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虽在,员工却不敢告公司?这 3 个现实原因引人深思

2025-08-11 -

上班憋屈得要死还不敢撕破脸?

太懂了。

上司拖欠额外劳动报酬,任意更改工作岗位,虽然投诉总能得到回应,但是许多人还是选择默默忍受。

真不是怂,是现实这把刀架脖子上,让人没法不低头。

首先,饭碗问题最要命。

现在找个像样工作多难?

尤其在小地方,好点的岗位抢破头。

老板一句“不想干可以走”,多少人瞬间闭嘴。

就算硬着头皮告赢了,拿点补偿金走人,转头找工作呢?

新公司去老东家核实员工情况时,老东家只回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这个人喜欢惹麻烦”,就让你以后的路子断了。

见过同事维权后被穿小鞋穿到崩溃,最后自己辞职的。

这年头,失业的代价太大了。

维权成本高得吓人。

收集打卡记录、加班证据、谈话录音,没点技术都搞不定。

一趟趟跑劳动监察、仲裁委,耗几个月算快的。

公司有法务拖着玩,普通打工仔请假扣钱谁扛得住?

即便付出三个月的薪酬作为补偿,或许仍无法弥补缺勤带来的薪资扣除以及心理上的消耗。

网上立案看着方便,真跑流程就知道多折腾。

时间、精力、金钱,维权成本高到让赔偿金显得像个笑话。

最狠的是隐形封杀。

有些圈子看着挺大,老板们私下都通气。

技术岗位的销售人员,一旦几位负责人建立联络群组,某个人的不良行为信息一经传播,整个领域都会对你封闭合作。

了解过有个人状告了原先的雇主,随后投出去的几十份求职申请全都石沉大海,最终只能去做送外卖的工作。

熟人社会里,维权一次等于赌上职业生涯,几个人敢?

法律条文写得再漂亮,落到现实就是另一码事。

仲裁赢了官司输了前途的事,真不少见。

说白了,法律是武器,但普通人拿起来可能先把自己手割了。

这并非涉及是否了解法规的问题,而是劳动者在核算收支之后,意识到保持缄默最为划算。

憋屈?

忍着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