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给友人侍妾的词治愈世人900年,竟被指抄袭白居易?

2025-07-29 -

#在你心目中最美的诗是哪一句#

作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苏轼在各个领域都有过非凡的成就。

个人认为,无论在文学还是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都不及他崇高的人格和宽广的精神境界来得宝贵。

即便在遭遇极大痛苦和极度困境之际,苏轼鲜少流露出消极情绪。他的身上,洋溢着古代文人中极为罕见的乐观态度。

这种卓越的精神力量,帮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同时也赋予了他以及他的所有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吸引力。

历经千年,众多后来者从他的诗歌、散文、画作,乃至他的趣谈中,找到了疗愈与慰藉。

遭遇挫折之际,谁不因“世间何曾无少年?门前溪水依旧向西流”而重拾信心,因“小舟从此远航,江海成为我余生归宿”而感到释怀,因“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声响,何妨放声高歌,悠然漫步”而心境开阔!

在他众多词作之中,其中一首词的描绘对象尤为独特,同时它所蕴含的柔情与疗愈之力也显得格外突出。

那就是《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令人羡慕的是那人间精心雕琢的玉郎,天似乎特别恩赐给了那如点酥般娇美的娘。众人皆言,他那清亮的歌声仿佛传递着皓齿的美丽,风起之时,雪花飘落,炎热的海洋仿佛也变成了清凉的世界。

远行归来,容颜更显年轻。面带微笑,笑意中仍带着山岭梅花的芬芳。询问岭南是否风光,却回答说:心灵安宁之地,便是我的故乡。

词前有注,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原因:

王定国赞柔奴,她姓宇文,容貌秀丽,待人接物得体,家族世代居住在京城。定国南迁归来,我询问柔奴:“广南的风土人情,应该很恶劣吧?”柔奴回答道:“只要心灵得到安宁,哪里都是我的家乡。”于是,我便附和着说。

根据脚注内容,这首词系为友人王定国所作,以“歌儿柔奴”为题。

王定国,亦称王巩,别字定国,别号介庵,自称清虚居士,为莘县人士,乃北宋初期著名大臣王旦的孙子。

王巩在青年时期,专心致志于学问,文学造诣深厚,意志坚定,处理世事能力出众,勇往直前,敢于追求财富。他曾上书朝廷,所提建议多针对时弊,因此备受重视。

他与苏东坡关系密切。苏东坡镇守徐州期间,他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一同游览山水、吹奏笛子、畅饮美酒,直至月色渐浓方才返回。苏东坡在黄楼设宴款待他,感慨地对他说:“自李白仙逝后,世间已无如此欢愉,已有三百年之久!”

苏轼遭受“乌台诗案”的冤屈而被囚禁于狱中之际,王巩当时身居“秘书省正字”之职,御史舒宣便向朝廷上奏,指责王巩曾向苏轼透露了宫中的机密话语。

在乌台诗案事件中,牵涉其中的“案犯”人数超过二十,而王巩遭受的贬谪最为遥远,所受的惩罚也最为严厉。

苏轼深感懊悔,后来在为王巩的诗集撰写序言时,他曾这样表达:“因我之故,定国遭受了贬谪,海上流放三年,长子在贬地离世,次子在家中亡故,定国自己也险些丧命。我想他对我怨恨极深,因此不敢通过书信与我沟通。”

王巩被贬谪至广西宾州,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涯,期间他的两个儿子不幸离世,他自己也险些丧命。苏轼深知王巩心中可能积聚了对自己的怨恨,因此不敢轻易给他写信。

后来,出于忧虑,我便提笔写信,鼓励他不要气馁,并向他传授了一些保健之道。为了让他心情舒畅,王巩在回信中也详细讨论了修炼养生的种种。

“歌儿”,即歌童;“侍人”,即随身的女侍。

柔奴,字宇文,亦称寓娘,曾是王巩府上的一名歌女,后来则被纳为家中的侍妾。

王巩的宅邸里,曾有一众歌女相伴,然而自从他遭受贬谪,她们纷纷离他而去,唯有柔奴一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与他一同前往宾州。

柔奴与王巩在岭南共度时光,长达三年有余,她与他并肩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一同渡过了失去孩子的巨大悲痛。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得益于司马光的举荐,王巩在获释之后得以返回北方,终于与苏轼重逢,并在宴会上有柔奴相伴。

在宴席上,苏轼试探地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柔奴微微一笑,温柔地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个答案,惊艳了苏轼,也惊艳了后世无数人。

苏轼特地为她创作了这首词,歌颂了这位在险境中如履平地、顺应天命、随遇而安的宽广女性。

王巩在女子们心中被誉为那令人倾心的“玉郎”,而柔奴,则是上天对他特别宠爱,特意赐予他的“点酥娘”。

那是一位宛如玉石精雕细琢的英俊青年,另一位则是肌肤白皙如脂的绝世美女,单从外表来看,他们便是一对宛如仙子与凡人的完美佳偶。

她不仅拥有绝世的容颜,更兼之婉转悠扬的歌声,那空灵的旋律,竟能将岭南酷热的夏季,转变为一片清凉的乐土。

她历经长途跋涉从南方返回,沿途历经风霜与酷暑,但她的面容却未受丝毫损害,反而更显光彩照人。

她宛若傲雪凌霜的梅花一朵,历经重重磨难与艰险,却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她的笑容中似乎弥漫着岭南梅花的芬芳气息。

她嘴角轻轻上扬,面带从容,对那位诗人说道:“心灵得以安宁之处,便是我心中的故土。”

这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言辞激昂,寓意深远,宛如能让人感受到柔奴内心的宁静淡泊、乐观豁达的品格以及纯洁无瑕的情感,因而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不朽名句。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动人的诗句脱胎于白居易

白居易在其诗作中屡次传达了相近的感悟,诸如在《初出城留别》一诗中提到:“我生来并无故乡,心之所安便是归宿”,在《吾土》一诗中言道:“身心安适之处即为故乡,何必拘泥于长安或洛阳”,以及《种桃杏》一诗中所言:“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有所安,便是家”。

苏轼的这首词作,显然受到了白居易的深刻影响,同时亦承载了王巩与柔奴所经历的磨难印记,更融入了苏轼本人那份乐观与豁达的精神风貌,最终完全转化成了他个人的“警示之言”,其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的智慧。

这句诗,也感动和安慰了后世的很多人,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李俊民在金朝时期自我慰藉,心想:“若在闲暇时建造一座草堂,那么心灵得以安宁之处便是我的故乡。”到了元代,曹伯启感慨万分:“世间一切终归梦幻,心灵得以安宁之处便是我的故乡。”而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更是巧妙地引用了这一意境:“未曾回首时犹如梦境,心灵得以安宁之处便是家园。一局棋局敲打出的冷清生涯,又何须在意三冬九夏的变换。”

每一代的人们,从这句诗和那位温柔而坚韧的女子的微笑中,都汲取了温馨的慰藉与激励。

若你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若你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困境,何不共同品鉴这首词作,怀念那位在岭南的恶劣环境中,脸上洋溢着笑容,与梅花相伴的女子。

或许你也会随之一笑,看到云开雾散,朗日晴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