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里人际关系紧张怎么办?
人际关系紧张时该怎么办
武警8690部队调查报告
文字|付书明、万方成、李林
★记者有话说★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可见,人际沟通是我们必须磨练的一项软技能,因为没有人可以不与他人发生冲突而生活。
说到紧张的人际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官兵关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干部之间、士官兵之间、新兵和退伍老兵之间,各种矛盾纠纷都会使关系出现分歧、争执、隔阂。有的人表面上团结互助,但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疏远;有的人表面上说要合作,但可能因为一点小分歧就互相提防。实践证明,人际关系可以像墙一样,牢不可破,也可以像纸一样,一戳就破。总之,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经受许多考验。因此,人际关系是否顺畅和谐,取决于个人是否用真心去经营、用真心去维系。
一线军人如何看待、思考、应对人际关系紧张与焦虑问题?请看8690部队的调查报告。
从相识到理解,还要跨越多少阻碍?
一等兵郑启真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体魄强健。乍一看,他就像训练中的尖子生,但因为动作不协调,训练成绩始终不高。被战友们嘲笑了好几次后,他得到了一个绰号:大骡子。
每次连队组织演练,郑启真都免不了被人取笑。自尊心极强的他心里就像针扎一样难受。今年元旦前的一次“五小练”中,郑启真内心积蓄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和副班长班世鹏在训练场上发生了争执,幸好指导员马景新及时制止,才避免了矛盾的升级。但郑启真心中的怨气难以平复,干脆“破罐子破摔”。之后,三天打架、两天打架成了他的常态。久而久之,郑启真逐渐被战友疏远,在交流中走入了“死胡同”。
和小郑一样,某部队九连士兵蒋玉龙也不善交际,战友们形容他“性格孤僻、自闭、内向”。
“入伍几个月,蒋玉龙从来没主动跟战友说过一句话。”回忆起小蒋刚到部队时的情景,指导员黄金磊感叹:“他在训练场上沉默寡言,生活中逆来顺受,只在休息时间玩手机,仿佛是个‘局外人’。”新兵连体检复查时,发现小蒋心理指数超标,当即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后来进一步了解到,小蒋来自单亲家庭,3岁时父母离异,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他说,总觉得战友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查阅相关记录,被监视的还有原某部政委谭赫(化名)。
“俗话说得好礼不奇怪,但谭和一天要向人敬十几次礼、问好,任谁看了都会觉得奇怪。”该大队四级警长季飞翔说,“跟谭警官接触多次后,我发现他太敏感了。”
谭河是个干劲十足的人,求实进取、避免失误的欲望很强。但由于刚调入机关,经验不足,工作中难免出错。各级领导不点名批评,让他渐渐产生了怀疑:“是我对工作不负责吗?是我不会交文件、不会做事吗……”谭河心中充满疑惑,觉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和同志们发生了5次矛盾。机关干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选择与他保持距离。
心理咨询师及时介入,为基层官兵提供心理服务
与谭河不同,部属某单位排长廖有建是个优秀的人,但由于前三招没做好,不小心把自己踢出了战士的朋友圈。
2015年军校毕业后,廖有建被分配到新兵连担任排长。“肩上挂着一颗星星,感觉很不一样。”当战士们向他敬礼问好时,廖有建很高兴,决心要让上任后的“三把火”烧得更旺。凭借着越来越强的优越感,他经常吩咐一个叠被子、吩咐另一个倒水,甚至给自己在排里安排一个通信员……结果,“三把火”点燃了战士们心中的火,战士们都不愿意接受他。
从互相了解到互相信任,“卡”在哪儿?
调查中,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的心理学家林丽英介绍了近三个月的工作数据:新兵入连以来,共访谈到12名心理指数较高的战士,其中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出现心理焦虑的有4人,占比三分之一。保卫部的一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被确定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官兵中,约有60%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焦虑的诱因。那么,人际关系紧张、焦虑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战士们自负、封闭的性格,是一个主观因素。”该部队下属某部政治部主任陈永刚指出,新一代年轻战士喜欢坚持己见,不会轻易改变,经常不理你、不听你的话。再加上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容易引发矛盾。郑启真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平时性格要强,但经常被战友嘲笑,当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时,自然就会爆发。
回首往事,廖有建在分析自己的经历时,懊悔不已。他表示,自己毕业时朝气蓬勃,一直以“军官”自居,却忽略了从最基本的尊重做起,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和战士说话,不仅没能说服战士,还把自己踢出了战士的朋友圈。他认为,人际关系紧张虽然受到地域差异、学历差异、家庭差异、价值追求差异等客观因素影响,但也与官兵自身能力素质、自我定位密不可分。
组织官兵开展心理和行为训练
“研究表明,人们相互交流时,要么是在寻求安慰,要么是在表达诉求。内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就是官兵的正当诉求得不到有效尊重,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该部队指挥员刘继民谈及调查时说,现在的年轻士兵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在面对得失、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关心和安慰,一旦领导不够重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他们。
“从近几年的情况分析,人际关系紧张可以概括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又可分为自卑型、自大型、自闭型等,被动型又可分为被拉扯型、被压抑型、受挫型等。”
作为一名一线领导,营教导员刘建军认为,在日常管理中,有的干部骨干居高临下,以权压人,甚至搞冷暴力、微腐败;有的喜欢搞家长式管理,习惯于“一人有病,全班吃药”;有的只看到战士的缺点,忽视他们的闪光点。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教育方式,是造成被动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谭赫向记者诉苦:“在群体环境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说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这种焦虑、无助甚至没有安全感,让人的心情难以平静,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郑启真、姜玉龙也表示,自己不愿意主动和战友交流,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觉得周围的环境缺乏互相信任、包容的氛围,怕出丑或者说错话被班长训斥,被战友嘲笑,久而久之,就和大家疏远了。
“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环境,我们的官兵能够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和平时期,生死考验不像战争年代那么直接、突出,一定程度上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干部群众观念淡化,同志情谊疏远。”该部队政委顾桃林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在市场经济思潮影响下,官兵交往中功利色彩日渐浓厚,内部关系庸俗化倾向严重,加之一些部队不能公正处理敏感问题,导致官兵关系逐渐陷入“不打不骂、不亲不亲、不远不近”的尴尬局面。亟待回归正统,回归本色。
组织官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从最初的心动、眼神动容,到事态升级时可能出现的言语、肢体动作,都已经证明,一个单位内部关系不融洽、人际关系紧张,轻则导致内部成员相互猜疑、相互防备,重则引发诸多矛盾、事故,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四分五裂,一盘散沙。”该单位政治部主任周云志说,“溶解‘血栓’、清理血管、疏通血管,一天都不能耽误,越早介入越好。”
从信任到融合,有哪些工作值得做?
