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七月与安生》一定要看两遍才能看懂。周冬雨和马思纯可能演同一个人

2024-11-17 -

《七月与安生》是陈可辛监制,马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该片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12项提名、台湾金马奖7项提名。周冬雨和马思纯一起成为金马影后。 。当时,这部电影还被陈可辛形容为他制作过的最好看的电影。也被观众称为最懂女孩的女性题材电影。

该片豆瓣评分7.6。虽然这部电影名气很大,但我觉得这个评分还是偏低。应该值得8分。我觉得这部电影评分低的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第一眼看的时候其实很好看,但是有逻辑漏洞。当你仔细回忆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读两遍才能稍微理解,然后再回忆思考之后就会有新的感悟和感受。

第一次看《七月与安生》,我的评分7.6还算合理,但留下了太多疑问。

我第一次看是在7.6。就是因为电影里不知不觉的身份互换、人生观念的不知不觉的互换。

安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从小家庭关系不好,不受人爱,性格叛逆。七月是一个典型的好女孩,学习好,做事小心谨慎,不犯错误。但他们一起爱上了一个叫家明的渣男,他对所有人都感兴趣。结果,安生为了让渣男能和好妹妹在一起,独自流浪。

但男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结果在北京遇见了孤独漂泊的安生。七月,他得知家茗收留了安生,并限制家茗一个月内回家娶他。家明回去了,却在婚礼当天逃跑了。在小地方,这样做会给齐岳带来坏名声和流言蜚语。从此,七月开始漂泊,安生则定居在北京。

命运就这样开了个玩笑,两个人的处境完美地颠倒了。最终,齐悦在新婚前夕怀上了家明的孩子。她在生下孩子后因大出血而死亡。安生抚养秋月的孩子。回到电影的开头,安生和家明相遇了。安生告诉家茗,这是他和七月的孩子,却没有告诉他七月已经死了。而是告诉他,齐月生完孩子后还要继续流浪。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对剧情最简短的描述。看完电影你就更好理解了。不管怎样,第一遍看完之后,感觉这部电影确实好看,精彩。交换生命的想法很棒,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想法。但看完之后,尤其是男生会产生很多逻辑上的疑问。让我们一一解构每个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看看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生命交换的概念从何而来?

事实上,这个创意在原作中并不存在。本片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影片的整体框架来自香港小说家林永珍的改编,生命交换的理念也来自她。为了让整个故事的细节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饱满,又增加了吴楠、徐一萌、李缘三位编剧。

经过四个人的改编,整个电影的框架其实和原著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结局。但也正是因为四位编剧的精心打磨,整个剧本的故事张力和无数波折的剧情才会变得更加精彩,堪称IP改编的成功范例。

齐月和安生小时候背后的恶魔是谁?

其实安生去琪琪家吃饭的时候,就已经暗示琪琪可能并不像她表面上表现的那么乖巧完美。因为吃包子的时候,琪琪拿起一个包子,把肉馅撬出来,然后把包子皮放回盘子里。后来她父母骂了她,她就把它放回去了。安生见状,把肉给了齐月。她说她不喜欢吃肥肉,只吃皮。

所以,这个细节的场景体现了琪琪其实也有自己私密的一面。她一直假装乖巧,实际上却希望把好事推给自己。不然她也不会和安生成为好朋友。安生很调皮,在学校没有朋友。只有七月爱她,陪她玩。其实齐月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安生的叛逆,那么她就不需要承担后果。这一切都是安生做的。

于是,当七月漂泊远方时,她的真实自我就显露出来了。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渴望自由的七月。

安生的故事_吃安高乐长高真事案例_七月与安生是真事吗?

安生发现家茗喜欢自己后,为何还要流浪?走得这么彻底吗?她真的爱家明吗?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你可能会从这部分开始感觉越来越奇怪,因为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逻辑了。

安生想把家茗留给七月,于是她选择流浪,去北京寻找追求她的吉他手。按理说,安生和家茗没有什么共同点,只是说了几句话。原来家明喜欢安生,这也可以解释,但很难想象安生如此爱家明。

为什么说安生很爱家明呢?因为家茗给了她玉佩,她就收下了,一直戴着。这个玉佩在火车站被七月看到,也成为两姐妹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

而且,就算你想有一个男朋友做最好的朋友,有必要远走高飞吗?而且,安生的本性就是求安定,他却选择了最漂泊的生活,一切只是为了成全七月?好吧,也许只有女性观众才能明白这个逻辑。

当家茗从北京回来想要和齐悦结婚时,家茗为什么要逃婚呢?七月家明为何要逃婚?

当我看到电影的这一段时,我更加困惑了。一开始我以为家明是渣男中的斗士。他答应嫁给别人,然后突然离开。根本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麻烦。如果他再不回来的话,一切就都结束了。是为了羞辱七月吗?

后来,到了最后,我们才知道是齐齐要求他离开的,因为齐齐要追求自己的自由。

说实话,这一段需要一些思考,有些需要我们找到支持七月行为的理由。据我了解,七月可能从小就隐藏着对自由的向往,但安生寄来的那些充满自由和乐趣的明信片却在刺激着她。安生多姿多彩,七月却日复一日不变。当家茗回来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痛哭流涕,但也许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已经厌倦了一切,包括家茗。她想让家茗嫁给她,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这只是占有欲而已。事实上,她不需要。她需要的是远走高飞,过上平静的漂泊生活。

一般来说,这是唯一的理解方式,但我认为还是不合理的。只能说,琪琪和安生都是世间罕见的奇女子。

琪怀孕的时候,为什么她不去找父母,而去找安生呢?她的父母在哪里?

