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小猪佩奇竟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2025-08-08 -

小猪佩奇身上文,灭霸也是社会人。

其他孩子是在起跑线上享受快乐,而我们的孩子却是在起跑线上承受焦虑。这也难怪佩奇这只小猪能迅速俘获我们的视线。在《小猪佩奇》这部动画里,佩奇的父母需要工作,购物需要花钱,教育则需要爱心。佩奇的形象承载了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那些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观念。然而,正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虚伪“正确”,这些价值观显得尤为珍贵。一只英国卡通小猪悄悄划分了中国的世代线。

小猪佩奇,这个长得像电吹风的卡通形象,为什么能风靡一时?

除了其独特的外貌引人戏谑之外,或许还蕴含着某种社会心理的根基,例如,普遍接受的人生观。一个年仅4岁的英国小女孩的人生观又能获得多少认同呢?唉,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佩奇的背面。图/AFP

《小猪佩奇》为什么火?

————————

首先,“三观正”这一点,《熊出没》里熊大闯入光头强家中、偷取其物品、甚至放火烧毁房屋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正确的。相对地,《小猪佩奇》中,父母需要工作,购物需要金钱,教育则需要充满爱心。大多数国产动画要么是充满冒险和恶搞,要么是不断地说教。特别是《熊出没》中,勾心斗角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好孩子也受到了不良影响,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陷阱和诡计。

其次,关于快乐。《小猪佩奇》因“猪叫”和“跳泥坑”等桥段而备受关注,却引发了家长们的担忧,质疑这难道不是在教孩子们学坏吗?这反映出我们与快乐的童年距离究竟有多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快乐原本就是童年应有的元素。如果所谓的“成功人生”需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成功又有何价值呢?当然,佩奇一家是英国人,或许他们无需为成功而忧虑;但就目前而言,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愿意在痛苦中追求成功。

佩奇一家跳泥坑。

第三,谈到成长。动画片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实则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以佩奇首次尝试滑冰不慎跌倒为例,她原本想要放弃,然而她的父亲并未对她进行说教,而是亲自摔了一跤,以此告诉佩奇:跌倒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便是大人也会遇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共同构筑了一个家庭的温馨与智慧,同时也为孩子们的世界开启了一扇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大门。猪妈妈正坐在电脑前忙碌,佩奇和乔治却无意中将她的电脑弄坏了,若是换作是我们这些家长,恐怕早已大发雷霆,然而猪妈妈却依然保持着温柔的态度。拥有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童年时期最宝贵的幸运。

猪爸爸和猪妈妈在孩子面前从不掩饰他们的恩爱。记得有一次,猪妈妈不幸被蓝莓丛中的荆棘所困,猪爸爸便化身为英勇的“王子”,成功救出了“公主”猪妈妈,并在孩子面前深情地吻了她。这种在孩子们面前展示父母间相爱的场景,正是教导他们如何去爱的最佳示范。同时,这也是为孩子未来婚姻生活打下幸福基础、塑造美好人生观的最佳方式。

和谐的父母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成长氛围。在家庭教育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远超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理念。过分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往往会导致培养出众多问题儿童。

拥有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欢乐。其中,姐弟间的互动尤为有趣,佩奇有时会戏弄弟弟,这种竞争与关爱并存的关系,特别让我国的双胞胎家庭感到羡慕。

佩奇姐弟和外公一起种菜。

为什么佩奇能跨年龄圈粉?

————————

在唯品会举办的一次活动中,男女嘉宾们均以佩戴印有小猪佩奇图案的图章为自豪,他们争相在朋友圈中展示,以此彰显自己并未落后潮流,显得十分时尚。

“社会人”这一称谓最初在快手和抖音上走红。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主要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许多人尚未真正步入社会。因此,“社会人”的纹身通常象征着获得认可和尊敬。小猪佩奇贴纸和大型手表逐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表、金链子,正好迎合了白领阶层的喜好。这样的纹身和手表不仅不会显得低端,反而成为了时尚的象征。

《小猪佩奇》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卡通作品,究竟为何能够跨越年龄界限,俘获了80后、90后观众的心呢?

