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梅称2025年印巴战争将打出大家都赢的效果?

2025-08-09 -

细心的网民发现,《路透社》在5月7日凌晨3点19分发布该信息,与《教徒报》选用了相同的背景图片,而3点19分正值印度的夜晚,此时发布消息并附上白天拍摄的照片,显然是有意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尽管后来《路透社》并未删除该消息,却将发布时间更改为5月7日下午2点以后。

网友“打假”三架印度战机被击毁消息源头的截图

《路透社》修改发布时间后的截图

不久之后,印度方面启动了打击虚假信息的行动,印度各大媒体以及驻外使领馆相继指出哪些网络信息为虚假信息。随后,印度新闻信息局的“辟谣部门”(PIB Fact Check)专门负责此事,并对哪些媒体报道的虚假信息进行了点名批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印度的所谓“打击虚假信息”活动中,他们特别针对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媒体进行了批评,然而,那些涉嫌主动传播“三架印度飞机被击落”这一消息的《教徒报》,却并未被列入印度方面的批评名单之中。

三、失败与找回

5月7日凌晨,印度以反恐为由率先对巴基斯坦发动攻击。然而,随着“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事件”的持续发酵,国际舆论普遍倾向于报道印度“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歼-10战机击落,导致印度以6:0的比分惨败。尽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存疑,但显然这种舆论对莫迪政府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其在印方看来“颜面扫地”。

在此次事件中,5月9日夜晚,印度方面对巴基斯坦多座军事设施实施了导弹袭击,其中就包括伊斯兰堡周边的努尔汗空军基地。这一行为导致巴基斯坦方面于5月10日凌晨3时左右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印度进行了严厉谴责,并宣布将针对印度的挑衅行为采取军事反击措施。紧接着,巴基斯坦方面团结一心,发起了名为“铜墙铁壁”的反击行动,对印度进行了坚决的回击。

随后,巴方决定封锁所有领空,并向印方展开了全方位的反击。据巴方表示,网络攻击导致印度大约70%的电网陷入瘫痪,巴方使用枭龙战机摧毁了印方的S-400防空系统,巴空军战斗机对印度古吉拉特邦、安巴拉以及贾朗达尔等地的空军基地实施了空袭,巴方战斗机成功进入印度领空,巴无人机更是飞越了德里上空,甚至还有印方女飞行员被俘……

另一方面,印度新闻信息局的“辟谣部门”对巴基斯坦方面的相关说法逐一进行了否认,并指责巴基斯坦方面散布虚假信息。这一行为使得外界民众感到困惑,他们无法辨别印巴双方哪一方提供的信息才是真实的。

中国、美国、沙特、土耳其等国家敦促印巴双方保持冷静与自制。在5月10日的夜晚,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其社交媒体账号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达成全面停火的共识。这一消息随即得到了印巴两国的确认,标志着这场印巴冲突暂时得到了平息。于是,网友们戏称特朗普总统或许可以因此申请诺贝尔和平奖。

5月10日,巴方宣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同一天,莫迪总理主持召开了最高级别的安全会议,并在会议结束后作出决定:“从今往后,任何恐怖活动都将被认定为对印度的战争行为,并且将得到相应的报复。”

5月12日夜晚,莫迪总理在全国范围内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宣布印度方面同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印度人民党决定,将在5月13日至23日这一时间段内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一场名为“朱砂行动”的宣传活动(Yatra),以展示战果。

四、结语

这场短暂的印巴冲突,尽管历时仅四日,却呈现出一幅前无古人的震撼画面,场面热烈非凡,犹如一部史诗级大片。这场战争不仅制造了“皆大欢喜”的假象,其背后更是融合了现代空战、科技对抗、信息较量、心理战术、认知博弈以及舆论战等多种元素,堪称现代空战的典范教材。这场战争不仅成为人们闲聊时的热门话题,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总体而言,在这场冲突中,印度方面早已有所准备。自“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印度便举起了反恐的旗帜,对巴基斯坦实施了严格的制裁。5月6日晚,印度率先对巴方发动空袭,紧接着发布新闻稿、制作视频短片、举办记者会等一系列行动,印度步步紧逼,动作有序。然而,战争的最终结果却并未如印度所愿,令人失望。如今,巴方宣告取得胜利,这让莫迪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若选择承认,内心自然是不情愿的;若选择否认,却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

这场战争结束后,莫迪政府将会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比如印巴双方究竟是谁支持恐怖主义,又是谁在反恐?原本旨在主动引导舆论的“三架印度战机被击落”事件,为何最终演变成了误导舆论?为何印度的“万国造”先进武器在与巴方的单一“中国造”武器对抗中落败?接下来,印度在处理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以及邻国关系等方面将如何行动?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政策是否还会继续秉持“婆罗多帝国”的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深思。

深入剖析,莫迪政府迫切需要深刻反思“婆罗多帝国”这一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而恐怖主义、支持恐怖主义、“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等,只是表面现象。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后,巴方并未如印方所预料的,境内多股势力纷纷崛起支持独立运动,反而激发了巴民众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感。

实际上,印度方面所设想的“婆罗多帝国”版图过于宽广,该地图乃19世纪英属印度政府实施“科学边疆”扩张策略时所绘制,其本质是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物。如今,21世纪全球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然而莫迪政府依旧坚持这种思维来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进程。例如,2017年推出“文化地图绘制”战略,2019年单方面废除370条款,借此取消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并设立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即改变该地区现状;2023年,印度新议会大厦的“婆罗多帝国”壁画覆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的领土;在莫迪政府主持的G20会议上,将国名改为“婆罗多”;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领导人巴格瓦特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实现“婆罗多帝国”;印度媒体炒作“俾路支独立”议题,并重复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的经验等,此类事件数不胜数。

21世纪见证了科技的迅猛进步,世界各地的产业链紧密交织,互联网将地球紧密联系,宛如一个大家庭,人们相互依赖。大众普遍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非追随19世纪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显而易见,莫迪政府所秉持的“帝国”观念,与21世纪的潮流背道而驰,同时也与印度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符。恰如所料,“三架印度飞机被击落”的事件,引发了全球网民投身于辟谣的行动,细心的网友们揭露了印方涉嫌故意伪造证据的行为。毕竟,网络世界并非无迹可寻,即便在造假行为被悄悄删除或修改之后,仍能发现蛛丝马迹。

莫迪政府是否会对此战进行深刻反省,是否会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