琪琪找到了安生,两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安生问琪琪为什么要找她。琪琪说安生是唯一爱她的人。但显然不是,因为七月还有父母在。

而就因为你后悔了一次婚姻,你再无耻,也不会让你的女儿独自流浪吧?很难找到如此尊重孩子意愿的父母。而且七月怀孕之后,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着想吧?去找孩子的公公婆婆不是更保险吗?

这种行为也很难得到合理的支持。只能说齐齐的想法很不寻常。如果真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怀着孩子回老家,会让父母更加难堪。

7月,他因大出血去世。为什么七月份的死亡通知没有发给他的家人?为什么七月的孩子可以由陌生人抚养?

这个逻辑问题也是最多观众提出的问题。导演会留这么明显的漏洞让大家来挑吗?如果她七月去世,她的父母必须在死亡通知书上签字,即使把孩子交给安生抚养,她也必须得到公婆的同意。而且估计琪琪的父母也不会同意。养孩子不是儿戏,自己的孙子还得自己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安生真能养大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七月的孩子吗?还是说这是安生和家明的孩子?

电影开头的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小说开头不同。小说是谁写的?

电影的开头:“在我13岁的时候,七月第一次遇见了安生……”而在电影的结尾,安生提到了小说另一个版本的开头:“流浪的七月”她知道,有一天,当她回首往事时,踩在她影子上的人一定是已经过着幸福生活的安生……”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电影一开始,当安生听说《七月与安生》这本小说时,她就去网上搜索这部小说。电影最后据说安生的笔名是七月,她写下了《七月与安生》。这是一个逻辑矛盾。

电影的小说部分,经常出现安生视角和齐悦视角的切换。似乎是两个人同时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一方以第一人称来写。这让人怀疑齐齐和安生其实就是小说的作者,或者有两个版本,而且写作时间不同。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马思纯说“齐岳和安生是同一个人”,这或许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马思纯的讲话其实可以给出另一种解释。七月和安生本来就是同一个人。陈可辛表示,影片本身并不是一部青春爱情片,而是讲述女性的生活。七月和安生就像同一个人的两个侧面。

小时候,七月代表克制,安生代表自然。萧七月和萧安生看着对方的身体时,其实就像是小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新奇,并通过两个字来表达出来。

恋爱后的七月看似内敛,实则非常勇敢、直接。她直接告诉家茗,她喜欢他。安生则选择了屈服,带着一点自卑。用齐月的话说,安生为什么要和她打架。

漂泊的安生,物质匮乏,生活贫困,但内心自由奔放,随意而快乐。安定的七月,生活安定却压抑。即便家茗去了北京,她也只能选择等待,等待别人给她一个结果。随后的生活交换,就像描述着人的欲望的转变。事实上,没有人对自己目前的处境感到满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切换到生活的另一面。然而交换之后,或许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众生依然会受苦。意思是。

最终的结局,同样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结局。有幸福的结局,有遗憾的结局,也有固执地把悲伤永远留给自己。这就是生活。没有人知道结果,只能勇敢地做出每一个选择。据说这部电影还有第四个结局。安生一开始并没有去找家茗。一切都是假的。三人最终分道扬镳。这个故事只存在于小说中。这也是生活的结果。但观众看完后觉得有些疑惑,于是就删除了。

如果齐月和安生被理解为同一个人,那么之前的所有逻辑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它们只是不同维度的不同生命,以及自己做出的不同选择。

其实,还有第二种思路。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李连杰的《冒险王》

如上所述,《七月与安生》是谁写的,似乎存在一些逻辑漏洞。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李连杰的《历险王》,小说家和小说中的人物反复切换,小说家在小说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这部电影比《冒险王》复杂得多。如果说一开始安生寻找《七月与安生》的逻辑有问题,那么整部电影中,哪部分是现实,哪部分是虚构呢?

如果安生收养孩子的最后一幕不符合现实逻辑,难不成也是假的?也许我们还没有看到真相。

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就是整部电影里有真实的部分,也有小说里的部分,而且可能不仅仅是小说的一个版本,还有人物的谎言、剪下来的故事多个维度。 ,最后成了我们看到的“七月与安生”。它也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人对人生的选择,她所偏爱的选择和结局。

最后的选择呈现给试听观众。这部电影的结局经过多次修改,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就非常合理了。观众看到的就是这些切片中所显示的内容。我最想看到的结局,最后不一定很合乎逻辑。

现实与小说之间有多重切换。现实中有小说,小说中有小说,无限合理。

这部电影很好看,但男性观众一定要尽量放下逻辑这个词。重点不是性别歧视,而是思维惯性。女人很少使用逻辑。

以上两种理顺电影逻辑的思考方式仅供参考,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有一个关于看电影的建议。如果你是个男人,最好把逻辑这个词放下。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女性电影,很多女性观众看完后都觉得非常有共鸣,这说明电影的思维符合女性思维惯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女性的思维其实是情绪化的、神经质的。有时他们做出的一些决定没有“为什么”的逻辑。他们只是毫无理由地这样做。

所以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疑问,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电影的核心思想。

结论

一部电影的质量与它在有限时间内所包含的内容和思想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显然,《七月与安生》拍得有内容、有深度,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电影。如果你只看过一次,我建议你在空闲时间再看一遍。也许你会有新的面貌和享受。人生是一个永远谈不完、聊不完、总是有趣的话题,而《七月与安生》就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有趣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