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比较,方能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蕴含的生活智慧

2025-08-26 -

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邪。任何事物都只是相对而言,必须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甘苦自知。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想法。而想法,往往都是在对比中形成的。古代人留下了三句话,专门说明人生应当学会对比。一个人,只要在寻常日子中领会先辈这三句话的真谛,懂得恰当的参照,便能够体会到“高于某些人,低于另一些人”的境界,就能心胸宽广,满足而快乐。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那就是说:经常观察道德修养超过自己的人,就会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感油然而生。经常观察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减少挑剔和不满的心态

这个说法提醒人们:在品德修养方面要仰视高标准,借此明确自身不足,学习优秀者的长处。对于物质生活则要俯察平常境遇,由此学会爱惜当下、感激拥有,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如果真能这样做,活在世上的人,又怎么会对现实不满、抱怨命运不公呢?他们只会保持心态平和,精神舒畅。

家坐无聊,亦念食力担夫红尘赤日。

官阶不达,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就是说:待在家里感到乏味,可以想想还有许多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官职不够显赫,可以想想还有许多有才华的人,直到头发花白,依然未能考取功名。

这种说法提醒大家:个体,若能乐于同境遇不如己者相较量,便容易得到内心的安宁。换言之,换个角度思量,这背后蕴含着深刻道理,不过唯有心态平和者方能领会。可惜现实社会中,贪得无厌而不知满足之徒实在不少!因此,许多人终日被忧愁与烦闷所困扰!

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

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健康自乐。

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

就是说:挨饿的人渴望食物,能吃饱的人就很满足;受冻的人期盼温暖,能取暖的人就很幸福;被奴役的人盼望自由,能自在的人就很快乐;生病的人羡慕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就很满足;遭遇灾难的人期盼平安,能平安的人就很幸福;死去的人羡慕生命,能活着的人就很快乐。

这个话语提醒大家:个人应当知足常乐,需留意并珍视自身所拥有的幸福。切勿一味嫉妒他人,也许对方正对你心怀羡慕。倘若人生能持续进行这种最基础的对照,又怎会忧虑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自由?

归根结底,快乐源于对比,烦恼同样源于对比。个体,倘若能够建立端正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倘若能够约束自身的欲望,倘若能够不刻意强求、不贪得无厌,而是时常借助先贤的这三句话来提醒自己,那么,在寻常生活中,他就比常人更容易体会到知足的乐趣,更容易领略到生活的美好,更容易获得身心舒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