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被列入“黑名单”最多的省份,为何被如此误解?
你真的了解河南吗?
网上有一些关于河南的“经典”笑话
十亿人怎么会被九亿人欺骗呢? 河南人是教练。 总部位于驻马店,在全国设有连锁店。
河南是“黑区”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实在无法忍受其背后的内容。
这些只是20、30年前关于“黑”河南的笑话。
如今,关于河南的笑话比以前更神奇了!
当“井盖”这个词出现在媒体上时
“河南人偷井盖”
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河南人偷井盖”
感觉全世界的井盖都被河南人偷了
河南民众也“很无奈”,不得不加入“自毁前程”的队伍
侵我河南者,井无盖
攻打我们河南的人,无论多远,都会偷井盖。
放下井盖就养不起你,拿起井盖就抱不住你
河南人偷井盖的速度肯定超过了他们父母年龄的增长速度。
网页图片
甚至被解读为知名电视节目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问,井盖能卖钱吗?
井盖内无铁器,盗窃必受处罚
井盖一般用于覆盖道路,防止人或物体坠落。
按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井盖。 市政道路一般采用圆形盖板。
按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和高强钢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
井盖分类
四种再生树脂井盖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金属井盖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类型
一个井盖作为废品出售,可以卖到几十到上百,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难怪“河南人偷井盖”的梗流传已久。
为什么是河南人?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
河南经纬度
北纬31°23'-36°22'和东经110°21'-116°39'之间
分别与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接壤。
河南周边
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36.6万人。
河南,简称豫,是《尚书·豫公》中九州中豫州的核心地区
东汉自定都洛阳以来,
河南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地处四次战争发生地,历来是中原各党派角逐的主战场。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
北、西、南三边分别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
河南地形
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河南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盆地占总面积的55.7%
平原和盆地
河南可能不是我国平原比例最大的省份。
但在东北、江南地区尚未开发之前
绝对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省份。
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河南的经济文化逐渐达到顶峰
洛阳、开封
开封,北宋首都,人口超过100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可以说,中世纪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
如此优越的条件,河南的人口压力一直很大
当面临连年战争时,这些人就会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
历史上,河南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河南“难民”
如芜湖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抗日战争等。
小规模的人口迁移不计其数。
这也是很多江西、福建、台湾人选择来河南祭祖的原因
因为他们是河南人的后裔
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引发河南空前灾难。
黄河泛滥
目前已有不少于600万河南人逃往邻近的陕西、山西。 有人说八百万。
新中国成立后,支援边疆的河南人有80万。
新疆、青海、甘肃部分城市河南人占人口一半以上
河南分公司
这些“走出去”的河南人也是全国了解河南的主要来源之一。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历朝历代的统治中心
这里是战争的中心
这方面塑造了河南人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性格。
另一方面,为了生存,河南人有时不得不外交和老练。
尤其是这些遍布各地的河南人
作为客家人,为了生存,必须与当地原住民争夺资源。
能理解的人,就认为自己肯奋斗,肯努力,肯吃苦
不明白的人觉得自己有点懒,甚至偷窃、抢劫。
清末民初,有一首顺口溜说:
山东有贼,东北有贼,河南到处都是锤子。
河南地点
改革开放后,不少河南人选择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大多数人从事的职业又脏又累,而且是当地人不愿意做的。
比如收废品、卖菜等等,只要能赚钱
回收站
起初,当地人愿意用“勤劳、吃苦”这个词来形容河南人。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小偷小摸”
例如,“捡破烂”变成“占别人便宜”
把一些河南人的缺点全部归咎于河南人
网页图片
北京有的单位明确不招河南人,因为河南人“爱偷偷抢”。
广西人民对此感同身受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工作谋生
广东部分工厂不招广西部分地方人员
河南人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
一些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报纸、电视和广播是非常重要的媒体工具。
棉花掺假、毒米、洛阳火灾、输血感染艾滋病、克扣工资、贩卖人口
网页图片
这些来自河南的负面新闻,被媒体“夸大”,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正是在这个时期,河南人开始被“妖魔化”
棉花掺假事件并非河南独有,湖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地也时有发生
毒米事件后来被证明与河南无关:
是一些不法商人从山东省鱼台县将大米运到元阳
与白蜡油混合后销往广东
北京针灸事件被传是河南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社会所为。
案件侦破后发现,与河南民众无关。
到处都会有负面新闻,但有些媒体为了流量,总是把焦点放在河南。
深圳横幅事件
不实报道甚至无中生有,加深了大家对河南人的负面印象。
除了媒体之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也充满了对河南人的偏见。
如电影《手机》、《1942》中有关河南的场景
比如《致青春》中,女大学生刻意隐瞒自己的籍贯是河南。
比如《恋爱33天》里故意说台湾口音的河南女孩
《爱不是盲目的》片段
还有《盲井》《我叫刘跃进》《豫菜皇后》
将河南人塑造成全国农民工形象的“代言人”
面对“河南人被妖魔化”问题
河南官民发起“重塑河南形象”行动
民间作家纷纷出书为河南正名
如《河南人惹谁了》《解读中原》《河南人怎么了》《河南人》
《河南人得罪谁了?》封面
官方组织开展“爱河南”“振兴中原”活动
2021年河南官员宣扬河南文化升级力度
春节联欢晚会《唐宫夜宴》、端午节《洛神水赋》、中秋节《鹤归》火遍全网
河南频道节目
全国人民惊呼:“原来河南是个宝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