突破瓶颈、找到规律。单位党委致力于培育自信、构建互信,在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体系。
——抓思想教育根基。通过经常性内部交往和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官兵铸就共同理想信念,树立共同奋斗目标,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对新岗位、新士官、新战友这些人际关系紧张的“重灾区”,要注重以老带新,发挥老战友、老乡、亲人作用,做好对“三新”人员的教育帮扶,及时掌握情况、调解矛盾、化解纠纷。
部门举行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聘任仪式暨“服务进公司”活动启动
——抓好关爱这个关键点。大力倡导“真知兵、深爱兵、真帮兵”理念,杜绝以欺瞒骗带兵,指导各级时刻把士兵的工作生活、成长进步、身心健康放在心上,做到知根知底、知动态、知潜力。建立士兵疾苦专门备忘录,全力为官兵排忧解难,让士兵真正找到存在感、收获幸福感、增强安全感。
——抓住清正风气这个关键。今年以来,召开4次党委现场会、23次座谈会,组织3次内部关系调查,帮助基层摒弃“给好处的给方便”“对路的给甜头”的错误逻辑,引导大家自觉抵制身边的“微腐败”。同时,完善以军队会议、民主评议、网络建议箱等为载体的反馈制度,为官兵提供畅通高效的申诉反馈渠道。
——抓好带兵环节。在依法带兵、用情带兵、科学带兵、文明带兵的基础上,倡导理性带兵,及时废止8项“土政策”“地方法规”,引导干部骨干熟记规章制度“不离谱”、依法纪律“不蛮干”、恪守规章“不例外”,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官兵。围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要矛盾,积极开展“一日当班长”“重回部队本色”等活动,通过角色转换、岗位变换、环境变换,让官兵了解彼此难处,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把握科学引领源头。从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入手,督促所属单位党委牢固树立“基层第一、战士至上”理念,研究制定《机关指导基层工作实施细则》,大力解决“五多四多”问题,不搞无谓的乱排名,杜绝无谓的乱搞,切实减轻党委班子任务压力,把鼓舞激励传递给基层,提升基层官兵幸福指数。
组织官兵汲取精神食粮、传承优良传统
随着切实举措逐步落地,该连官兵反映,官兵人际关系日趋密切,但仍有少数官兵存在关系紧张的问题。对此,该连宣传部部长杨家旺表示:“人际关系是一门社会科学,人人都要学,但不是人人都能学透;人人都要做,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好,这和个人的沟通能力有直接关系。”他建议,在今后的岗位训练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对能力不足者进行重点帮扶,弥补短板,增强沟通信心。
但从组织上看,周云志认为影响内部关系的核心在干部,因为从军人塔制来看,干部大多处于管理层,干部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关系。“内部关系出现裂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干部看到不良现象不制止,甚至还纵容、煽动,这种歪风邪气最致命。”“只要干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好自己,对战士真心实意,关系紧张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干部队伍这个‘龙头’,不仅要抓得住、管得住,更要管好、用好。”
心理专家林丽英处理过不少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军人。在她的建议下,该部队成立了情绪宣泄室,并与当地心理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每季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和“团队融合”心理辅导,用专业力量帮助军人走出人际关系困境。在加强基层心理骨干队伍建设方面,林丽英和该部队某营教导员李雪源想到了同一条路。他们认为:一方面可以立足部队自身解决问题,即在各类训练中引入心理知识培训,让领导干部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做好心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搭乘军民融合快车,寻求外部力量,即从社会引入专业力量,共同守护官兵心理情绪健康。
从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到培养提升官兵沟通能力,从剖析人际关系到提供专业心理服务,该部队为使内部关系更加融洽采取了一系列扎实、周到、卓有成效的举措。强化技能、找回自我后,郑启珍与战友们重新相处融洽;姜玉龙在连队干部骨干的“正面强化”下,从自我隔离到主动融入,逐步开始逆袭,并在年初被推选为“三互动”小组组长……谈起回到部队的生活,战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感觉真好!”
任务期间,全连官兵团结协作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心理医生林丽英每次去基层战士谈话时,都会选择穿上迷彩服、摘下领章。她说:“我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却给了对方平等,这也许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最应该关注的问题。而每次我都会告诉对方,你现在可以做个好的你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