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网红“老陶说实话”说了四个“谎言”,专家一一驳斥
5月28日,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老陶说实话”(以下简称“老陶”)因摆拍拍照被封号的消息登上各大网站热搜榜。平台。
“老陶说实话”因拍戏被封账号的消息,已经冲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网络截图
消息曝光后,有网友表示,对于“老陶”的“翻车”并不意外。 “我一看到他拿号就知道是假的,手术室一点也不规范,柜子都是空的,办公室也太豪华了。”有网友表示,难怪他一提出问题,评论就被删除了。
上游新闻(记者邮箱)记者注意到,“老陶说实话”此前曾通过短视频发表多条争议言论,随后因摆拍急救照片被平台无限期封禁。在梳理这些言论的同时,上游新闻记者还采访了重庆两家三级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科、肿瘤科、妇产科、内分泌科的相关专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解读。
“老陶”:不建议大家去体检
专家:每年体检有科学依据
“老陶”在视频中表示:“老陶从来没有建议大家去体检。”
“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值得花钱体检吗?信息时报此前援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原的话说:“很多疾病一开始是很难发现的,定期体检可以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并及时治疗。”通过治疗及时阻断疾病进程,与等到病情发展严重才治疗相比,可以节省不少医疗费用。”
《老陶说实话》视频截图。网络图
“每年一次的体检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体检)科主任何景军表示,疾病发病的窗口期,特别是从症状出现到肿瘤出现的窗口期,基本上是大约一年。 。每年定期体检,可以及时观察一年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及时干预,治病未愈。
重庆某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医师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2030年四大慢性病目标:心脑血管病死亡率≤190.7/10万,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46.6%,70岁以下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8.1/10万,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70%。健康检查作为慢性病预防的重要门户,发挥着早期筛查、早期评估、早期干预的作用。是实现四大慢病目标的关键手段。健康检查不是为了浪费钱,而是为了及早发现健康风险,及早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1/3的癌症在早期体检中发现后,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老陶”:如果有一天我得了癌症,我绝对不会治疗
专家:癌症无法治愈是普遍误解
“如果有一天我得了癌症,我永远不会治疗它。” “老陶”在视频中激动地说,自己还在工作时,所在单位的胸外科主任得了肺癌。 “没治好,为什么医生不亲自治疗呢?” “老陶”说,花了那么多钱,全身插管,不治疗只能活到老。 “实在是没有必要。”
2023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病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疗急救司司长郭艳红表示,我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稳步提高。其中,2022年,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将从2015年的40.5%提高到2022年的43.7%,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阶段性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根据《行动实施方案》,到2030年,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将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癌症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稳步提高。例如,我国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达83%,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诊疗水平。我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欧美国家,部分地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的一些肿瘤防治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老陶说实话”的账号被封了。网络图
重庆某公立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告诉上游记者,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癌症防治的三分之三理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及早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疼痛,延长生命。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现代中医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多学科专家意见。 ,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路径。对于许多早期肿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2009年,我为一名结肠癌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肿瘤切除术,并进行了术后化疗。结果,他的癌症没有复发,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老道》:这是药吗?在我看来,这是海洛因
专家:继发性高血压治疗后可停药
在一段视频中,“老陶”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能治好你的病的药不一定是好药,能长期服用的药才是好产品。”他在视频中表示,钟先生说,高血压药物需要长期服用。 “这真的能治好你的高血压吗?” “这是药吗?这不是药。在我看来,这是海洛因。”
2022年,上海杨浦区官方微信发布了《长期服用降压药“安全”吗?快来了解一下关于高血压的这些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到控制血压可以保护血压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这就是服用降压药的目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建平表示,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大多数降压药物都是非常安全的。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是可以控制的。总体而言,长期服用降压药是安全的,且获益大于风险。患者不能因为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