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找借口!企业死亡究竟为何?原因竟只有一个
创业者怀揣着创建一家能流传百年的企业的梦想,然而,创业征程上充满了重重挑战与艰辛,真正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寥寥无几。
依据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及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简称“报告1”),选取2000年成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在5年内的死亡率达到了31.1%,而在9年内则有50.4%的企业倒闭,13年内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6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3至7年间的死亡率最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期。
上述数据或许略显过时,但我们可以查阅另一份研究资料,该资料似乎揭示了若干不同的发展动向。在2024年,企查查与吴晓波频道共同推出的《企业生命力:中国中小企业十年深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二”)指出,企业面临淘汰的高峰期已提前至前三年,届时将有8.2%、9.4%和6.4%的企业相继退出市场。
依据报告一的数据,我国企业的三年生存率达到了83.9%;然而,根据报告二的统计,这一比率却下滑至76%,降幅高达7.9%。这表明市场对企业的容忍度有所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经营挑战,因此他们亟需加快成长步伐。
针对中小企业这一群体,其生存状况的数据令人咋舌。据《财富》杂志披露,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过2.5载,平均每分钟就有两家企业宣告破产。在5至10年的存活率中,仅有约7%的企业能够幸存,而在这段时间内,能够成长为杰出民营企业的比例更是低至不到2%。
探讨企业消亡这一议题虽然残酷,却颇具价值,尤其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而言。
一、一个故事
经济存在波动性,其涨跌乃自然规律,不容置疑。在市场上升期,多数企业得以稳健运营,竞争焦点在于优劣之分;然而,当市场进入下行期,企业间的优劣将一目了然,生存问题则成为核心议题。
如同航行于波涛汹涌的海洋之上,船只唯有在遭遇风暴时,其驾驭者的技艺方能得以彰显。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关键在于拥有那位能够引领方向的舵手——企业家。
什么样的企业家能够引领企业渡过难关?让我先讲述一位朋友向我转述的一个故事,我会尽力将场景重现。
这位朋友担任主板上市公司的掌舵人,在一场专为上市公司高层举办的活动中,他亲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观念的激烈交锋。
主办方邀请了一位来自知名大型企业的甲老板,他主要负责向汽车制造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机厂”——供应特定类型的配件。
在场的某家上市公司负责人乙作为旁听者发问:“当前,众多行业均遭受了经济形势的冲击,即便是像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必须降低10%的供货价格。对于此类现象,您有何见解?”
甲老板微微一笑,说道:“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主机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竭尽全力削减开支,因此,他们对供应商的要求也是理所当然的。”
乙老板未能获得预期的答复,心中不忿,继续追问:“这样的做法,难道不会让供应商承受过大的压力吗?一旦供应链断裂,对主机厂同样会造成损害。贵公司是否已经下调了10%的售价?”周围的人纷纷附和,目光都聚焦在甲老板这位行业大佬身上,期待着他的应对策略。
甲老板面容依旧平静,语气坚定地说:“并非仅有10%的降幅,我们实际上已经下调了超过10%!”四周顿时陷入寂静,那些原本期待甲老板能说些花言巧语、敷衍了事的听众,此刻却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甲老板紧接着补充道:“供应链不会出现崩塌,真正承受不住压力的是那些缺乏准备、竞争力不足的供应商。若你们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主机厂降低价格岂不是一件好事?同行之间相互竞争激烈,最终不就只剩下你们一家独大了吗?”
听众沉默了,人家居然是这种思维。
另一位丙老板也举手提问:“您认为现在是严冬,还是初冬?”
