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抗寒蚊子?假的!这不过是个老段子罢了
近期,一则关于“耐寒蚊子诞生”的消息截图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让许多网民感到十分惊讶。
这张截图展示了一篇标题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苦心钻研30年成功培育出抗寒蚊子》的文章内容。该文仅包含以下信息:据了解,我国知名生物学家李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专心研究,成功研发出能够耐受低温的蚊子品种。据李教授本人说明,这种蚊子即使在冬季也能活动并叮咬人类。此举弥补了我国冬季缺乏蚊子的现象。然而,目前李教授已被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这篇文章的出处被标明为人民网-人民日报,并且在文末清楚地标示了“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03版”这一信息。
经过核实,这其实是个存在已久的段子,网络上传播的所谓“人民日报报道截图”是有人伪造的,人民日报上并未刊登过这篇文章。
通过互联网检索“耐寒蚊子”,可以查到这个笑话早在2014年前后便已在网络上传开。当时不少流传的网页上,还特意注明了“笑谈”之类的字眼,并且部分版本写着“李教授已被当局处决”,从中不难看出是戏谑之作。
然而,由于这段文字经过多次修改和传播,有人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其伪装成官方新闻媒体的页面,不仅有模仿“人民日报”的版本,甚至还有仿制“新华网”的版本,这让很多网民误以为是真实的报道。
“新华网版”截图
看穿这个虚假信息其实很简单,里面明显的破绽非常多。例如,官方新闻稿的标题里不可能用到“国内知名生物学家李教授”这种不标准的叫法。而且,整篇文章都带着嘲讽的口吻,不像是正经的新闻报道。此外根据一般规律,冬季发现蚊子并不可算为异常现象,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先前已有说明,时令并非蚊虫存活的依据,适宜的温度与积水才是它们存活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只要环境温度维持在十五度以上,蚊子便能够活动。举例来说,诸如地下区域、建筑底层等室内空间,只要环境较为密闭、温度较高且湿度充足,蚊子或许能够以成虫状态存活。因此“越冬”的蚊子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数量比较少而已。
(本文由郑子愚协助校对)
栏目主编:陶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