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为何会戴上三寸丁谷皮的桂冠?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2025-09-25 -

水浒传》里面有很多人物的绰号

有些别名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有些是为了描绘人物样貌,有些是为了强调特殊才能,有些是为了显露人物性情。

有些外号十分威风,念出来能让人显得更体面;另一些外号却很不堪,说出来只会让人不屑一顾。现在说说武大郎那个“三寸丁谷皮”的别名。

网络图片

他身高不足五尺,长相难看,脑袋更是滑稽可笑。清河县的人因为他个头矮小,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身材短小,样貌猥琐,潘金莲嫁给他就好比“好一块羊肉,却丢进了狗嘴里”,在潘金莲看来他“三寸丁谷树皮,只有三分像人,却有七分像鬼”,小说中就是这样描述的。

网络图片

武大郎,外号称作“三寸丁谷树皮”。《水浒传》中仅提及他“身材不高”,因此得此外号,但未说明为何叫三寸丁谷树皮。

网络图片

《金瓶梅》这部作品源自《水浒传》,书中对武大郎那个外号的来由交代得更为具体,称人们因他“性格软弱,长相丑陋”,便给他起了这个外号,“俗语形容他身板粗糙,脸型狭小”。武大郎的皮肤果真如此粗糙吗?这又与他脸型狭小有何关联?作者兰陵笑笑生也未能阐明。

如何准确解读“三寸丁谷树皮”,需先恰当划分语句,进而才能明白这个外号的含义。我们或许会读作“三寸/丁谷树皮”,这种断句方式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正确的断句应为“三寸丁/谷树皮”。这样划分后大家就清楚了,三寸丁指他身材矮小,谷树皮形容他相貌极丑,合在一起就是:武大郎是个又矮又丑的人。

关于三寸丁这个称呼,可以参考《隋书》中的记载,那里提到“男女十七岁以下为中,十八岁以上为丁”,并且解释说“云三寸丁者,甚言其短小也”;也就是说,不论男女,到了十七岁就属于中等人,而到了十八岁则被称作丁;所谓“三寸丁”,其实是形容一个人极其矮小;如果一个人十八岁了,身高却只有“三寸丁”那么高,那就是说他非常矮;三寸高的男子,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就像我们形容某人矮小时,会说没有一支香烟那么长。

网络图片

说到“谷树皮”,需要先了解谷树,谷树过去称作榖树,也被叫做楮树。这种树木的树皮并不平整,上面布满斑点,部分树木的树皮上还生长着非常清晰的环形棕色纹理。假如某人的脸庞长成这种模样,那将非常丑陋。抓住这个特征进行阐释,将榖树的树皮与武大郎的脸部皮肤进行类比,用榖树皮粗糙开裂且带有斑点来描绘武大的容貌极其难看。

网络图片

“榖树”,程氏援引宋代苏颂《本草图经》中的记载,提到“榖树存在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树皮带有斑驳花纹,被称为斑榖”。这种花纹,是形容榖树树皮色泽杂乱且质地粗糙不堪。看到这样的注释,联想到武大郎,他脸上布满了各种色斑和麻点。

武大郎凭借作为武松的兄长,以及潘金莲的配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榖树也因他而声名鹊起,不过这种名声并无实质内容。关于这棵树的形态,了解的人与渴望了解的人都非常有限。即便路过树下,多数人也不会认出,更不会想到这便是武大郎脸庞上那棵树。

网络图片

此外,毕竟榖树这个名称实在太陈旧了。古汉语中,榖、穀和谷原本是三个独立的字:穀字带有木部,因此榖代表树木;穀字带有禾部,所以穀象征农作物;而谷字上为水,下为口,意指水流出的地方,即山谷。如今,这三个字被简化合并成一个“谷”,古籍中的“榖树”现在都写作“谷树”,真是世事变迁,就连一棵树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变,完全不同了。而榖树,似乎也真的成了古书里的一棵古树。

网络图片

武大郎是个三寸丁谷树皮,由于身材不高,总是受到别人的白眼和讥笑,让人看了替这个又矮又难看的可怜人感到难过。如今,三寸丁谷树皮这个形象经常被加上“又矮又丑又穷”的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