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李姝、王小洁)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一场题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的对话会。本次对话会由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画家范曾主持。本次对话会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
对话以诺贝尔颁奖典礼的传统音乐——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拉开序幕。第一个话题是两位获奖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诺贝尔颁奖典礼。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莫言开启了新的历史时刻。相隔55年,一位科学家和一位作家同时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今天,两位伟人的相遇,必将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观众带来智慧和启迪。”北大校长王恩哥的开场白表达了在场300多名北大学生的心声。
在谈及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表示,文学创作与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作家关注人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来说,作家的创作并非无中生有,很多作品是现实中人的想象的综合,但无法与任何人相提并论。这是文学比物理、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认为,科学更多的是发现,文学更多的是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奇妙的领悟”和“想象力”。
“如果邀请爱迪生来这个世界生活一周,他最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幼稚的问题时,全场哄堂大笑。很快,莫言回答道:“手机,我认为是手机。”“我同意是手机。有了这玩意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了。这太神奇了。”杨振宁说。
两位大师的对话和范曾的介入,涉及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范曾请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中国梦。杨振宁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达出来的,但我相信中国科技的发展很乐观,我觉得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莫言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风格:“我在网上看到现在有个去火星的志愿者招募,很多中国人都报名了。这也表达了一个梦想,去天上飞。”
对话结束后,五位北大学生就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提问。最后,对话嘉宾和主持人纷纷为青年学子们送上鼓励的话语。范曾以“真诚之外别无他物”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莫言引用了王蒙《青春万岁》一书的书名,杨振宁则在沉默许久后表示:“我最想说的是,不断完善自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