甲老板面无表情:“现在还没入冬呢……”
周围哗然。
二、两条企业家精神
甲老板所阐述的见解,揭示了当前我国企业家中最为匮乏的两种企业家品质:
首先,企业需要从内部寻求解决方案,注重自身的修炼。普遍认为,当商业环境极为优越时,多数企业能够赚取丰厚的利润;然而,若商业环境变得极为严峻,多数企业将遭遇生存的考验。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盈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除了顺应市场行情,企业很难有所作为。
谁都能推卸责任,不是吗?那些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这种想法或许能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懂得“内省”,他们将外部环境看作是既定的,努力去适应它,不断积累生存的资本,力求在相同条件下拥有更高的生存几率。
企业家必须具备悲观的心态,对环境抱有较为严峻的设想,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计划;同时,他们还需坚持乐观主义精神,坚信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始终存在一线希望。
华为的创始人,我国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书中坦诚地表示:“在过去十年间,我日思夜想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对成功却视若无睹,内心并无荣誉或自豪,唯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十年。我们应当共同探讨,如何确保企业的持续生存,或许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这位中国企业家,在他的办公室中悬挂了一幅2002年10月《财富》杂志(中文版)的封面。这幅封面是一幅描绘沉船的图画,标题为《企业为何失败》。张瑞敏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我每一天都感到如同走在薄冰之上,如同站在深渊边缘。”
在这种深切的危机感中,华为与海尔两家公司依旧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无论是在战略规划、业务拓展、产品研发还是组织架构等方面,都持续引领着中国企业的前行方向。怀揣着希望,紧抓机遇,勇于突破自我,这正是乐观主义的体现。
然而,当前情况是,多数企业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却缺乏悲观预判。他们倾向于过分强调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一旦这种利好稍有减弱,便纷纷抱怨不已,情绪低落,甚至可能一蹶不振。这种心态被称为“冷热病”。若企业家自身都表现出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又怎能如同定海神针般稳固地支撑起企业全局?又怎能将信心传递给那些对未来缺乏明确预期的员工呢?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片森林中,两个人遭遇了饥饿的狮子,于是他们开始拼命奔跑。在逃跑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忍不住问另一个人:“你为何跑得如此急促,难道我们真的能甩掉狮子吗?”然而,另一个人并未放慢脚步,他坚定地回应道:“我并不需要超越狮子,只需比你先一步到达安全的地方即可。”
提问者只是想要找个倾诉对象来抱怨环境的残酷以及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另一位则早已开始全力以赴地为了生存而奋斗,这便是他们之间的差异。观察我们四周,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显得缺乏坚定的意志?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他们不仅自我消耗,还将身边的人当作情绪的倾倒之处。因此,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自然显得尤为稀少。
三、企业破产的本质
许多人曾试图归纳企业倒闭的多种原因,诸如战略失误、客户流失、成本费用失控、资金链断裂,更有甚者会提及管理者领导力不足、团队价值观的迷失……专家们甚至指出:“每家失败企业都有其独特的问题所在。”
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上述种种现象,仅仅是企业失败的结果而非根本原因。实际上,应当这样表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成功因素,而失败的企业却只有一个共同点。”企业的成功往往充满偶然性,而企业之所以走向失败,必定是因为触犯了其生存的某些基本底线。
为了洞察事物的根本,我们首先需回归到基本概念。企业之终结等同于破产。那么,在何种情形下,企业会走向破产的境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企业若申请破产,必须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首先,债务到期无法偿还。其次,资产规模不足以覆盖所有债务。再者,显示出明显的偿债困难。除此之外,还需全面评估企业的运营状态、信用历史以及资产流动性等多个维度,以确定企业是否显著缺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通过法律条文,我们能够明确看出企业破产的内在规律——企业的收入与支出出现失衡,并且这种不平衡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扭转。这种持续的“入不敷出”或“无进有出”的局面,导致资产价值下降或债务负担加重,当负债超过某个临界点,无法偿还债务,企业便不得不宣告破产。
透过这些逻辑的剖析,我们能够洞察到,破产企业的终结方式唯有一种——即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衰退无法支撑其继续生存,至于其他导致失败的种种原因,实则不过是托辞和借口。
众多企业的失败源于资金管理的错误,究其根本,这同样反映出它们缺乏核心竞争力。毕竟,那些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主动拓展自己的发展领域,它们不会让资金链条如此紧张,以至于面临断裂的风险。
某些企业的失利原因在于某一特定业务环节。例如,在穆胜咨询公司曾经经营私董会业务期间,我们曾遭遇过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这位医疗设备制造商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他提到自家的创新产品科技水平高,医生使用感受佳,理论上领先同行业约1.5代,然而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销售途径。换句话说,那些习惯了与老厂商合作的代理商,并不愿意与他们合作。那位同样来自医疗行业的老板立即提出异议:“您提到你们的产品是原创研发,这表明其成本相当低廉,同时功能卓越,用户体验良好,由此可见,其售价应当不菲。如此丰厚的利润空间,完全可以在保证你们自身盈利的同时,给予代理商一定的利益。既然这是送上门的收益,代理商又何必拒绝呢?他们为何不销售你们的产品呢?”
简而言之,要么价格并不那么低廉,要么性能并不那么卓越,虽然描述得相当到位,但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其中掺杂了自以为是的“美化效果”。此类“代理商(渠道)难以管控”与先前的“财务管理疏漏”无异,均不过是托辞,实质上还是因为自身核心竞争力有所欠缺。
有些公司对环境表示不满,声称经济不景气或产业危机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这种观点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却缺乏实际意义。即便行业持续存在,也必然存在能够存续的企业。若他人能够生存而自己却走向灭亡,这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人的好运或自身的厄运,而更应归咎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实际上,企业破产的根源在于被市场规律所淘汰,从根本上看是生存力欠缺,企业家理应首先进行自我审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