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谈:脚踏实地,方能收获最确定的幸福

2025-10-20 -

正值“全球幸福日”,一家享誉国际的民意调查组织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在所考察的32个国家里,中国民众的愉悦程度评分位居首位。这一消息一出,便引得部分人再度戏谑:我大概又是在“被快乐”了。

平心而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对于幸福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幸福是生活没有烦恼,有人认为幸福是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还有人觉得幸福就是清晨母亲烹饪早餐时的味道,或是夜晚回到家中看到自家窗户透出的光芒……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的东西,然而因为生活的地点、人生的时期不同,或者生活的经历、遇到的境遇各异,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性格、追求的价值不一样,大家对幸福的具体含义理解也千差万别,对于“是否幸福”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当极度口渴时望见“半杯水”,有些人因想到“尚有半杯”而感到欣喜,另一些人却因意识到“仅剩半杯”而变得忧心忡忡,这就是“各人体验不同、甘苦自知”的内涵。

生活是否美满,是评估生存状况的关键参照,但最终只有当事人才能做出评判。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因利益分布不均、观念存在差异,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必然显现出群体性倾向。这种错综复杂的公共意见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身处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遭遇各式各样的衡量标准,承受程度不一的公众议论。从旁人的角度,用他人的标准,得出的看法必定各式各样,有好评有批评都很自然。众人吵闹之中,倘若一点动静就让人情绪波动,“过山车似的”心情起伏,那对于个人成长始终是一种阻碍。相反,不理会耳边风雨,专心走自己的路,才能最快抵达心中渴望的满足。这种不受干扰、专注前行的信念与决心,是每个追梦人都应当具备的。

一路披荆斩棘,经过数十载迅猛进步,如今中国的建设成就全球瞩目。可以说,当下广大民众的寻常日子,都是先辈们难以设想的。发展成果十分真切,挑战考验同样真切。一方面,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社会还存在诸多不足,继续前行的阻力挑战,一点不比从前小。这种心理负担,在许多追求进步的人身上都能看到,国家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个人更是如此。与其过分纠结于快乐与否的结论,不如转换角度——从愉悦中获取正面力量,从失意中找出症结所在,着力改进不足之处,未来的日子就会更加顺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演员张颂文经历二十多年沉寂后才获得成功,他在一次讲话里说过,“人们或许会默默无闻,如同植物般根基越牢固,枝繁叶茂才越显眼。”幸福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实现幸福的道路却颇为相似。在个人人生的“故事”中,潜心积累、奋力向上,最终必能收获幸福的果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