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员工须知:不能随便发表情绪化言论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任何带有“情绪”特征的表达,往往会被贴上“不够成熟”的标签。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在央企和国企这样的环境中,是否多少显得有些压抑?
对于“情绪化言论”的定义,实在是模糊不清。诸如抱怨加班多、讨论薪酬减少、抱怨晋升遇到障碍、对制度提出疑问等类似情况的抱怨,都有可能被贴上“情绪化”的标签。
处理此类“情绪”的常规做法异常统一。若一线员工表现出情绪,便指示基层管理者进行“思想引导”。
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吗?基层的领导者就连批准下属员工的调休请求,也要看上级的脸色行事,又怎么可能真正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呢?这实际上只是将“堵嘴”的任务一层层向下传递而已。
那些试图以“正当方式表达”的场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例如,员工对项目压力大的抱怨,领导却将其归咎于“能力不足”;有人提及待遇的降低,领导则劝解“要顾全大局”;下属对考核指标的不合理性提出疑问,领导则直接指出“需要拓宽视野”。
这并非真正的交流,倒更像是一场单向的说教。结果,原本基层的呼声转变成了个人的困扰,那份满腔的热情最终演变成了“你不够出色”的指责。
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的心思愈发细腻。在朋友圈里,分组变得越来越细致,而在工作群中,充斥着大量的“复制粘贴”内容,评论区更是充斥着满屏的点赞符号“666”。
如此一来,领导脸上露出了笑容,数据图表变得赏心悦目,员工们也显得更加顺从。然而,你或许不知道,那些真实的声音已经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隐蔽的小群中,情绪的释放则藏匿于个人的私密空间,而吐槽和八卦则演变成了秘密行动。这种所谓的“情绪管理”表面上看似成效显著,实则不过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消磨央企国企的组织生机。工作压力不断攀升,员工却噤若寒蝉;待遇福利持续下降,却无人敢发声;晋升之路阻塞重重,依旧无人敢言。这哪里是正常的工作状态?分明是在为组织埋下潜在的危机。
实际上,领导们内心深处都明白员工的不满缘由,以及基层为何纷纷抱怨。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压制员工的言论,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更愿意保持表面的和谐,而不愿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真本事,而维稳只需要“软手段”。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所谓的“维护稳定”的观念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组织定势”。上级领导不愿触怒上级,中层管理者不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基层工作人员则难以坦诚地表达真实情况。
结果如何?原本的小问题演变成了棘手的难题,表面的冲突转化成了暗藏的危机。最终,员工们不仅要承受痛苦与劳累,还要强作欢颜;他们不仅要默默忍受,还要假装自己过得愉快。
归根结底,将“禁言”手段用于调节“情绪”就好比用摔碎体温计来应对发烧——虽然数字不再显现,但病情难道不是变得更加严重了吗?仔细思考一下,为何人们连抱怨也要偷偷进行?原因不正是因为正常的表达途径已被封锁了吗?
央企和国企真正渴求的是生机勃勃而非沉寂,是革新而非僵化。与其绞尽脑汁去调控“情绪”,不如心平气和地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一旦员工连“直言不讳”的权力都丧失,那么企业距离丧失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指日可待了。
希望这堵无形的“墙”早日消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