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拨打数百亿次骚扰电话。 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更加必要。

2024-04-04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何欣荣、邱毅)“国家领导人也无论何时何地都接到了各种骚扰电话。”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组织部部长李世杰提出的一项提案内容引起关注。

骚扰电话的根源是日益增多的个人信息泄露。 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许多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都呼吁,必须下大力气纠正这一社会公害。

骚扰电话导致两次会议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公害

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 谈及这个问题时,不少代表和委员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抱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表示,在一天的会议中,他至少接到三个骚扰电话:卖保险、卖基金、和卖房子。 他被从上海追到北京两会会场。 “现在我几乎不敢接固定电话,但我担心我会错过一些患者信息。”

葛均波的遭遇显然不是孤例。 据搜狗号码通信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全国骚扰电话总数超过200亿次。 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统计,去年用户举报骚扰电话超过4亿次,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

李世杰认为,骚扰电话虽然不像刑事案件那么引人注目,但仍然给人感觉充满了骗子,不容小觑。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表示,公民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并用于商业牟利的情况早已引起代表们的关注。 多年来,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这些人是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号码的?” 葛均波表示,当前的混乱局面更加坚定了他准备提交的有关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提案。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如何泄露?

葛均波的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军表示,目前大数据概念非常流行。 大数据需要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会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

冯军曾经在微信上收到过一个笑话。 这是关于一家快餐店的客服人员接到一位要求外卖的顾客的电话,并告诉他自己的会员卡号码。 他立即报了客户的地址等信息; 顾客点餐后,客服人员还会根据顾客的体检记录告诉顾客哪些菜品不适合他。 当顾客询问是否可以刷卡时,客服提醒他信用卡透支。 顾客听完立刻晕倒了……

“虽然这是一个玩笑,但它展示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护、个人隐私丢失的情况。” 冯军说道。

吃快餐数据_关于快餐的笑话_叫快餐大数据笑话

张兆安表示,现阶段除了办理银行信用卡等金融业务外,还办理手机通讯业务、超市商场会员卡业务、网上购物、租房或买卖房屋、医院就诊、游戏注册等认证等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渠道。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打车软件、订餐软件等热门应用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很多人都注意到,当我们安装手机客户端时,有些软件会要求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和位置信息。

冯军指出,这些数据收集行为和数据使用如果不加以规范,一旦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就会导致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三个方面:

大数据时代,公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代表们就此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张兆安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密作出详细规定。 事实上,这项工作很早就开始了,只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颁布。

吃快餐数据_叫快餐大数据笑话_关于快餐的笑话

“立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比如《刑法修正案》,其实就包含了一些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益,特别是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张兆安说道。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表示,目前一些地区正在尝试以公共信息系统为切入点,探索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模式。 例如,上海信息安全评估认证中心编制了相关指南,并在健康、证券行业开展专项试点,对业务系统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转移、删除等情况进行评估,识别存在的安全问题。 并督促其改进。

加强行业自律也非常重要。 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经营者,其信息泄露、滥用行为应作为不良记录纳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监督管理。

张兆安提醒,当前一些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根源在于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很多人为了方便,将个人家庭住址、消费习惯、银行账户等随意上传到云端,从而埋下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 未来,只有群防群治,才能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

信息安全“黑洞”触目惊心。 一些重要数据流向其他国家。

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