或许,他们并不一定对《小猪佩奇》这部动画感兴趣,然而,他们却对众人恶搞后形成的“小猪佩奇”现象及其病毒式传播情有独钟。

越来越多文身店开始提供佩奇文身。图/零度刺青

或许,他们觉得《小猪佩奇》这部动画作品中的思维模式颇为独特。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它总能触动人心,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引发深思。

或许,他们觉得佩奇一家子的家庭氛围颇具现代感,家中地位最低的当属父亲,而这位父亲更是被儿子随意差遣,这与当年的灰太狼颇为相似。

或许,《小猪佩奇》帮助他们找回了因学习而失去的童年时光。“社会人”的对立面,即是众人都不愿真正踏入社会,只因那样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我依然坚信,这只小猪的形象承载了众人所认可的价值观——那些你视为“正确”的信念。毕竟,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太多的虚假“正确”。而一只来自英国的卡通小猪,却悄然在中国划下了一道代际的界限。

佩奇一家虽然看起来和蔼可亲,实则长相颇为奇特,甚至有人模仿了佩奇在动画中的正面形象——由于动画中佩奇总是以侧脸示人——结果变成了拥有四只眼睛的怪物。然而,正是这种奇特之处,使得他们变得广受欢迎。

在网友恶搞创作中,佩奇是一个四眼猪怪。

学猪叫声本身并无多少趣味,然而年轻网民热衷于追随潮流,这使得模仿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反而成为了一种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借口,若是不观看、不学习,便可能落后于人。

好的形象设定必须能够承受恶搞,这已成为网络的一条铁律。正因为能够被恶搞,形象才显得更加亲切;正因为能够被恶搞,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才能缩小;正因为能够被恶搞,才能迎合“后真相”时代人们日益变化的心理需求。

你是否觉得《小猪佩奇》的粤语版本、东北方言版本,乃至新疆方言版本,更让你感到亲切?确实如此。

有时,教一只小猪开口说话,其教育价值甚至超过了人类自身的言语交流。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将人类重新界定为“虚伪的生物”。

小猪佩奇虽为虚构角色,但其创作者意图借此展现理想中的快乐童年与和睦家庭画面。然而,在中国,她被赋予了新的特质,即能够说出符合现实的话语,对那些被扭曲的家庭关系进行反思——难道某些家庭关系并非令人感到疲惫不堪吗?

让一只小猪说人话,比人说人话更有教育意义。

是让“成人焦虑前置”,还是让自己的童年延长?

————————

《新周刊》以“童年之逝”作为封面主题,对当时盛行的“儿童快速成熟”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引用了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的相关观点。在商业化的社会中,信息和广告无处不在,孩子们在成年之前就接触到了大量促使他们“早熟”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仿,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过早地展现出成人化的特征。因此,他们失去了纯真的童年,失去了丰富的想象力,变成了商品社会中追逐潮流的“理想消费者”。

“消失的童年”这一现象在商业社会中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我国当下,还额外增添了一个“成人焦虑提前”的新问题。童年时期的不愉快,其根源往往在于家长的不快乐。这是为何呢?不外乎是竞争压力巨大所致。各种补习机构和兴趣班,以及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甚至那些灌输“狡猾”思想的国产动画片,都反映出家长和长辈们希望孩子尽早投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一分就能淘汰一个班级,十分就能清空一个操场”。若你不努力,若你不变得“狡猾”,那么你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其他孩子似乎站在“快乐起点”,而我们的孩子却站在“焦虑起点”。这也难怪佩奇这只小猪能迅速赢得我们的关注。她所传递的快乐,无论是模仿她的“跳泥坑”动作,还是对她进行恶搞,都能填补我们内心那缺失的纯真快乐。

小猪佩奇简笔画教程。

我们的80后、90后群体,他们的童年不再纯粹、无忧无虑,他们组建了“父母皆祸害”的群组,甚至将父母从生活中剔除,那么,作为父母,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吗?然而,父母的回应却是坚决的否定。为何如此?因为他们认为,若选择成为快乐的小猪,首先被淘汰的便是自己。如今,许多年轻父母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妥,他们明白这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为代价,尽管如此,他们却不得不这样做。你不参加兴趣班,许多人却在参加,你若不参与,很可能会成为首批被淘汰的人。然而,不妨深思一下,倘若孩子如今不快乐,等到他长大后,或许会对你置之不理,甚至将你视为无法理解的“麻烦”,这样的损失难道不是更加严重吗?

我们是否应该将成年人的焦虑提前,还是让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得以延续?全社会有必要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毕竟,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解题速度再快、记忆再牢固,也未必能带来实际的帮助。“按照现在的教育模式,我可以肯定,你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找不到工作。”(马云语)

新一代父母或许应当进行一番深思,小猪佩奇的流行现象便是这一趋势的一个缩影。难道你还在抱怨孩子们纷纷效仿小猪“跳泥坑”的行为吗?

《新周刊》515期已上市

本期看点

小猪佩奇诞生记

1940-2018:廿大经典“社会人”

专访小猪佩奇:哼哼!你才是社会人

谁在保护中国暗夜?

歪果仁的中文课本长啥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