况,生动地揭露了城市化进程中底层民众所遭遇的阶层差异与排斥、管理措施与暴力行为、被动服从与个体权益等复杂的社会矛盾。

凯瑟琳•雷•利马约,《我们携带的东西》2025年

凯瑟琳·雷·利马约,她既是纪录片导演,也是摄影师,同时还是一位视觉人类学家。她的研究聚焦于运用视觉手段记录气候危机对女性及原住民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本次展览中,她呈现的作品名为《我们携带的物件》,这是一场多模态的视觉人类学展览。展览集中描绘了居住在海岸水上高脚屋的萨玛巴瑶原住民社区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展览空间不仅生动地重现了水上家庭的室内空间,还还原了室外的厨房。利马约观察到,在遭遇海上灾难之前,这些原住民通常会携带身份证件、渔具、渔船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在这些必备物品中,家庭相册尤为关键,它成为了他们在困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秦晋《两个父亲》,展览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副教授秦晋,其作品《两个父亲》聚焦于中国父系传统文化对个人产生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体现在华人的家庭结构之中,还蔓延至国家、民族以及管理者层面,对父母与教师的顺从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秦晋今年已满48岁,她却依然坚信在父系权威的价值观中,仍能发现些许可供游离与调整的余地。在2024年,她创作了名为《两个父亲》的作品,她携带着两个西瓜攀登至山顶,其中一颗被她食用,另一颗则被她推落至山脚。通过此举,艺术家意图象征她所追求的两个父亲,她渴望借助某种高尚的精神力量,用以调和、淡化或超越先前教育所规定的权威与影响。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所著,《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定格版),出版于2025年。

《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这一项目是由泰国的人类学家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及其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观众得以通过“黑盒装置”这一沉浸式体验来欣赏这一作品。该作品灵感源自团队成员在过去十年间对清迈国际机场周边环境的深入观察,他们重点采集了机场周边社区的听觉风貌,涵盖了人类活动、市集的喧嚣声,以及被困的鸟类、昆虫和其他生物的自然鸣唱。主创团队注意到,飞机的噪音并非仅仅是背景音——它还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他们提出了疑问——在飞机噪音的干扰下,周边的生物是否会作出反应?是否存在一种“声学共生”的物种呢?

美国居住的人类学家邱垂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探索。在她的著作《回家的时间 回家的途径》中,详细描绘了归乡者在返回家乡(贵州省凯里市)时的所见所感,展区内三台影像设备正播放着从归乡者视角捕捉到的水路和陆路快速变换的景象。

娜塔莎•通泰, 《烈焰中的花园》(定格),2023年

娜塔莎•通泰在雅加达与日惹两地频繁活动,是一位印尼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集中于对“制造恐惧”这一历史与神话故事的深入挖掘。《烈焰中的花园》这部作品则特别关注米纳哈萨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仪式——卡赖。卡赖仪式传统上被视作极具男性特征,然而通泰大胆地将表演者性别调整为女性,这一举措不仅颠覆了原有的仪式形态,还对其进行了重新塑造。这样一来,卡赖仪式不再局限于男性气质的范畴,而是与“关怀”以及“无害”等理念形成了全新的关联。

艾金•基•查尔斯, 《拉马-拉马》(定格),2022年

艾金·基·查尔斯,一位源自马来西亚沙巴的土著女性电影制作人,是基马拉甘部落的后裔。自幼,她便在由家人构成的紧密社区中成长。她的创作多围绕家乡的社区生活与居民们的日常,以此为背景展开。她的作品《拉马-拉马》描绘了一位母亲,在传统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她用心为女儿筹备即将到来的文化选美盛事。然而,她并未意识到女儿心中所渴望传达的真实情感,也未深入思考这一传统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动机。

阮纯诗,越南本土的电影制作者兼艺术家,现居于河内,他专注于挖掘声音与倾听之力的奥秘,同时深入研究图像、声音与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他的创作聚焦于历史、记忆以及生态等多个重要议题。本次展览呈现的《如何让世界更好》作品,其焦点对准了越南的乡村地区。在这个地方,随着外来宗教的传入,越南本土的音乐文化正逐渐消失。艺术家采用了一种半纪录片半访谈的形式,深入一个村庄,通过影像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居民的歌唱与乐器演奏。

周滔,《大数据之轴》(定格),2024年

周滔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深入个体与空间关系的探讨,这一主题贯穿了他的艺术生涯。他的影像作品,以诗意的叙述手法,巧妙地穿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实现了“接地气的飞翔”。在《大数据之轴》这部作品中,他聚焦于贵州山区数据中心周边的自然环境,摄像机镜头在山间游走,捕捉那些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风景,以及各种生命形态的活动,使之成为影像关注的焦点。

除了展览活动,3月29日当天,一场名为“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的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关于此次论坛的具体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详细阐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