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励志”成为荧屏热词?
7月25日的《新闻联播》再次“引爆”舆论场。
起因是“国嘴”康辉大声播放了一篇题为《全世界谁在欺凌恐吓他人?》的文章。 》国际批判性评论。文章提到,美国无理指责中国破坏世界和平“荒唐至让人发笑”。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轰动。
“让人开怀大笑”迅速席卷屏幕,并迅速成为微博十大“热搜榜”之一。短短10小时,阅读量达1.4亿次,引发4万余次讨论。网上评论更是妙趣横生:有人说“吃饭时看新闻网学到了新的成语,‘增长见识’”。有人称赞这样的表述“霸气十足”、“彰显国威”;还有人说:“这是一场美丽的对抗。” 。
“鼓舞人心”这个词没有起源。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文舆客化舆荡谷燕竹录》中写道:“舆客一日与夫人行谷,烧笋为膳,寄信得诗,大笑,饭满桌子。”当描述一件荒诞的事情,荒唐的时候,这个带有强烈似曾相识感的词让人发笑。
不过,“让人吐槽”成为流行传播事件,背后是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
众所周知,当前中美关系发展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这完全是美国肆意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政策的结果。近年来,美国毁约、退出国际组织的行为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反感和抵制。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面对美国的压力,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有所作为。伟大的时代需要有立场、有锋芒、有锋芒的言语。作为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舆论风向标,《新闻联播》以强硬的文风回应了这样的需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传递了舆论民情。
此外,“让人发笑”的流行也表明,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新闻联播》用如此火爆、生动、鲜明的语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评论文章受到欢迎和好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言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记录时代的活生生的符号。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时尚化的语言在主流媒体上增多,鼓励邪恶、弘扬善行、明辨是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